第一章导论一、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是主要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是专门以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所谓经济发展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二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二、发展经济学起源三、发展经济学代表人物张培刚中国《农业与工业化》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㈠度量经济增长的度量:GNP和人均GNP经济发展的度量:①按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②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③生活质量指标④贫困⑤工业化和职业分布㈡发展指标与增长指标的差别1.增长的度量指标是一个价值指标,用货币来表示;而发展的度量指标是一个物质指标,用加权的办法进行加总,而给予的权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2.增长的度量指标通常公认为是一个指标,即GNP或GDP的增长率;而发展的度量指标则是多种指标综合在一起的指标体系,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标准。五、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take-offmodel)在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中,第三阶段即起飞阶段与生产方式的急剧变革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开始,在所有阶段中是最关键的阶段,是经济摆脱不发达状态的分水岭,罗斯托对这一阶段的分析也最透彻,因此罗斯托的理论也被人们叫做起飞理论。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1.传统社会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4.走向成熟阶段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六、发展中国家定义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通常是指那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尚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国家。其主要经济特征1.收入水平低下2.生产效率低下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就业率低5.对农业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第二章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学家眼中,有两类资本:一是物质资本(PhysicalCapital);二是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本质区别,在于边际报酬形态的差异:在资本应用过程中,物质资本表现出较强的边际报酬递减趋势,而人力资本则表现出了较强的边际报酬递增趋势;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根本价值,在于其边际报酬递增的生产力属性。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提出者:1953年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2.内容: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方面,“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二是需求方面,“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综上所述,纳克斯总结成一句话:“一国穷是因为它穷”;或者翻译为“穷就是因为它穷”。3.结论①(核心)资本形成不足是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贫困的根源,也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其根本原因又在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发展前景悲观。“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②贫困恶性循环,由供给循环和需求循环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二者相互影响和制约。③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恶性循环转为良性循环,“供给创造需求”。4该理论的缺陷在于:①它混同了储蓄水平和储蓄率,经济增长的启动力量来自储蓄比率而非储蓄水平。②认为穷国缺乏储蓄能力的观点不符合事实。③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不高,不能只归咎于收入水平,还应当考虑到社会、政治以及其它制度方面的因素妨碍了对储蓄的刺激。④市场容量不足的说法有片面性。⑤该理论无视利用外资的可能性。5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启示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使贫困地区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中,形成了“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贫困-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恶性循环圈”。我国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表现在金融人才匾乏、金融机构服务缺位、金融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和低效率状态等方面,打破贫困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各种金融优惠政策,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良好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二、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提出者:1956年美国纳尔逊《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2.内容:低水平均衡本来是发展经济学里面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持久均衡状态。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经济规模的扩大就是靠人口增长来实现的。纳尔逊利用数学模型考察了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尔逊从人口增长率对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很敏感这一论点出发,认为生活贫困,必然造成死亡率高,从而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一旦人均收入的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率,人们的生活将得到改善,其结果死亡率降低而出生率提高;那么人口自然增长率必然提高,造成人口加速发展。这样,快速上升的人口增长率,又将使人均收入水平回到原来的水平,从而出现了低水平均衡陷阱。那么,如何从低水平的均衡陷阱中跳出来呢?纳尔逊认为,要作一个“临界的最小努力”,即要通过大规模的投资,使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三、临界最小努力1.提出者:“临界最小努力”理论(thetheoryofcriticalminimumeffect)是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Leibenstein)于1957年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贫困陷阱”,即“贫困恶性循环”和“低水平均衡陷阱”。2.内容:“临界最小努力”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四、大推进理论1.提出者:大推动理论(Thetheoryofthebig-push)大推动理论是均衡发展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它是英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于1943年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来的。2.内容该理论的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3结论①大推动理论的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②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③重点投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④大推动过程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4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即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5大推动理论的作用与不足自大推动理论面世以来,已为多数发展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反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和治病良方。但它也存在不足之处。大推动理论的立论基础是“三个不可分性”。但在实际中,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而且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其次,在实践中,大推动所需巨额资本难以找到。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自身无法筹集,国外支持也难以保证。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组织作用。因此,大推动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也没有成功的案例。第三章人力资源一、人力资本定义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二、人口过渡理论发达国家人口三个阶段:1高生高死2高生低死3低生低死三、就业不足定义:一个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愿意并能够工作的时间四、教育的双效应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五、公开失业和非公开失业总称为劳动不得其用六、技术进步动因:1自发的技术进步2引致的技术进步类型:1劳动节约型2资本节约型3中性型第四章二元经济模型二元经济的定义:“二元经济”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二是现代部门。“二元经济”的说法最初是由伯克(Booke,1933)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一、刘易斯模型1.提出年份1954年,刘易斯(A.W.Lewis)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2.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点如下(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一个是传统部门;另一个是现代部门。(2)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3)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4)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就是第二阶段。3刘易斯模型包含了以下两种含义①认为现代城市部门的资本积累能带来固定比例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意味着不存在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资本积累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增长也越多;②认为农业只是工业化中的一个消极部门,忽视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这两点大大地削弱了该模型的现实意义并且也是后人对其批判的主要依据。4.二元结构下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1)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2)两部门技术进步的类型。越是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单位资本吸收的劳动力就越高,反之,越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单位资本吸收的劳动力就越低。3)两部门的工资水平,特别是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一般来说,工资水平应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结构,如果从体系外对工资水平进行干预,将其抬高到均衡水平以上,那么对二元经济发展是不利的。4)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率越高,新增人口对现代部门积累的消食就越多,同时现代部门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就越大。这同样是不利于发展的。总之,对于二元经济体系的发展来说,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高生产率的劳动密集型技术的普遍采用、低工资水平的维持、人口增长率的降低等是十分重要的条件。5.缺陷刘易斯模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发达经济发展,动力是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它对八九十年代的欠发达的中国特别合适,但21世纪的中国其实很难切合刘易斯模型的条件了,最根本的一点是,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短缺,而城市现代部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增长缓慢,实际工资甚至是负增长,这就对农民没有吸引力。6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7对我国的启示二、兰尼斯—费景汉模型三个阶段: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成熟经济1.提出者2.内容3.结论4积极意义5消极意义三、托达罗模型1.提出者2.内容3.结论4积极意义5消极意义城乡劳动力迁移因素:①预期工资差异②找到工作的概论模型:D=Wπ-RW城市工资π就业概率R乡村工资托达罗模型政策含义第五章农业发展一、农业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变化的趋势2农业对经济贡献①产品贡献(原料)②市场贡献③要素贡献(劳动力)④外汇贡献二、传统农业1定义:2特征:三、农业现代化1物质投入2生产技术3生产专业化4生产管理现代化5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现代化三个阶段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阶段、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三、改造传统农业的方法舒尔茨1引进新生产要素“绿色革命”2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源投资3诱致型技术改革四、发展中国家农业长期停滞原因五、人口增长和粮食不足问题案例:马来西亚高产小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