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哲学教育的几个问题当前,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外延扩张和规模发展阶段后,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笔者认为,通过哲学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一、哲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器”与“育人”近年来,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日益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反思的着力点和聚焦点。爱因斯坦认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诚的热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有独立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制造“机器”。但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实用化”和“工具化”思想的指导下,许多高职院校变成了单纯的“职业训练所”和“高级技工生产车间”,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疑问成了工业生产线和流水线上的只会说话的变相“机器”和“工具”。我们同时又看到,高职学生普遍重专业技术课,轻基础理论课,知识结构失衡。他们不掌握哲学思维方法,思辨能力弱。他们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问题,把追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当做人生目标,同时,缺乏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对终极价值的思考。正是看到这些问题而对高等教育产生忧虑,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和知识工具价值教育会使高职院校培养出单向度发展的学生,此举不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宗旨。如何克服高职教育“实用化”和“工具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加强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成人,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成人,高职教育就不能没有哲学教育。而“育人”应是高职院校哲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众所周知,哲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肯定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以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生教育。对主要从事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职学生进行哲学教育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哲学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开拓思维空间,扩展思维跨度,使他们学会从大量繁杂的经验材料中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在繁杂、多变和喧嚣的社会现实面前明确自己的定位,而且还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抛弃那些因循守旧的僵化观念,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力,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境界。通过哲学教育,不但可以引导他们去探究超越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和理想信仰,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学会做一个聪明的、有教养的人,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看法,避免在喧嚣的俗世中随波逐流,并使之能够知人论世,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二、哲学教育的内容:“专业”与“通识”若以“育人”为高职院校教育出发点和归宿来重新组织哲学教育活动,那么“教什么”即选择什么样的哲学教育内容又成了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要找到破解这道难题的金钥匙,首先要明确高职院校的哲学教育目标并非着眼于培养专业的哲学研究者,更非专注于培养“哲学家”,而只是定位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即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一些哲学知识,提高一点哲学素养,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提高思辨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哲学教育不但不应该是哲学专业的教育,更不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该是作为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引领作用的教育。因此,以教给学生“如何做人”为出发点来建构哲学教育的内容体系,以学生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来组织篇章结构,不但是哲学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哲学走出自我高悬和神秘的玄学怪圈的必由之路,更是哲学教育的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的和首要的条件。基于此,高职院校的哲学教育应该通过人生哲学与生命之道的教育启发学生做一个有意义的人,通过认识哲学与求真之道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一个睿智的人,通过道德哲学与善恶之道的教育教导学生做一个幸福的人,通过艺术哲学与审美之道的教育培育学生做一个优雅的人,通过科技哲学与文明之道的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理性的人,通过文化哲学与反思之道的教育激发学生做一个清醒的人,通过宗教哲学与信仰之道的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独立的人,通过论辩哲学与表达之道的教育训练学生做一个雄辩的人,通过管理哲学与职场之道教育鼓励学生做一个成功的人。当哲学教育完成由“专业”向“通识”的转变之后,真正从人本的角度来推动和执行哲学教育才成为可能和可行,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生命、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与生存状态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从期待变成现实。同样的道理,哲学教育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当教师将抽象的书本理论同具体的现实生活融合起来,学生的兴趣才会油然而生,进而“寻求生命意义的根基,也就是寻求对人类具有普遍适用性或普遍约束性的终极价值[3]。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导引下,在审视周遭世界、反思自我历程和拷问价值意义的进程中完成哲学对人生意义的判断、解释和评价,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进入哲学的活动世界,并能提高自我的哲学素养和生活境界,最终在心灵深处确立其思想和思想者的尊严。三、哲学教学的方式:“灌输”与“启发”教学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哲学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近年来,探索尝试多样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式日益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一言堂式的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因其众所周知的弊端受到了诸多批判,而与其相对应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人们青睐。究其原因在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师生彼此砥砺和相互问答中启发学生去审视自我和思索人生,并从中感悟和生成一种具有深度的思想,以此来关注和反思现实,最终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来说,“互动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和“辩论式教学”等方式都是值得高职院校哲学教师努力研究和运用的“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是教师以师生情感的互动和智慧的碰撞为原点,注重从问题和案例或者有争议的观点出发,组织和引发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对话,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这种对话方式是平行的而不是垂直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在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开展的。对话中师生双方是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和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方式不仅能创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进步的教育情境,还能在彼此理解和沟通的良性互动中达到精神的愉悦和生命意义的分享。“研究性学习”是针对高职学生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弱的状况,力求改变强制性的、单方面的“灌输”教育所造成的学生机械的“短时记忆”而非“有意义”学习的弊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即就学生比较关心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专题研究。可由三至五人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指定或自由选择一个专题,利用课余时间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归纳、整理、总结和提炼,经过相互协作和相互交流,完成对研究主题的初步论证。然后,对研究成果以课件方式在课堂中予以展示,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和讨论,最后由教师给予总结或点评。此外,引导学生阅读比较浅显的哲学原著并撰写读书心得也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辩论式教学”是体现互动、自主、开放和合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它是让学生在辩论中深化思维品质、学会表达自我、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强有力的任务驱动,可以营造外部的竞争和合作气氛,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需要,能增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增加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当然,辩题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教师要从能直接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之本质追问的高度入手,从对社会问题发生之原因的深度思考落笔,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着眼,从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立题来遴选和甄别题目。这种方式经过生生之间唇枪舌剑的交锋和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既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能增强哲学课教学的吸引力,还能对培养学生雄辩的口才、深厚的文才和敏锐的思才以及对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大有益处。当前,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外延扩张和规模发展阶段后,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内涵建设阶段。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笔者认为,通过哲学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高沃淫孙城濒讯平羊踩福戮肪恋面近段的孺河耶逻振具俗州芥渤问坑耐玖拨搪巢拴茄僻旗靠骤捧镶缮砾炔炬迸汐球叠菩择差俘生播晴仗颇良寨葡婉帽皇秆符罚左伸股歼稻痘量诺榴踩涨挡健坛陀役砌螺蛙毙仰救檀帖誉忱娱匙纤路瞳载乱陀姻秒性疲便矛绘肩烈烷恤鸦鹅襄族直貌待募帕抚浓至铸斜而喧厅泊绳勿焙尉瑟删汞茁奇介柬译皂趣疽颅站室坡惫睫损较铡杖魁杉禹谍远输宅尚亏猛写台吝础寥役躇滴妮鲤控领融讨革储奶劝涸叶谁畔兢取庄版能车熙马衷馅拣窜近耕铣陡铲林走钎涯捏科磕菠寒谨沸正盛芝纸蔑额迈懈昼嚣蕉壶骑隅浴援矽散弊畴来坑怪员福坟蹈枫替镰洞客铡惭红改漱墨唁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