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源氏物语》第1-33回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沈冲语教四班1305014036内容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期最杰出的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写实小说。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33回写了男主人公源氏从诞生到荣华绝顶的阶段;第二部分是34-41回写源氏的晚年生活;第三部分是42-54回则写薰君的故事。作者描写人物虽然多,但是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形象分明。在第1-33回的内容中,每个人物都在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位置,通过这些贵族男女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宫廷夺权的斗争、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及贵族追名逐利的丑态的环境。关键字:《源氏物语》源氏人物与环境关系正文: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在《源氏物语》这本书中,最典型的一个人物就是男主人公源氏。源氏这个人物,作者描写的非常理想化:不仅在外貌才能方面非常出色,更是在才干政治方面无所不能。但是作者应该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在理想化中又不忘对源氏缺陷的描写:用情不专、轻薄放荡、对女性肆意骚扰玩弄,这些描写才使源氏这一人物变得真实。那么,源氏的这些行为又源自何处?看过这本书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源氏的母亲——出身低微的桐壶更衣得到桐壶帝集三千佳丽于一身的宠爱,自然而然就受到其她妃嫔的嫉妒,所以桐壶更衣生下源氏后没几年便悒郁而亡。那么源氏这个人从童年起就失去了母爱,在这种没有母爱呵护的环境下长大,自然非常缺乏女性的关怀,并对女性的爱非常渴望。接着由于他没有强大的后盾,在被父亲桐壶帝不得已降为臣籍后对他的继母——酷似他生母桐壶更衣的藤壶更加念念不忘,与藤壶的私通也使整部小说的情节顺利发展。在第1-33回中由源氏的诞生和童年起,中经须磨流放的失意,又到荣华绝顶的阶段这些生活环境就真实的反映了平安时期的政治面貌,尤其是宫廷内外的夺权斗争。所以就有“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这一说法。通俗的来说,就是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那在源氏身上体现的,就是他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故事中的环境蕴育了他这个人。2藤壶皇后,因貌似桐壶更衣而受到桐壶帝的宠爱。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说是桐壶更衣的替代品。源氏年幼时在她身上寄托的是对母亲的思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依恋演变为爱慕,而藤壶也对源氏不自禁产生爱慕,两人私通孕育了冷泉天皇。在这个不平等的时代里,藤壶不仅是桐壶帝眼中桐壶更衣的替代品,也是源氏眼中的理想。而她自己因为和源氏的不伦恋郁郁寡欢最终遁入空门抑郁而亡。藤壶皇后有这样的结局全都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忠于桐壶帝而有了她自己的悲剧。空蝉的不幸是作为一个中等贵族地方官的妻子,这种微不足道的身份,在位高权重的源氏眼中自然可以肆意玩弄。在被源氏无理强求后感到万分痛苦,但又苦于自己已嫁做人妇而对源氏置之不理。这就说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空蝉的故事中,因为当时的社会现实使她表现出对源氏置之不理的态度。末摘花和明石姬两个人一个是没落贵族的后代,一个是身份低下的平民百姓。末摘花因为源氏的好色心和好奇心而在黑暗中与之发生关系,最后源氏在知道末摘花长相丑陋后便只是照顾她的生活。末摘花的遭遇与她自己性格柔弱有关,但也反映了没落贵族无力解救自己、仰人鼻息的命运。明石姬的悲剧则是其父亲一心攀附权贵的产物,因为她父亲的一意孤行不得不与源氏勉强结合,最后也是生了女儿才被源氏接回六合院。在这两位人物的描写中,前者是上一代贵族争权夺利的产物,后者是地方贵族追名逐利的产物。这反映了“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即: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和时代的脉搏和动向。紫姬出身高贵,容貌端丽,性格温和心地善良,从小就陪伴在源氏的身边。紫姬这一作者理想化的女性,却是源氏按照他的愿望和理想精心培育出来的。在这个环境中,紫姬在源氏的眼中又是藤壶的化身了。在前两部分中紫姬作为源氏众多女性中“最幸福”的一位,但是在源氏好色成性、用情不专这样的环境中,她又怀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尤其是在源氏40岁左右要迎娶朱雀天皇的女儿三公主时感到悲伤。紫姬的痛苦也表明了在一夫多妻制度下,无论妇女身份多么高贵、条件多么优越,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而紫姬所谓的幸福与悲剧都是因源氏为她创造的生活环境所产生的。所以说,环境孕育了紫姬这一人物,紫姬则将环境真实再现。3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中,藤壶、空蝉、末摘花、明石姬和紫姬这几个女性,她们的经历虽然都有不同,但是在结局上都带有悲剧性质。这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男女不平等,男性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则受男性支配所致。所以说这些典型人物形象的产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再现了典型的历史环境,这便更体现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互相依存的一面。参考文献:[1]【法】狄德罗:《论戏剧艺术》,陆达成等译,见吴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63页。[2]何乃英编著《新编简明东方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90页。[3]宋·戴复古《寄兴》[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5]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