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工作进展报告一、概况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指高校依托企业建立的,为落实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中的企业学习阶段的任务,由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工程人才培养的综合平台。同济大学在首轮申请过程中获得这样的中心28个,其中上海大众、上海建工(集团)、施奈德电气、上海城建(集团)4家单位同时获得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获得教育部的建设资助。2012年我校召开了“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合作培养研讨会”,会议针对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工作进行成果总结与经验交流,对推进工作开展的学校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讨,同时对我校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单位进行了授牌。目前,我校签订校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企业252家,与企业已开设校企联合课程111门,2年来参与本科生联合培养(上课、讲座、指导毕业设计)的校外兼职教师369人。(数据统计截止2013年10月)二、建设工作进展1.组织管理体系1我校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均指定有企业方与学校(专业)方的负责人,负责中心构架组织、日常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各中心均成立了不同规模的团队共同支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工作的开展。如同济大学-建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机构组成2011年起学校相继出台了《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合作培养框架》、《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管理办法》、《关于实施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管理暂行办法》、《同济大学兼职教师聘任暂行办法》、《工程教育类教师职称评聘管理规定》等指导性文件,并在英才计划设立专项经费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和差旅酬金支付,保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2.教学改革情况我校共有17个专业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各学院均邀请企业人员参加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委员会),共同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各学院结合卓越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活动,并邀请相关企业共同参与教改项目研究。2012年学校共有41个与校企合作卓越人才培养的项目结题,2013年学校各教学单位又新立项50个。在教学改革研究的投入保证了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如同济大学-中国海诚股份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运行、支撑模式。3.企业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目前学校2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均按照申报计划稳步推进中心建设,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就开出和预备开出校企联合课程91门(含研究生课程)。上海大众、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建工集团、珠海水务集团、同济设计院、欧洲直升机公司已将本科学生企业践习、联合课程、现场讲座、联合毕业设计指导变成了常态化的工作予以落实。4.成效2011—2013年同济大学围绕卓越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学校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和新进展。(1)学校高度重视,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2010年12月9日同济大学召开卓越人才合作培养研讨会,与到会的50家企业代表达成合作共识:校企双方将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促卓越人才培养。3为确保“卓越人才培养”落到实处,我校由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主抓各项任务落实;校教务委员会和新成立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办公室负责总体指导与协调工作,具体涉及规划、组织、协调实施,调整、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本科生管理由教务处具体负责,研究生管理由研究生院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包括学生处、对外联络与发展办公室、科技处等也全面参与。学校各相关职能部处,包括财务处、人事处、科技处等,从而在学校层面为工程实践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持。(2)积累校企合作经验,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合作培养框架》是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基本文件,对校企合作的主要任务、组织管理、实施构架进行了设计,明确了各部门在校企合作中应发挥的作用。同时,该文件也明确了校企合作的目标、合作企业的遴选标准。★建立统一的三级授牌管理体系,按照合作的深度和主要职能划分为:第一层次“实习基地”;第二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基地”;第三层次“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配套推出管理文件,包括:《同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管理办法》《关于实施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管理暂行办法》《同济大学兼职教师聘任暂行办法》《工程教育类教师职称评聘管理规定》★英才计划设立专项经费解决校外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指导设计、工程讲座酬金,校内教师企业践习差旅费用。(3)内外结合,双向交流,加快校企教师队伍建设4★卓越计划的开展离不开校企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学校《关于实施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学校外派教师深入企业工程94人次,丰富了教师的工程经验、更新了知识体系。★在“教学Ⅲ型工程教育类教师职称评聘”管理规定出台后,在我校2011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申请以工程教育类进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经过严格的考核及专家评议,最终评聘教授2人、副教授1人,2012年最终评聘教授2人、副教授2人。★2012年为配合卓越医师和卓越法律人才的建设,对评聘条例做了修订,明确为“教学Ⅲ型专业教育类教师职称评聘”,为下一步工作的推进做好了准备。★除进一步强化建设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外,学校也十分重视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企业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学校制定政策,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工程师,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以上(包括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参加我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联合指导研究生的企业实习或学习和学位论文等。按照《同济大学兼职教师聘任暂行办法》规定,二年学校共聘请校外企业参与教学活动的兼职教师369人,并发放本科教学校外兼职教师教学酬金。如同济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聘兼职教授14名,兼职教师4名。附表1:同济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兼职教授单位姓名职称/职务学历部门备注上海城建集团林家祥高级工程师/科技部主任硕士上海城建(集团)公司科技部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与施工刘伟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长本科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铺面工程5周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总工程师本科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桥梁工程徐一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本科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徐正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硕士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计与施工崔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分院院长本科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城市隧道工程王树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杨宏燕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本科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朱雁飞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本科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道路施工曹亚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本科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道路建筑材料陈立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本科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路基工程丁光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硕士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城市隧道工程叶国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城建(集团)公司道路施工蒋应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附表2:同济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兼职教师单位姓名职称/职务学历部门备注上海城建集团黄岩高工博士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乐海淳高工本科上海城建(集团)道路工程材料、铺面工程严军高工博士上海城建(集团)公司道路工程材料、道路施工6李萌高工本科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司机场规划与设计、机场运营与管理罗勇高工本科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场规划与设计(4)合理设计教学模块、重视校企联动针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了合理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块。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开设校企联合课程111门,2012-2013学年开设本科生工程讲座216次。在毕业设计方面,学校大力支持真题真做,并鼓励创新。要求结合工程实践性课题,鼓励学生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形式参与企业运行“实战”。部分学院采用双导师制,通过学院选派校内指导教师和从企业聘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共同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2013年企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441人。如同济大学-上海大众汽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连续三年召开“同济大学-上海大众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讨会”,旨在明确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目标,搭建校企双方导师及工程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共同磋商、研讨如何联合开展培养卓越工程师合作培养,同时将研讨的结论、成果进行实施。(5)构建完善的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运行、考核、评价机制。实行“校内指导教师+校外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度。以产学研方式吸纳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建设,共同建设企业的技术中心,参与企业重大课题,增强教师的工程背景,完成学校教师的双师型转换。注重每个运行环节的落实和监控。以同济大学-上海建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生产实习为例,通过“制定计划”(教务科联系各专业负责人)→“征求项目”(中心秘书组联系基地负责人)→“确认项目”(确认项目情况和接纳人数,7反馈给教务科,并由教务科告知各专业负责人)→“学生报名和初选”(中心公布项目情况和接纳人数)→“确定分组情况和指导老师(双导师)”(中心和教务科共同确定)→“实习动员”→“实习实施”→“实习评价”(企业和高校共同评价),有效地保证了专业实习的顺利实施,通过前期的沟通,将企业、高校、学生三者的意愿相结合,将企业在实习中的资源利用最大化。(6)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各类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本着平等的原则,搭建广泛合作平台,多年来建立了各类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借此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模式培养,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推进企业与同济大学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更广泛的合作。★目前同济大学签订人才合作培养(校企联盟)协议的同济大学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252家,其中上海大众、上海建工(集团)、施奈德电气、上海城建(集团)4家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8家获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校企合作开展预备工程师培养,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积累新经验从大学生“毕业——就业——成才”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传统模式中,大学生毕业经过企业招聘进入企业,一般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一部分适应企业文化及环境的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人才,一部分不适应企业的学生转岗分流或离开企业。预备工程师培养则是通过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使企业在大学生毕业前介入培养环节,通过企业实习实践、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实际环节考查学生,最后实现以选聘代替招聘吸纳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已上海大众为例,企业每年面向全国高校提供的300个实习岗位中,50%以上提供给了同济学生。近5年,我校被选拔到企业预备工程师项目中的学生有144名学生,其中有84人最终在企业入职,占到了参加该项目学生人数的近60%。一方面满足8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企业也为社会承担了人才培养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