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王勤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但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比如,有人认为不应该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让其自然生成;有人认为还是应该像过去的“目标教学”那样,严格按预设目标进行;还有人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与三维目标一一对应;而更多的教师则是无所适从。于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种种误区:有的笼统、偏执,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有的目标淡化,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基于对上述问题和误区的深入反思,本文列举归纳了误区的表象特征,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进而详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最后,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走出误区的途径,提出了新课标下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本文就“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进行探讨,试图解决当前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一个参考,为阅读教学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有利条件。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目标误区与对策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一、表象特征二、原因分析第三章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一、澄清相关概念二、理解课标精髓三、弄清主要关系四、确定教学目标结语参考文献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一、问题的提出(一)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具体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标的陈述,必修课程又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部分具体陈述。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可见,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比如“教学目标”这一老话题在今天又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研究之处:有人说新课程提倡开放性教学,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目标;有人说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生成,不应该强调教学目标,而应该提倡非预设性教学;有人把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还有人认为没有目标的教学杂乱无序,还是过去的“目标教学”最好;也有人觉得,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还是“一课一得”。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使得教师们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感到无所适从,于是目标设计上的诸多误区也随之表现出来,比如,有的目标设计笼统、偏执,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有的淡化了目标,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和误区制约、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行,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二、研究的意义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就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来选择和制定最好的教学方案,而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是完成最佳教学方案的第一步。确立好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然后灵活机动地实行之,以规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可能的结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合理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预期的目的。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如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今人们谈论更多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对话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但无论什么教育和学习,都应该在具体的目标指向之内进行。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诸如上文所提到的内容。某些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这一环节中,处于一种茫然或无序状态。“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做的一个研究课题。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路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有利条件。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在课程改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促使广大语文教师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设计,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既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也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第二章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一、表象特征新课程的理念与前景是非常美好的,目前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憧憬和实践着,但具体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又表现的不是那么美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茫然也不断出现,进而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也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一)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困惑1、概念理解上的困惑在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施中,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一般不难把握,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到底是什么意思,三维目标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是许多一线教师不甚明了的问题。2、具体操作上的困惑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还要不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如果一定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那么,由谁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预设好还是自然生成好?编写教案时,是不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与三维目标一一对应?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具体到一课书或一节课(一课时)时,到底该如何操作?(二)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目前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无目标型这种无教学目标的教学早已存在,正所谓“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讲什么,等我来想”。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现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现象。有些教师一味强调“自主”,讲什么,由学生来定,教师完全跟着学生走。他们对学生完全听之任之,口口声声说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尊重学生的意见”,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做法其实恰恰背离了新课标精神。【教例】某师教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上课后问学生要求讲什么,学生说,“鲁迅花那么多笔墨讲吃螃蟹的事情,有这个必要吗?”老师接过话来说:“好,这堂课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争来争去,一堂课倏忽过去了。[1]2.目标笼统型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语文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如有人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种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定得“放之四海而皆准”,千篇一律。如遇到散文就是美感教育,遇到诗歌就是意境鉴赏,遇到小说就是形象分析,遇到古文就是古汉语知识等,没有针对一篇课文的一个课时来实实在在地找准一个具体的目标,从而导致语文课热热闹闹地上了那么多,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未相应地得到增长和提高。3.目标偏执型这里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目标设计上缺乏全面性。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情境化,它既应该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又应该适应教材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并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教例】有教师这样设计《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①确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②解本文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学习本文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目标就只预设了学习的结果,没有体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另一种情况是凭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爱好设计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师往往不顾学生实际,不管教材要求,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偏执一端,死钻牛角尖。【教例】某师教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节选),在分析课文时说,“同学们,我现在要大家回答三个问题,我估计不会有一个同学答得出来:第一,箍桶匠葛朗台是靠多少钱起家的?第二,他留给女儿‘暂时保管’的财产有多少?第三,女仆拿侬在他家干了35年,共得了多少报酬?”学生寂然无声,思考未果,然后老师宣布答案:——葛朗台40岁娶了木板商的女儿,得了400路易。他用这笔钱贿赂标卖局监督店,并进行投机买卖开始暴发的。——葛朗台留给女儿“暂时保管”的公债是600万,金币是200万,现金10万,加上不动产,财产总额是1900万法郎。——女仆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干了35年共得2100法郎。他做到第20个年头时,葛朗台发狠赏了她一只旧表。[2]4.目标淡化型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开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时,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文化知识等,往往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完全淡化了语文教学目标。【教例】有教师这样上《胡同文化》一课:教师先播放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北京的多媒体音像资料,比如播放京韵大鼓《故乡北京》等歌曲,接着由学生分别展示自己在所谓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网络下载)的有关北京胡同的一些内容,有歌曲,有图片,有背景音乐等,确实视觉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兴致也十分高涨,但一节课热热闹闹上下来,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本看不出来。5.目标套牢型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是与无目标型的教学设计恰恰相反,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环环都精心设计,自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上处处严格按预设的环节进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脱离预设的轨道,致使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刚刚闪现就被浇灭了。【教例】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春》,在教学设计中有探究文章语言表达效果这一环节,其中一个内容是品味讨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这一片段如下:老师:这个句子在结构上与一般的表达有什么不同?生甲:词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生乙:“嫩嫩的,绿绿的”应该放在前面,修饰“小草”。老师:同学们说得对,说明大家认真思考了。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将修饰“小草”的“嫩嫩的,绿绿的”放到后面,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