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汇报人:丁申锐2012年11月8日LOGO大连城市形态结构功能研究城市形态的内涵大连城市形态的演变大连城市形态结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功能定位LOGO城市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方面构成的复杂空间系统,它包含了城市的空间形成、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城市景观的描述等方面的内涵,它反映了过去和现在城市文化、技术和社会行为的历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的实质。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大量的从事工业、交通、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的集中,以及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LOGO大连城市形态的演变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单核单中心时期双中心发展时期多中心发展时期强核多中心组团时期商周:形成最早的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权利的工具与象征城市规模、布局乃至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与乡村因城墙而形成了严格的界限。至明代后期:城市形态开始处于自发的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发展,城市向外扩展,出现大量因工商业等经济因素而兴起的城市。城市功能不再局限于政治和军事,经济功能也日趋显著,城市形态开始按照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城市形态模式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进,从而缓慢地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城市形态过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在沿海、沿江以及东北地区的大、中城市中形成了一些以近代工业为主比较集中的工业区和工业地带,使生产者和生产场所在空间上分离,改变了传统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居住空间合一的形态。(2)城市内部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和新型的市中心区。(3)由于近代交通方式的出现,改善了城市可达性的条件,使城市形态更为开放、灵活分散。从上述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分析可以清楚看出,随着城市由小到大,功能由简单到复杂,其形态的变化则具有向外扩展和内部重新组织的双重过程,并遵循一定的规律。大连地区拥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地形地貌,6000年前就已有人类居住,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一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经济发展缓慢,建设大多出于军事战略的需求。金州古城旧貌图公元12世纪初,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出于陆上防卫需要,建设金州,带动了大连地区经济的繁荣。金州成为当时的中心城市,从此揭开了大连地区城市建设的历史,也形成了大连城市以金州为中心,带动周边生活聚集地发展的单核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模式雏形。单核单中心时期1878年,清政府出于海防需要,建立了北洋舰队,在旅顺口修建军港作为基地,开始了旅顺城市建设。旅顺海港工程是19世纪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之一。而大连地区的城市结构也逐渐由单中心向双中心转变,金州和旅顺两地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其性质仍是防卫性城镇。双中心发展时期多中心发展时期多中心发展时1898年沙俄强占旅大地区后,把旅顺作为海军要塞;同时为适应当时世界贸易,采用海运的方式,在大连湾选址开辟自由商港,揭开了大连城市建设的历史,奠定了大连主城区发展的基础。此时由金州、旅顺、大连构成的大连城市出现多中心模式,各组团均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聚集经济规模,相互间联系十分紧密。在对外交通方面,大连的城市经济功能显现强劲势头,并渐渐对金州、旅顺起到了支配作用。强核多中心组团时期20C前80年,大连城市的发展一直与港口的兴衰息息相关,城市形态以大连城区为中心,旅顺口区、金州区为副中心的城市结构模式。80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1984年国家批准在大连马桥子选址建东北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年开发区基础设施相应配套,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开发区前茅。此时,大连市提出跳出老城、发展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以避免老城区产生城市问题。大连明确了以大窑湾港区为依托建设新城区,并成为大连经济的第二增长极。为促进新区的跨越式发展,缓解产业用地紧张状况,2002年大连市将新城区的行政辖区扩大到金州区增加用地110km2,为新城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强核多中心组团时期现在,大连城市已发展成为由主城区、新城区、金州城区和旅顺口区四个组团构成的组团城市,城市结构为以主城区为中心,新城区、金州城区、旅顺口城区为副城的强核多中心模式,城市形态为“手掌状”母子系的空间布局,各组团间由山林、公园、绿地组成的绿色屏障相分隔,充分营造了一个“城依山建,山在城中,城在花园中”的生态城市风貌。城市由内向外扩展,大多是沿交通干线延伸,形成伸展轴,其伸展轴延伸的方向,是城市扩展的最优方向,这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性要求所决定的。普遍的伸展轴是以城市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在城市四周,形成典型的“星状”形态。城市形态扩展的周期性发展特征:由城市形成→沿轴纵向发展→稳定→内向填充→再次沿轴纵向扩展→向更为复杂的形态发展。大连城市形态设想1、大连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2、大连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大连自身发展特点新城区发展潜力巨大“两城”相互关系1、大连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大连市正处于一个内部调整的循环阶段。主城区内旧工业区传统产业需要更新,通过城市整体产业的调整,实现产业的优化,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进而完善城市核心区的综合功能。新城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一定的集聚客观上表明,新城区有条件逐步演化成为主城区外围的另一核心区。这一系列的变化均是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资源的作用下,城市的内部生产关系得以激活进而产生的。2、大连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建立“大大连”双城结构类型,即大连城市由大连主城区和大连新市区组成。大连城市由现在的强核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发展为双城结构模式,这是大连市总体发展的趋势和战略选择(大连市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加快实现现代化,要求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主城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和旅顺口区组成新市区:金州区、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双D港”区,大窑湾港区、金石滩大连城市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转换期,主要是中心城市功能正由生产型转向管理服务型,产业上由三产逐步取代二产的地位。(二退三进)按照“西拓北进”的总体思路,西拓至旅顺,北进到金州,形成“两城”——大连主城区和大连新市区。大连自身发展特点新城区位于大黑山南侧,西南接大连市主城区,西北和北部与金州区接壤,南部濒临黄海,东部与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临近沈大高速公路和哈大铁路,鲇鱼湾港是中国最大的油港,北良港是东北地区主要粮港,以国际深水中转港、国际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和区域性自由港为目标的大窑湾港正在建设中。新城区依托港口,将成为东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口岸之一,腹地范围以东北中部地区为主,东、西部地区为辅,发展口岸经济潜力巨大。新城区发展潜力巨大大连主城区和新市区是大连市的两个发展节点。为使他们保持成为两个相互依赖的单元,中间由绿地来分隔,要避免“两城”的发展在绿地内连结。主城区率先形成现代国际城市功能,作为国际名城的核心,成为适宜人居的城市,拥有大量的信息、金融、贸易、科技等设施,提供便捷的服务,承担行政、文化、科技、金融、信息、商贸、旅游、体育、教育、会展业等主要职能。新市区主要形成技术先行的工业基地、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主要口岸。“两城”相互关系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走廊节点节点节点节点走廊网眼网眼网眼节点发展走廊网眼较大的城市地区节点发展走廊网眼不是连续不断的,走廊之间的城镇要有一定的隔离作为农业地带大连城市渤海沿岸的长大铁路和沈大高速公路沿线黄海沿岸的大庄公路沿线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一个中心节点两条走廊三个次节点主城区功能定位为行政文化中心、中央商务区和现代产业区新市区功能定位为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主要口岸三个卫星城功能定位为资金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加工区、现代农业产业区和特色旅游区突出行政、文化、科技、金融、信息、商贸、旅游、体育、教育、会展业等主要职能,发展商业、金融、电子、外贸和科技事业等高、新、尖第三产业。主城区中心三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为商贸金融服务区和临港产业园区。甘井子区为现代都市工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和教育产业集中发展区。旅顺口区为旅游区、临港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大学园区,重点发展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新市区新市区完善交通枢纽、旅游、会议、体育、文教、商贸等职能,成为以现代临港加工工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区域性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和智能化、生态型、综合性的现代化新城区。新市区金州区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对外开放先导区一体化发展,建成“大大连”的新兴工业区。主要承担生产功能、创新功能和口岸物流功能。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要发展成为电子、机械、石化工业基地和新兴教育基地。保税区要成为现代物流业、转口贸易和保税仓储发展区。大窑湾港区要建成深水枢纽港,成为大宗物资集散地,并与保税区实现一体化发展,率先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三个卫星城瓦房店市发展成为以机械制造、轻纺、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普兰店市发展成为轻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旅游为主的中等城市。庄河市发展成为综合性工业、港口和旅游为主的中等城市。同时加快建设小城市和重点镇的发展,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纽带,以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长海县功能定位为“海上大连”建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重点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服务业。大连城市空间最初在沿海平原形成,然后圈层扩展,面积逐渐扩大,最后跨越形成组团发展模式。大连经历了从商贸港口城市到工业城市,再到综合性现代化城市的演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则随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规划而不断调整。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中,环境因素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形成约束,政治因素主导了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经济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因素作用还不明显。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环境因素为基础,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但不同因素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其组合状况也随时代变化而不同。自然环境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海岸线基本形成了大连城市空间的外围界限,而岛上地形特点则深刻影响大连城市空间。大连地区多山地丘陵,土地构成“六山一水三分田”,大连城市空间分布于近海平原地带,而且城市的扩展也受到地形限制在平原地带展开,发展难度大的山地则构成组团间的森林公园。为大连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的外部约束空间环境大连地处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中国北方的海陆交通枢纽之一,素有“京津门户”之称。俄、日占领大连都是因其独特、优越的区位条件,能够为其提供优良的港口和侵略的桥头堡。得益于大连优越的区位条件,建国后大连成为东北重要的港口,后来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从而为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主导了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化通常认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体包括政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市民。在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史中政府始终处于强势地位,通过制度及政策、城市功能的定位、规划方案的实施来表达自己的意志。殖民时期:统治政府代表外国利益,实行殖民统治,华人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建国后: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也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市场经济时期:分权化改革以及政府企业化治理的出现,资本地位迅速提高,而起主导作用的任然是政府。大连的城市发展史虽然不是很长,但城市的功能定位却几经变化。从俄占领时期的商贸、港口城市到日本占领时期对外侵略的桥头堡,再到建国后的工业、旅游、港口城市,再到21世纪确立的东北亚重要国际性城市。不同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求不同的用地结构,从而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相应的调整。城市定位的影响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的作用,他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制度及相应政策的变迁必然会深刻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制度、政策变迁的影响殖民政策:城市空间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统治者占据优越的区位,且设施优良。中国人区不但面积小,而且位于条件很差的城市边缘。计划经济体制:城市空间的经济属性被抹杀,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