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司治理: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研究姓名:张伟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牛成喆20070401公司治理: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的研究作者:张伟艳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邢建国.XINGJian-guo治理伦理与公司治理:二维治理结构的建立-中国工业经济2005,(10)流行的公司治理理论是以制度性机制为单一维度的分析框架.本文通过对公司治理行为所暗含的私人安排的分析,将伦理参数导入公司治理的机制体系,建立了一个扩展成的二维治理结构.通过对几种典型的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指出治理伦理标准化和职能化,以及提高伦理治理强度是改善公司治理绩效的关键环节之一.2.期刊论文朱海坤.闫贤贤.ZhuHaishen.YanXianxian董事会治理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经济与管理2010,24(1)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不可少的重要管理手段.公司治理、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都是影响和决定内部控制的力量,而作为公司治理核心的董事会治理结构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以2004-2008年度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董事会规模、董事素质、公司领导权结构、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和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等因素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失效的公司,其独立董事人数较少一些;而出问题的公司,往往有一个较大规模的董事会以及两职兼任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良好的董事会治理结构将有助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设计与有效执行提供经验支持.3.学位论文马智鹏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完善问题探析2006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日期的临近,金融业的改革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4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新一轮改革。这一轮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通过对其进行不良资产的剥离,注资等一系列手段进行财务重组,使其成为健康的银行,并引入战略投资者,在海外上市。这其中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改革中最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我国这一轮银行改革成败的关键。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构建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二.本文的结构全文总共分为5章,其逻辑框架和内容如下:第一章公司治理理论介绍本章主要介绍了公司治理理论的两大流派——“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两大理论模式。在介绍“股东至上理论”时从主观风险偏好差异说、抵押功能差异说、团队可监督性差异说、资产专用性和不完全契约、讨价还价能力差异说等5种主流企业理论出发,详细介绍了股东至上主义治理的理论基础。然后就股东至上企业理论下的公司治理内涵和治理目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章的第二部分则先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背景出发,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如何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接着指出20世纪60年代奉行“股东至上主义”思想的英美等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并从企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环境管理、人力资本的崛起等方面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现实背景。接着指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内涵在于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公司财富创造的潜能,而不应仅仅是股东最大化财富价值。最后指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公司治理目标是创造财富,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创造财富。第二章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本章立足于银行治理所具有的特殊性的系统阐述。首先从商业银行在一国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出发,指出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殊性;接着介绍了商业银行极高的杠杆率的特殊性;第三则是从最后贷款人和存款保险制度出发介绍了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第四方面则是从信息不对称出发,分别介绍信息不对称对股东在银行治理中的作用,对债权人在银行治理中的作用以及信息不对称弱化产品市场的竞争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在银行治理中的作用来分析了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最后从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分析了政府监管对商业银行治理的影响。本章最后综合上述银行特殊性指出其对银行治理结构的影响:表现在不能唯一的考虑股东利益,而应该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来思考;同时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还应该包括银行本身的安全和经营。第三章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际比较本章首先指出银行公司治理的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英美模式和大陆模式。前者以英美为代表,后者以日德为代表。接着详细介绍了英美模式下的银行公司治理。在这部分介绍中,先介绍了英美模式下银行治理的股权结构,接着介绍了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其中主要介绍了股东大会、董事会、首席执行官以及外部审计制度。第三介绍了英美模式下银行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控制机制。最后两个则是持股形式与持股的稳定性和银行存在的目标。本章的第二部分是对德日模式下银行治理的介绍。首先指出德日模式即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接着介绍了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银行的相互持股和严密的股东监控模式。随后分别从监控机制、股权结构、内部设置三个方面对德国和日本模式下的银行治理进行了介绍。第四章我国的商业银行治理现状本章在上章对国外银行治理模式的介绍基础下,着力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治理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的一个历史演变,从一个财政的“出纳”逐步过渡到真正的商业银行。最后用一个表格来直观的表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本章接着指出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治理中的股东至上主义使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陷入了困境。这部分内容主要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下的管理者的多重角色和属性以及无法有效解决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和无法有效摆脱“放权”与“收权”的两难选择以及无法有效地保护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等5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股东治理的困境。接着从两个方面出发介绍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优势。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本章首先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不能简单等同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保护中小股东不受大股东的侵害和如何控制经理人的不当行为上。而应透过这两种现象,看到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长期存在的误区——将公司治理简单化为股东对代理方的委托关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某种意义上的公共性特征,过分强调保护股东的利益而忽视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仅仅注意到大股东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侵害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小额债权人的利益保护。指出要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如果仅仅从股东至上的角度出发,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必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考虑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接着阐述如何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在内容上,首先明确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接着从董事会的共同决策与谈判机制以及监事会的共同参与出发,分析了职工和管理层作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机制;接着是作为债权人代表的金融监管当局对银行的监管;其次是强调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的重要性;最后是对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和相机治理机制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有如下特点:第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结合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从而得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要站在利益相关者角度;第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商业银行治理的国际模式和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第三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是有的放矢,尽可能突出重点。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选题上,本文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出现的新的问题,以及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重新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银行的公司治理,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在研究思路上,本文并不是一味的摒弃“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而是结合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和商业银行治理的国际模式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的现状,指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能仅仅站在股东角度,而必须站在利益相关者角度。第三在论述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对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的信托责任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为完善银行治理提出了一个较新的视角。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无论对我国的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属于较新的理论,因此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站在利益相关者角度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以笔者目前的学识,当难做出圆满的回答,有待于以后作进一步的研究。第二缺少实证研究和说明,使得本文基本思路的实践支持略显乏力。4.期刊论文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3,6(3)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只有满足公司治理实务的需要才能丰富与完善.本文从公司治理实务需求的角度出发,追溯公司治理实务与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国际著名公司治理评价系统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公司治理环境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5.学位论文唐舒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研究——以四川省上市公司为例2008“公司治理”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安然案件、次贷危机等金融危机事件的出现,作为公司经营核心问题的公司治理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学者及公司管理层的广泛关注。其原因是金融危机之后,针对各界提出来的预防金融危机所产生的衍生问题的解决方式,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加强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对抗金融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内部核心机制之一,其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是否存在影响等问题,也成为了各国学者、公司治理机构与组织关注的热点。然而,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仍处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上市公司治理难免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了解我国企业董事会监督管理的效能,进而探讨董事会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动机。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处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核心地位的董事会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董事会治理状况和效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之上,确定了对公司经营绩效存在显著影响的四个董事会治理结构特征,并以这四个结构特征为出发点,探讨了董事会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第三章,关于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首先,通过对董事会治理概念的探讨和观点总结,提出了董事会治理的定义: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治理所涵盖的研究范围,是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为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监督的有效性,而对董事会作为委托人的结构、运作和作为代理人的监督、激励所作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其次,在充分肯定董事会治理结构对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产生积极作用的基础之上探讨了董事会治理结构的内涵。再次,通过对公司经营绩效的探讨,提出了公司经营绩效的定义,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与评述。最后,就董事会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评述。第四章,董事会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机理分析。首先,通过对董事会功能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董事会功能的充分发挥能够有效地缓解代理问题,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其次,从董事会治理结构的四个特征(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成员构成、董事会领导结构与董事会行为)出发,探讨董事会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从而得出,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呈现一种动态相互作用的结论。即:一方面,董事会治理结构会受到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董事会治理结构会随着公司绩效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董事会治理结构会影响公司经营绩效,董事会治理结构会影响董事会功能的发挥与董事会的运作效率,从而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影响。第五章,四川省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分析。本章主要以四川省上市公司为例探讨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首先,通过样本筛选,一共得到了46家符合要求的四川省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次,确定了实证研究的变量主要包括经营绩效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