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RSS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10-1009:03:03填充墙设置构造柱的原则1、构造柱的定位详建筑图。如建筑图上未表示,施工中按以下原则设置:1)宽度大于2m的洞口的两侧。2)长度超过2.5m的独立墙体的端部。构造柱断面为墙厚200(100)X200,配筋4ф12(4ф10),ф6@200,上下端400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到100。构造柱的钢筋应锚入梁板内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2、砌体填充墙端部无结构墙、柱时,应设置构造柱;当墙长超过5m(墙厚不大于120为4m)而无中间横墙或立柱拉结时,应在墙长中间部位设置混凝土构造柱。3、砌块墙与结构柱或混凝土墙交接处,应在柱或混凝土墙内预留拉结钢筋,每隔500mm或两皮砌块间设2根6.5拉结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应小于墙长的1/5,且不应小于7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小于1000m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时应通长设置。4、规范要求,构造柱应上下两端可靠锚入梁中,正确做法应该是在倒梁混凝土之前预留构造柱纵筋。这一点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单位管理不严,且偷懒怕麻烦,普遍很难做到。在柱下端梁中预留情况尚好,而在上端梁中,95%都是不会预留的。做法是:柱纵筋先伸至梁底,事后在梁底相应位置凿四个孔,将四根插筋插入,然后用环氧树脂锚固,最后将上部插筋与下部纵筋搭接连接。5、(1)构造柱在框架砌体填充墙中的作用和构造要求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其作用与多层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一样,即将较长的填充墙沿长度方向用构造柱分开,由框架柱、上一F水平横梁和构造柱构成填充墙的封闭边框,使填充墙形成几片带有封闭边框的墙体,这就犹如对墙体加了一个竖向和横向的“套箍”一样,对墙体起约束作用。即使填充墙开裂,也不致散落解体,仍然可保证其足够的稳定性。但它与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不同的是,构造柱本身不连续。故这一作用的实现,一方面要求墙与柱应可靠连结,墙与上部梁用斜砌砖牢固挤紧;另一方面要求构造柱与上下梁也应可靠拉结,同时要求构造柱不能对主体框架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如阻止上下梁的竖向相对变形,造成上下梁的开裂等。(2)目前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目前,常砌体填充墙中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见施工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施工顺序错误,即将构造柱与框架梁一起施工,构造柱钢筋与梁同时绑扎,柱上下端钢筋锚人梁内,然后同时浇筑混凝土。这样虽然做到了连结可靠,但却将构造柱变成了与其相连梁的支点,与结构设计采用的计算模型不符。当上下梁产生相对变形时将对梁造成不利影响,容易造成梁开裂.2)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强即是连接构造不当,构造柱限制了上下梁的相对变形,在构造柱混凝土浇筑至顶部时,将顶部混凝土换为细石混凝土,甚至换为膨胀混凝土。这种施工方法的结果与1)相同。3)施工顺序没有错,但顶部与上层梁连接过弱,也属连接构造不当,柱顶钢筋未锚于梁中或未与梁底部钢筋焊接,使得构造柱与上部梁间无拉结,构造柱对填充墙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简单地认为砌体填充墙中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的作用、要求和做法一样,或对填充墙中构造柱的作用和要求理解不充分;没有相应的标准图也是造成填充墙构造柱施工方法不统一、不规范的原因之一;构造柱不是主要受力构件,不需要计算,容易被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忽视,是上述问题存在的人为因素。3、框架填充墙中构造柱的合理构造形式与施工方法建议(3).1构造形式为保证构造柱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建议构造柱与上下梁的连接构造形式如图l及如图2所示。l一用沥青蔗丝砂浆代替混凝土浇注;2一双面焊不小于5d,单面焊不小于10d图l中,每层构造柱在下部梁中预埋插筋,插筋的锚固长度不小于35d,插筋与构造柱纵筋的搭接长度为35d,搭接区箍筋问距不超过100mm,来实现构造柱与下部梁的拉结。图2中,每层构造柱顶端,将其纵筋水平弯折后与上部梁中底部纵向钢筋焊接,焊接长度单面焊时不小于10d,双面焊时不小于5d,d为构造柱纵向钢筋直径。为满足构造枉不限制上下梁相变形的要求,当构造柱混凝上浇至距梁底200mm时,换成水泥砂浆浇至主体框架梁底。这样构造柱顶部在上下梁有相对变形时具有一定的可压缩性,从而会影响上下梁的相对变形。(3).2施工方法主体框架、填充墙、构造柱应按主体框架一构造柱钢筋一填充墙砌筑一构造柱模板一构造柱混凝土浇注的顺序循序施工。构造柱模板、混凝土坍落度、浇注及振捣方法、与填充墙的拉结方式与多层砌体房屋中的构造柱相同。6、设计与构造(1)、住宅屋面宜做坡屋面。屋面应采用外保温措施,屋面传热系数应符合k≤10W/(m2·K)。(2)、顶部二层填充墙的封底多排孔砌块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U75,封底砌块的砌筑砂浆等级不应小于MU5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b50。砌体的自重为165KN/m(已包括砂浆、构造柱、实心混凝土砌块、墙梁等,但不包括墙面粉刷层)。(3)、填充墙和钢筋混凝土墙、柱连接处200mm宽的范围内,应采用实心混凝土砌块砌筑,并与封底多排孔砌块咬合(见附图3)。柱内应预留2Φ6钢筋与填充墙拉结,拉结筋竖向间距为400mm,钢筋伸入墙内长度不小于1000mm,并置于封底多排孔砌块座浆面的灰缝内。(4)、顶部二层的填充墙体应沿墙高每400mm处(其余各层沿墙高每800mm处),在水平灰缝内设置通长2Φ6带肋钢筋点焊网片,横向短筋为Φ4@200。(5)、墙面粉刷前,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构件内、外周边的接缝处,应固定设置宽度不小于每侧200mm的镀锌钢丝网片,或采用其它有效的防裂措施。(6)、顶层和底层的外墙窗台下,应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通长窗台梁。窗台梁的高度宜为砌块高度的模数。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不应小于Φ6@200。具体工程中台梁的断面尺寸及配筋应由计算确定。窗台梁标高处钢筋混凝土墙、柱,应预留与窗台梁纵筋同直径的连接钢筋,可采用受拉搭接或焊接等连接方式。(7)、填充墙高度大于4m时,应在墙高的中部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梁。墙梁高度宜为砌块高度的模数,配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不应小于Φ6@200,并和钢筋混凝土墙柱同直径预留钢筋连接,连接方式可采用受拉搭接或焊接等。(8)、构造柱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填充墙墙长大于等于4m时应设置构造柱,当窗间墙长度小于10m或悬墙时,均应采取整体性加强措施。b、构造柱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190mm,纵筋不应小于4062112,箍筋不应小于Φ6@200,混凝土强度不应小于XC20。c、构造柱上下端应与各楼层梁板或基础整体连接。d、带构造柱的填充墙应采取先砌墙后浇注的施工顺序,并设置马牙槎,沿墙高每400mm设2Φ6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9)、在施工安装、使用过程中,未经设计单位同意,不得在墙上随意凿槽打洞。如经许可,凿槽打洞部位应及时用C20细石混凝土或Mb10砂浆全部填实。当设置吊挂螺栓时,螺栓至少应与封底多排孔砌块的一侧外壁和一根内纵肋锚固。(10)、填充墙的外墙面装装饰当采用石材、金属或附设其它重质装饰面料和玻璃幕墙时构造柱的设置原则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1)墙体的两端,(2)较大洞口的两侧,(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4)构造柱的间距,当按组合墙考虑构造柱受力时,或考虑构造柱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况不宜大于墙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关的规范执行,(5)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3)下列情况宜设构造柱(1)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2)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3)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2、构造柱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3、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上的截面不必很大,但需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或现浇板连接,才能发挥作用。为保证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构造柱需有外露面。一般利用马牙茬外露即可国家标准图集-03G363,专门关于构造柱的图集,里面对构造柱的构造有比较详细的一些说法和画法。关于构造柱,主要是抗震的用途,设置方法参见《砌体规范》表10.1.8和《抗震规范》7.3.1。另外,《砌体规范》6.2.5中,“当梁跨度对240mm砖墙大于等于6米时,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这里的其他加强措施,通常的做法就是设置构造柱。还有,《砌体规范》6.3.2.9中防止墙体开裂的措施,在女儿墙中设置构造柱。至于构造柱的具体实际作用嘛,看一下《砌体规范》8.2.7吧构造柱的做法与承重柱不一样,其受力机理也不一样于承重柱对应的是填充墙,其与墙之间只有通过钢筋的简单拉结(目的是增强墙的稳定性),而构造柱与墙体之间可以说是相互咬合的(施工浇筑时,砌体都要留马牙茬)。相应的它们的受力机理也不同,承重柱是自身单独承担落在自己身上的力(根据承重柱的设计可见一斑),而构造柱是和砌体是一块承担相应的作用力(构造柱只参与建筑的整体验算,而不必进行单个构件的设计)在砌体结构里的梁下加的柱(不能称其为壁柱,壁柱的材料应与砌体材料一样)只能是构造柱,而不是承重柱(因不管怎么样,你都不能把构造柱单独割裂开来,它与砌体承重墙是一个整体),梁当然要按简支来算,梁的支座处负筋小没关系,因它本来就是简支的。纵筋都是4根14二级钢不一定合适,有的部位4根12即可满足要求,应该加强的部位4根14可能还不够,这就要根据实际的受力计算和经验来加强了建模型时,不输入构造柱,如果计算通过,按构造加构造柱。如果不通过按砌体规范8.2.8条组合砖墙加构造柱,因为输入构造柱它就参与受力,参与受力按PKPM的说法就成了组合砖墙。为这我还问过同济的一个教授。构造柱与承重柱主要区别是由于施工造成的构造柱在pm里按普通柱输入,然后定义成构造柱,可以修改配筋,这种作法来自pkpm的《砌体结构CAD原理及疑难问题解答》一书我个人认为在PKPM建模中构造柱先不加,如果计算通过(特别是抗震验算),就按构造配筋且要满足规范规定.如果计算通不过.就应在建模中加入,那它与墙体就成为组合墙体就该按组合墙体的有关规定计算,并且要计算配筋,还要参照规范的相关规定,满足要求1.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主要做为抗震时的约束边缘构件;2.构造柱可按构造要求,对于建筑物中由于洞口较大,墙体局部承压不够,需要借用构造柱的支撑作用时需要计算确定.3.PKPM建模时构造柱要建.--------------------------------------------------------------------------------------------新《抗规》中考虑了构造柱在砌体中对砌体受剪承载力的提高作用,具体公式见7.2.8条。因此,在模型中应正确的反映实际情况,所以,砖混结构的构造柱和洞口在模型中应该输入--------------------------------------------------------------------------------------------按照规范和PMCAD使用手册,输入构造柱能较真实反映出砌体的受力情况.但我个人认为,在使用PMCAD做砌体结构验算时,还是可以区别对待的:对于抗震验算本来就无法计算通过的,构造柱应该真实输入;但如果抗震验算能满足规范(或富裕较多的),在模型中漏掉一、二个构造柱也无不可。比如大洞口边缘的边框柱,在模型中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