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本课程阅读书目一、作品:七六年前:诗人:郭小川散文家:杨朔小说家: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王愿坚、峻青、茹志娟、李准等人的短篇小说。七六年后: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杨炼、海子、西川、韩东、于坚小说家:王蒙《蝴蝶》、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莫言《红高梁家族》、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我爱比尔》《长恨歌》、苏童《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余华《现实一种》《活着》、格非《迷舟》、刘震云《一地鸡毛》《故乡天下黄花》、马原《虚构》、王朔《顽主》、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私人生活》二、参考书:《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著北京大学出版。高行健——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灵山》高行健获奖作品导言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学习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对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认识当代文学重要现象产生、发展的根源,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趋势和各流派的特点。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水平,提高分析和把握文学现象的能力,提高阅读鉴赏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习惯上将1949年以后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将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学称为近代文学,将五四运动至49年的文学称为现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都是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出现的。中国社会大变革在本质上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即通常所说的“现代化”过程。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还没有真正完成。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十七年、文革、新时期。但内在地看,十七年文学与文革并没有根本的区别,文革文学是十七年文学极端化的结果。本课程将当代文学划分为49-76以及77-今两个时期。总的来说十七年至文革的文学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方针的文学,为政治服务是其最显著的特点。76年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文学也步入了多元发展的时代。思考练习1、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分期,通常有三分法和两分法。三分法将中国当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2、十七年至文革的文学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方针,“”是其最显著的特点。3、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是,他的获奖作品是小说《》。第一章十七年至文革的文学一、十七年至文革的社会最大特点: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与反现代化的体制运转策略间的矛盾。现代化应该是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完全认识到。无论晚清政府、国民党还是80年代前的中国,运行的都是一套反现代化的体制。十七年时期中国体制上主要采用苏联模式,但运转时则带有中国浓厚的封建传统人治色彩。文革十年的中国社会其实是五六十年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二、政治运动与文艺运动49年之后的中国社会追求权力的集中性与思想的统一性,政治对文学的控制特别突出,文学被要求为政治服务。执政党直接干预文学。文艺运动就是政治力量干预文学的结果。建国以来的文艺运动第一场运动:批判电影《武训传》批判俞平伯为代表的《红楼梦》研究中的反现实主义思想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双百方针和反右六十年代反修运动(批判“有鬼无害论”“写中间人物论”“现实主义深化论”等)样板戏七十年代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评水浒等三、知识分子与作家知识分子和作家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态:作家一方面享受着“专业作家”的待遇,一方面是人民改造的对象。毛泽东的“皮毛理论”知识分子的“原罪”感政治幻觉使知识分子安于被改造的命运,无法发出独立的声音。四、十七年至文革的文学观念1.文艺为政治服务为政治服务是双向的:既是政治的要求,也是作家在社会变革时代政治热情的结果。2.主题先行所谓主题先行,即为在创作之前,就应该确立一个明确的思想观念,即主题。主题先行是反现实主义的理论,混淆了作品主题和动机两个概念。两个与“主题先行”相关的理论:A、写本质B、题材决定论3、人物形象英雄化、概念化。写工农兵英雄人物,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就确立下来的原则。人物必须按照他的阶级属性进行塑造。“三突出”(“三陪衬”):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4.情节结构的公式化工农业题材(《创业史》《三里湾》《艳阳天》)主要写路线斗争;战争题材(《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写战争进退得失;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如《红旗谱》《青春之歌》)以人物的成长为主。5.表现形式上的通俗化、大众化为服从宣传教育的需要,提倡表达直露浅近,含蓄朦胧的隐喻象征是绝对反对的,语言也简洁明白。十七年文学观念的影响政治理性控制了人的感觉、限制了人的想象。作品思想成就、艺术水准都十分低下。五、十七年至文革的小说建国初的小说创作,沿袭了延安文学。活跃在文坛上的也是延安过来的那批人。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初小说创作达到了高潮,在传统看来,这个时代的小说创作,也代表了新中国文学的水平。1.短篇小说A.王愿坚、茹志娟的“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模式截取生活横断面是指在生活中,抓取一个片断,通过平凡的人生事,来反映重大事件和时代特点。情节单纯,细节丰富,人物形象主要通过细节塑造出来.王愿坚写“英雄人物完成性格的一瞬间”。如《党费》《七根火柴》。茹志娟多写日常生活。《如愿》《百合花》看似是平凡人平凡事,实际上观念化倾向极重。B.峻青和路翎的“战争浪漫主义”样式峻青富有热情,主观色彩重。其小说多写战争题材,以歌颂英雄为目的。为了对英雄进行理想化,他不惜牺牲真实。代表作品:《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山鹰》路翎带有现代文学后浪漫主义特点,喜欢张扬人物个性。战争加爱情是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成功的秘决,但在新中国失去了功效。他喜欢表现战争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好人格和战争与个人感情的矛盾。代表作《洼地上的“战役”》C.李准的配合现实斗争模式《不能走那条路》写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的问题,配合合作化运动;《李双双小传》配合大跃进运动,要解放妇女。笔下的“中间人物”形象,非常有生活气息。D.王蒙等人“干预生活”模式“干预生活”是在56年“双百方针”后提出来的。强调文学要发现和揭示生活中的阴暗面,对改变现实起到作用。主要出现了两类作品,一是暴露问题,二是写爱情人性。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篇批评官僚主义作风的作品邓友梅《在悬崖上》写爱情,力图表现两种爱情观的冲突。忠实记录了那个时代普通知识分子理解的爱情。2、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在建国初有《保卫延安》(杜鹏程)。五九年左右出现了长篇创作的高潮。主要有《三里湾》《创业史》《青春之歌》《红旗谱》《上海的早晨》等。六十年代有《红岩》《李自成》《艳阳天》等著作。文革中,流行作品有《金光大道》《万山红遍》《大刀记》等作品。文革时的地下文学文革时还有地下文学出现,如《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等.思想上十分正统,但情节能够满足民间阅读快感,故流传十分广。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家们试图在作品中把握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历史命运。作家们将农村合作化运动看成是中国农村走向共产主义、中国农民经济解放的必然途径。作家们只能站在农民立场看待农村问题,因此,作品显然缺乏历史深度,其结论也是肤浅的。柳青与赵树理(图)柳青老农民——赵树理(中)《创业史》写蛤蟆滩五十年代初的互助合作运动。小说按照毛泽东的论述,将农村农民分成几个阶层。作品突出了靠多打粮食展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无论主题、情节、人物形象,明显的政治理念的产物——社会主义必定能够激发农民的生产激情、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小说夹叙夹议,观念色彩重。《三里湾》写三里湾在扩大农业社的过程中,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两类家庭关系的冲突。赵树理认为,农村两条路线的斗争,往往是在同一个家庭里,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思想斗争。他不愿意按照阶级属性去规范他的人物,而是按照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样子去写农民。赵还把握到了时代的变迁给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家庭伦理带来的冲击,其作品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三里湾》中写得最好的就是那些落后人物,特别是泼妇形象非常富有特点。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多写战争胜败演变,斗争进退得失,对革命历史追求史诗性的再现,高扬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这些小说大多情节重于人物,服从政治理念的需要,缺少个人化的视角和人性化的表现。革命成长小说:青春之歌小说写女青年林道静如何从一个崇尚个性解放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一定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写照。杨沫说,这部小说是一篇“传记式的小说”。小说将个人化的爱情叙事与宏大的政治叙事交织在一起,在当时可谓独特。成长小说中的青春期的烦恼与焦虑被政治的激情和亢奋改写,而爱情的选择成为了政治的选择的同义语,使小说具有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潜在意义。梁斌(图)红旗谱《红旗谱》以“成长”为主线,写朱老忠、严志和等普通农民,从个人复仇道路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革命大潮中成长为无产阶级的战士。作品表现了极高的结构能力,熔传奇性、地方风俗为一体,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在当时的长篇小说中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部。六、49—76年的诗歌概况五十年代前期的诗歌以配合时事政治和歌颂祖国、歌颂建设热潮为主,抒情方式直白。代表人物既有郭沫若、何其芳、胡风、艾青、田间等老一代诗人,也有严阵、梁上泉、雁翼等青年诗人。五八年反右使大批诗人从诗坛消失,并出现了全民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民歌体一统天下。49-76诗歌的特征第一,颂歌模式。将诗与颂歌划上等号,诗大多与当时流行观念保持一致.第二,强调思想性与思想平庸现象并存。当时人们理解的思想性,其实就是配合流行观念和政策,并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第三,将大我与小我相对立。大我指党和人民,小我指个人情感。诗歌对个人思想情感和独特感受体验持回避态度,主张抒人民之情。第四,强调学习民歌。走通俗直白一路,割断了与五四以来诗歌的艺术联系,降低了中国诗歌的艺术水准。六十年代的诗歌探索:以政治抒情诗为主,直接歌颂国内外革命形势及革命历史,并在诗的形式上进行探索,出现了新民歌体、新辞赋体等形式。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张志民、李瑛等。五、六十年代之交,叙事诗也较兴旺,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天山牧歌》(短篇叙事诗集)《复仇的火焰》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等比较著名。文革期间由于文字狱盛行,诗歌迹近消失。文革后期天安门诗歌运动,虽然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政治激情,但诗艺上无疑与前期诗歌没有本质区别。郭小川(图)思想者郭小川郭小川(1919—1976)郭小川以政治抒情组诗《致青年公民》成名,56年提出了诗应“新颖而独特”的主张。在内容上不应是“现行流行政治语言的翻版,而应当是作者的创见”,艺术上也应有作者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望星空》写于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落成而作。诗的前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一些思考和怀疑。但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对自己的独立思考也产生了动摇,认为它是虚无主义的,可能是自己错了。作品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态。作者到底是想以后者否定前者,还是通过后者掩护前者,使当时大逆不道的思想登堂入室,令人深思。叙事诗更能体现新颖独特的艺术主张.《一个和八个》《白雪的赞歌》《将军三部曲》等,都写到了革命利益和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与个性价值之间的矛盾。郭小川认为,作为一个战士,首先应该服从革命利益、集体观念,但作为革命集体,也应该为个人正常的感情生活和个性发展提供条件。《一个和八个》(图)《深深的山谷》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一个憎恨黑暗、不幸来到革命队伍中的个人主义者,描写个人主义者与时代要求——成为一个战士的冲突。一个不愿放弃个性和思想主人公,不属于这个时代,革命与斗争的岁月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段没有目的的旅程。七、49—76年的散文概况五十年代的散文重记事,通讯、报告文学较多;六十年代散文重抒情,出现了一批那个时代的名家名篇。如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萧、峻青、曹靖华

1 / 2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