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之共青团工作(2000-201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共青团工作回顾(2000—2010)一、概况共青团安徽科技学院委员会是在校党委和共青团安徽省委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联系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服务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职能。多年来,坚持对团员青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以及形势、任务、方针、政策、法律、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进取,奋发学习。组织开展符合大学团员青年认识青年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团的宣传工作,负责学生刊物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抓好团的组织建设,搞好自身改革,健全团内各项制度,做好发展新团员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工作;负责团干部的培训和工作考核,做好团内工作,严格对违纪团员的教育与处分,坚持从严治团的方针,整顿团风团纪,提高团员的素质;负责指导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工作;做好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考核工作;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发明及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二、团员代表大会2002年X月X日,共青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第六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校党委书记汪元宏、团省委副书记朱斌、院长沈太基、副院长郑汉华、党委副书记蒋德勤、团省委学校部副部长李国阳出席会议,会议选举张开宝等XX位同志组成共青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第六届委员会,月日上午,在时任党委组织部副部长韦文联的主持下,共青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第六届委员会举行了全体委员会议。会议选举XX等XX位同志为2共青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常务委员会委员,会上,张开宝担任委员会副书记主持工作。2002年召开第六次团代会,2004年3月召开第八次学代会,2007年12月30日上午,我校第七次团代会、第九次学代会在学术报告厅隆重开幕。应邀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选举产生新一届团委领导班子,选举张开宝同志担任团委书记。三、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是团委建设的基础,对其他方面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故而受到团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0年来,团委始终结合学校的工作重心和上级团组织的部署开展工作,坚定不移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意志品质教育。1、开展理论普及教育校团委紧密结合社会热点,积极开展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先后组织了多次专题教育活动,2001年组织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论坛,2005年组织学习“两会精神”座谈会,2006年举办了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座谈会,举办了主题为“弘扬革命精神,构筑峥嵘安科,共建和谐社会”座谈会,2007年10月15日组织学生干部收看十七大开幕活动,组织主要学生干部开展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活动,2009年召开纪念“一二·九”运动74周年座谈会。(详细阐述)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校团委始终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并以各类纪念日为契机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每年依托纪念“五四”运动召开座谈会,“一二·九”运动纪念展,爱国电影展播、五四青年节歌咏比赛、红歌大家唱等活动,团委多次组织学生干部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以“悼念革命烈士、永葆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参观教育活动。突3出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阐述详细一些)3、加强理论研讨1999年成立的邓小平理论思想研究会,以大学生邓研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为载体,组织青年学生开展理论学习,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会依托团组织这个大组织、大家庭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思想教育职能,指导各学院成立了研究分会,形成了有规模、有特色的长期理论学习体系,至今已拥有5000余名骨干会员,成为安徽科技学院最大的学生社团。此外,团委还利用中心组学习、全委会集中学习等方式,加强对党建理论、团建理论的基本知识等的学习研讨,团组织围绕团建学理论,学好理论促团建的氛围日益浓厚,为开展团的各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4、当好党的助手校团委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认真做好“推优”工作,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党、团组织推优入党工作制度,用规范的程序保证推荐入党团员的质量,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十年来共推荐3393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培养对象,推荐1612名优秀团员光荣加入党组织(根据07、08两年数据统计)。2001年校团委在全校共青团员中掀起“学哲学,讲国情”竞赛热潮;2002年校团委组织开展学为本、树诚信、正学风主题教育工作。先后举办主要学生干部、团干部和社团干部培训班计30余期,坚持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重视用身边人、平凡事教育影响广大学生,10年来轮训学生骨干12000余人次;选派人员参加全省“青马工程”高校团总支书记培训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团员。2008年举办了首期“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2009年举办第二期骨干培训。经过实践锻炼和教育培训,形成了一支得力的学生骨干队伍,这支队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培养,95%的同学在校期间就4加入了党组织。四、能力素质建设1、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推进和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校团委以“挑战杯”竞赛活动为龙头,举办了科技周、名家进校园、名师讲坛等一系列学术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多年来坚持开展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的优良学风建设活动,得到了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拥护,每年科技活动都能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规模、有成果。2006年我校参加“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共有7人获得铜奖、30人获得优秀奖。2007年,我校在安徽省第二届“合肥锻压”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并获优秀组织奖。2008年,第三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共荣获1个银奖、4个铜奖、1个优秀奖,并荣获“优秀组织奖”。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学校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决赛取得历史性突破,两项作品喜获三等奖,是我校参加挑战杯赛事以来成绩最好的一届。2010年,滁州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我校参赛作品《360°广告公司》荣获冠军,第四届“挑战杯”合锻集团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荣获1个铜奖,5个优秀奖。2007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专题报道了我校学生刘夫强的《输液加热器》、韩同飞的《环形背面黑板擦》发明专利产品。苗娟、王中华、周盘龙等3名大学生从开展创新课题研究起步,在全国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进行科技创业实践,其先进事迹受到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和《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引起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备受社会各界好评。5十年来,学生在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中完成了多篇优秀调查报告和科研论文。累计共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了617项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完成科研论文500余篇;学生独立和在老师指导下发表研究论文576篇;获发明技术专利3项。(评建数据)2、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校团委注重把理论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实践结合起来,以社会实践为龙头,利用好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四进”社区、“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青年志愿服务等为载体,开展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精神文明创建,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的组织,一是组织学生去农村和企业担任村科技副主任和企业经理助理,服务新农村,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及乡镇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励同学们勤奋学习,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二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厂矿企业开展政策宣传、科技支农、扶贫支教、企业调研、新农村建设调研等活动,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服务基层、关爱弱势群体的思想和意识,响应祖国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了促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团委牵头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学院集中组队,二是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独立组队,三是分散自主实践。学院对各个层次的实践活动,在经费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十年来,共有400余支重点团队集中开展了实践活动,4.5万余人次学生开展了分散实践活动,有1755人次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被6《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蚌埠日报》、《淮北日报》、中安网、安徽青少年网等众多媒体报道。我校连续十六年被团省委评为安徽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25支社会实践团队被评为安徽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46人被评为安徽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连续16年受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3、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拓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以“热心关怀、热心公益、热心资助、热心扶持、热心帮教”为主线,以每年三月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月”为起始,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活动注重长期性、有效性。十年来,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号召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响应“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共有91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服务西部计划活动和服务安徽基层计划工作,扎根基层;组织学生义务劳动达20000余人次;组织学生先后为省内外贫困地区捐款25000余元、捐物32300余件,为患白血病的刘琼同学捐款3000余元,为患“髓鞘溶解综合症”的倪文松同学募捐共计3135元。“5·12”地震后,团委开展了“抗震救灾”校园爱心捐助活动,全力支援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全校师生共捐款10余万元。目前,学校现有志愿服务型协会5个,志愿者队伍13支,涵盖环境保护、扶贫帮困、自我管理、义务维修等多项内容,他们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依托所学专业,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每年的寒、暑假期间,校团委及各院(部)组织志愿者骨干队7伍,深入农村第一线,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文化下乡、科技扶贫、师资培训、农村法律宣传、环保与卫生知识宣传、义务家教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涌现出许多先进的典型人物。王中华同学被评为第二届“安徽省十佳青年学生”,吴新燕同学被评为第二届“安徽省优秀青年学生”。4、开展大学生“村官”“厂官”活动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我校传统农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拓宽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渠道,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校团委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凤阳团县委的紧密合作下,十年来连续选拔了十一批共639名高年级大学生,奔赴凤阳县各乡镇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校党委一贯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厂官”工作,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引导大学生走上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重要途径,作为改善和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学校党委领导经常深入有关乡村检查指导大学生“村官”“厂官”工作。由于领导重视,各部门大力支持,措施得力,使得我校大学生“村官”“厂官”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富有成效。选送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农村开展工作。一是开展农民需求调研活动,在活动之前各组分别用1-2周的时间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基本情况。二是开展科技普及活动,通过发传单、发小册子,开设讲座,免费放影科技影片等活动,来普及科技知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让农民了解科技的重要性。三是经常性举办科技赶集,走访农户,解决农民提出的实际种植养殖方面的问题。四是倡导文明新风,8以实际行动倡导健康、文明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10年的坚持与积累,既锻炼了一拨又一拨的大学生,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既拉近了农民与科技的距离、使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帮助农村基层组织提高了威信和号召力,又拓宽了大学生投身实践、接受教育、服务人民的成长成才渠道。受到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由衷的欢迎,其中一名村官(姓名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