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G时代我国移动支付商业发展研究姓名:杨凌云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工商管理指导教师:周小知200906013G时代我国移动支付商业发展研究作者:杨凌云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相似文献(4条)1.学位论文肖锋移动支付发展策略研究2008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移动支付业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开展移动支付的基本环境已经形成。虽然移动支付的市场潜力很大,但是移动支付目前发展的状况并不像大家期望的那么好,现实和预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为了促进移动支付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看清移动支付发展的方向和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找出移动支付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本文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移动支付的概念、分类、实现方式等进行了介绍。移动支付按照支付金额的大小可以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按照支付方式可以分为接触式移动支付和非接触是移动支付。为了使策略研究更具针对性,本文将这两种分类方式结合,形成一个二维分类方式,将移动支付具体分为接触式小额支付、接触式大额支付、非接触式小额支付、非接触式大额支付。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移动支付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得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主要问题建立了包含商业模式和技术两个一级要素,产业价值链定位、盈利模式、营销模式,支付实现技术和支付协议五个二级要素的策略研究体系。然后,对各个因素可供选择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业务分类和业务特点给出了基于策略要素的总体发展策略和基于分类的具体策略方案。作者希望通过对移动支付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揭示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适合中国市场状况的移动支付策略,为移动支付价值链各个主体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为相关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和专家学者提供参考。2.学位论文范炜手机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设计与应用分析2008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进行现场支付活动,如交通刷卡、逛商场超市刷卡消费、购买使用电子票等。我国的手机移动支付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商业模式的模糊,不适合我国的现实状况,造成了该业务推广缓慢。本文目的是设计出适合商业模式,为我国手机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本文从商业模式的概念出发,结合对手机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趋势、客户需求、涉及的技术、产业价值链、业务基础的相关分析,设计出手机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基础框架:以推广现金储值一卡通、手机POS刷卡和移动商务终端等业务为价值主张;目标客户为大众低端客户与时尚高端商务人士;分销渠道以运营商直营业务和业务代办为主;资源配置主要包括产品设备的集中采购与更新、客户维护网点、传统的金融支付系统、电子代币管理系统;核心竞争力则包含了庞大的用户规模、移动支付技术、支付管理手段;合作伙伴网络的主要建设策略是以运营商与银行合作来主导整合产业价值链以及电子代币管理平台的移动运营商托管;成本结构主要以产品、设备成本和业务运营成本为主;盈利模式主要包含了快捷支付方式带来的增量消费和电子代币的流动增益。这其中以价值主张、合作伙伴网络、盈利模式最为重要。多种技术业务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满足了目标客户群的价值需求。大规模规范发展电子代币是手机移动支付的重要业务基础,它的全面流通将增加货币的流动速度,产生流动效益。银行将电子代币的管理交给运营商托管有利于客户和实际业务的有效管理,同时银行让渡部分电子代币的流动增益给运营商,从而打造出他们之间的坚实合作基础。在产业价值链上对巨额增量消费和电子代币的流动增益进行合理分配便成为了盈利模式的主体。最后,笔者对该商业模式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执行措施并做分析,同时指出了该商业模式的应用意义。3.学位论文任倩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研究2007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结合的日益成熟,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将得到井喷式增长。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拥有随时随地和方便、快捷、等诸多特点。一消费者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理财或交易,享受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如今,手机支付正成为电子商务的新亮点。移动支付的各种发展条件已经成熟或正在成熟,其发展前景将十分诱人。中国有4亿多移动终端用户,他们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支付网点系统,众多行业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提高效率。产业链内部,移动用户得到更出色的服务:金融机构借此来开拓市场,节省设备购置成本和人工成本;商家通过移动支付来增加销售;移动运营商则可以发展移动增值服务市场。随着移动支付系统的内部关系结构日益清晰,行业发展对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起到正效用。2004年移动支付的用户数为1342.9万户,市场规模为2.17亿;2005年用户数增长了32%达到1772万户,市场规模为3.4亿;2006年上半年移动支付业务的用户数已经达到1965万户,市场规模为2.0亿,从2007年开始,移动支付进入快速发展期间,预计在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亿人民币,外资及行业外企业将进入此行业;到2010年,虽然增长率下降到了48%,但整体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54.5亿。虽然移动支付总体上仍处于商业模式不清晰阶段,但厂商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开始了积极尝试。联动优势、上海捷银、掌上通等企业在金融服务、公共事业缴费、票务代理等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示范,取得了丰厚的市场份额回报。本文认为每一个新兴市场的开发都会带动多家行业领导企业的发展,移动支付市场上正在涌现出一批日益优秀的移动支付方案提供商。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总体分析与个别分析、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全面总结了近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了解用户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意向,从需求层面剖析影响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障碍,揭示并分析了移动支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全文共分八部分:第一章,总体上阐述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现状。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移动支付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目前移动支付业务在不同衡量标准下的分类及不同类型的移动支付方式的异同点,通过制作分类表格,一目了然的了解各类移动支付的特点。通过对移动支付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的介绍,了解移动支付业务的实现方式。接着,对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作了概括。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对移动支付的基本层面有了深入明确的了解。接着对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作了深入分析。国内,重点论述了我国移动支付的特点。国外主要阐述日本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及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第二章对移动支付的产业链作了深入的分析。在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进程中,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十分重要。在移动支付业务产业价值链中,移动运营商、银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和商业机构等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只有彼此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才能推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各个环节的共赢。对移动支付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其产业链各环节的分析,这一章对移动支付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作了分析,并分析了移动支付产业链与其它电子支付产业链比较下的特点。第三章针对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作了分析。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根据主体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种,即以运营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银行为主体的运营模式;以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运营模式;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运营模式。本章对这四种主要的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给出了每一种模式的实例分析。最后给出了几种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和建议了适合我国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第四章简要对目前国内的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作了介绍。上海捷银和联动优势是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业务开展最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两家服务提供商,通过对这两家领头企业的介绍,可以了解到目前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的发展状况。第五章是在实地调查,大量收集市场数据的基础上,对移动支付的市场需求作深入分析。通过手机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兴趣程度、手机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原因、手机用户了解移动支付的渠道、手机用户经常使用的各移动支付服务、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服务最看重的因素等多方面的调研,分析出我们需要抓住哪些消费群体,如何扩大市场需求等。第六章是对影响移动支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第七章分析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本部分仅对移动支付的用户规模和市场规模作了定性的预测分析。第八章是在前面分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移动支付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给出了建议。4.学位论文王榕燕中国移动支付商务模式创新2008移动支付是一项富有潜力的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它将作为现金支付和信用卡支付的有益补充,丰富现代人的消费支付工具。虽然,中国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尝试推广和试运营,但由于诸多客观以及主观的原因,移动支付这项业务一直未获得与移动通信其他增值服务一样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方面是如火如茶的手机用户增长,另一方面是悄无声息的手机支付市场的尴尬。在中国诺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如何将移动支付这块诱人蛋糕尽可能做大?本文先是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归纳韩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成功经验,为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模式。通过分析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各因素,归纳出阻碍移动支付发展的各类问题。接着通过对移动支付的产业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营销策略分析、移动支付成本收益分析,勾勒出了其中的商业机会;最后从这些商业机会出发,根据商务模式创新理论,定位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发展的移动支付商务模式创新主张。本文结论是:移动支付在营销策略相应环节的细化,以及泛行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为移动通信的深入运用提供可借鉴的模式。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09304fa9-ddd4-4c0f-aa13-9e0d0054b8a2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