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医资源-眼科学_第七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反对垄断资料第一章绪论【导读】眼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病的检查和诊治方法与其他临床学科差别很大,眼科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本章中,明确了眼科学的研究范围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叙述了国内、外眼科学发展的简史,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眼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了通科医师了解学习眼科学的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对眼科学有一基本的了解。第一节眼科学的研究范围和在医学中的地位眼科学(ophthalmology)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以及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学。由于视器的特点及其功能的复杂性,眼病检查和诊治方法与其他临床学科差别很大,眼科学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眼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眼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感觉器官,能够接受外部的光刺激,并将光冲动传送到大脑中枢而引起视觉。人通过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约90%是由眼来完成的。人的视觉敏锐程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影响极大。眼部结构精细,即使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结构改变,导致视功能的减退,甚至完全丧失,从而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而且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视功能。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防治眼病具有重要意义。眼科学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视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器官的病变与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常有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视觉功能的减退或丧失会影响到全身其他系统的功能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许多的全身疾病在眼部有特殊的表现和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患者丧失视力。由于眼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在临床上应用检眼镜可以直接观察到活体眼底的血管,利用荧光素血管造影可以了解眼底血管的微循环状况,有助于一些全身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眼底检查已成为观察和诊断许多全身疾病的有用方法。眼科学与基础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基础学科,例如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药理学、流行病学、影像医学和基因工程学等所取得的成就有助于阐明一些眼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探索和提高预防、诊治眼病的水平。在眼科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又丰富了这些基础学科的内容。正是由于眼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影响,眼科学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如眼遗传学、眼免疫学、眼病理学、眼药理学、神经眼科学、眼视光学、眼流行病学和激光眼科学等,进一步促进了眼科学和其他医学科学的发展。第二节眼科学发展简史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了医学,在医学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了眼科学。我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武丁时代就有包括“疾目”的甲骨文卜辞。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中有70多种眼科用药的记载。隋代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多种眼病的病因和病理。唐代出现了第一部眼科专著《龙树眼论》。隋、唐以后,针拨内障的手术屡见于史籍。宋代设立的太医局已将眼科独立。明代的《原机启微》是一部眼病专著。明、清时代的《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等眼病专著的内容更为丰富。西方现代眼科学始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在17世纪认识了眼的屈光成像,18世纪有了白内障摘除术。到了19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眼科学才真正脱离外科而独立。1851年德国的Helmholtz发明了检眼镜,引起了眼科学划时代的进步。一些眼科学家研究了调节、屈光、色觉和色盲的机制。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眼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诊治眼病的器械和方法相继发明,例如20世纪初发明了眼压计、裂隙灯显微镜,开展了视网膜脱离复位术、角膜移植术等;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年代开展了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和电生理诊断,应用超声波进行眼部活体测量和诊断眼病,应用激光治疗多种眼病,开展了眼显微手术;70年代开展了玻璃体切除术和角膜屈光手术,出现了计算机辅助的自动视野计;9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图像分析技术、超声活体显微镜、相干光断层成像等,使预防、诊断和治疗眼病的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现代眼科学是在19世纪从西方传入我国的。我国最早的眼科医师关竹溪任职于广州博济医院。1918年北京协和医学校将眼科与耳鼻喉科分开,并举办眼科讲座培训眼科医师。1924年李清茂教授翻译出版《梅氏眼科学》,开始以中文系统地介绍现代眼科学。在这一时期,我国各地出现了一些以眼科为重点的综合医院或眼科专科医院。其中成立较早的有北京同仁医院。1929年华西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眼耳鼻喉科医院。1937年由一些著名的眼科专家发起成立了中华眼科学会。现代眼科学在我国真正获得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初期,全国的眼科医师仅有百余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政府正确领导和积极支持下,著名眼科专家毕华德、林文秉、周诚浒、高文翰、陈耀真、罗宗贤、石增荣、郭秉宽、毛文书、张晓楼等积极开展眼病防治工作,培养了大批眼科专业人才。1959年眼科专业医师的人数已比解放初期增加了10倍。全国除了在大城市的医院设立眼科之外,省、自治区一级的医院也都设立了眼科,不少省市还成立了眼科医院、眼库和眼病防治研究机构。为了适应眼病防治和防盲治盲的需要,全国大多数的县级医院设立了眼科,有些基层的区、镇医院、工厂和矿区的医院也配备了眼科医师。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眼科医师已达22000多名。1950年我国眼科学界重组了中华眼科学会,1951年创办了《中华眼科杂志》,为团结我国眼科学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全国性眼科学术会议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为适应眼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华眼科学会组织成立了防盲治盲、青光眼、白内障、角膜病、眼底病、眼外伤眼整形及眼眶病、眼免疫、眼病理、眼视光学、斜视和小儿眼科、视觉生理等学组,积极推动眼科各专业的发展。1955年我国汤飞凡、张晓楼成功分离和培养沙眼衣原体,受到了国际眼科界的普遍重视。我国先后出版了大量眼科书刊,已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一教材《眼科学》及各医学院校自编的眼科学教材,编写和出版了《眼科全书》、《中华眼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学》和有关眼科解剖、病理、药理、角膜、屈光、眼肌、视网膜、青光眼、白内障、眼外伤等多种专著或译著,并定期出版近20种眼科期刊。与此同时,我国中医眼科事业也有很大发展,除了中医眼科医院外,各市县中医院也设立了眼科,积极开展了中西医结合的工作,培训了专业人才,出版了中医眼科教材和期刊。近30多年以来,由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眼科学基础和临床学术水平的提高,眼科学成为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中国眼科医生已经掌握了国际上所有的眼科诊治技能,一些先进的眼科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玻璃体切除术等得到普及;抗青光眼药物明显增多;感染性角膜病变诊断和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屈光不正矫治水平不断提高;眼视光学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84年在国家卫生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防盲指导组,制定了全国防盲治盲规划,并相继在各省市成立了防盲指导组,在全国进行了盲和视力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了白内障是我国致盲的首位原因,国家将白内障复明列入了国家计划,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白内障复明工作,使数以百万计的白内障盲人恢复了视力。眼科的基础研究工作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各级政府资助的眼科研究经费逐年增加,在眼的胚胎发育、超微结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国际眼科学术杂志发表的文章大量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我国在积极有进先进的眼科设备的同时,也积极开发研制了各种眼科设备。目前我国已有专业工厂生产眼科显微器械、手术显微镜、人工晶状体、眼用准分子激光器、眼用超声检查仪等设备和眼科用药。随着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华眼科学会已相继加入了国际眼科学会联盟和国际眼科理事会、亚洲太平洋地区眼科学会等国际眼科学术机构,并已有代表进入这些组织的理事会和国际眼科科学院等组织,标志着我国眼科学的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从2004年起国内的眼科学术大会改为年会,规模不断扩大,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大量的国际眼科学界知名人士参加会议,使这些会议成为国内外眼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虽然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在近20年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眼科的整体实力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眼科教学和眼科研究工作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与年龄相关性眼病正在大量增加,目前我国眼科学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大量眼病患者的需求。我们需要积极培养高质量的眼科专业人才,加强眼科医师的继续教育,提高眼科医师的整体水平,增加眼科医师的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和研制新设备,促进我国眼科的新发展。第三节通科医师学习眼科学的重要性对于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将来大多数人将成为通科医师或非眼科专业的专科医师,但学习眼科学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视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眼病会导致失明,可产生严重的后果。了解视觉器官的解剖、生理及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所有的医学生都应当掌握。其次,视觉器官与全身其他系统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很多全身疾病常有眼部的表现,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血液病常有眼底的改变,甲状腺相关眼病可引起眼球突出和眼球运动障碍,许多全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多种眼部疾病,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角膜软化等。临床上可以根据眼部的一些特征协助其他临床学科做出正确的诊断和预后估计。有时一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出现在眼部,忽视眼部表现可能会导致误诊。一些眼病有全身表现,例如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可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而以神经系统或消化系统的疾病来处理,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有可能使患者丧失视力。一些其他临床学科对疾病的诊治可能对眼部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全身麻醉时使用阿托品类药物有可能使具有闭角型青光眼倾向的人发生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因此作为通科医师或非眼科专业的专科医师来说,掌握基础的眼科知识有助于本专业的医疗实践。通科医师或非眼科专业的专科医师学习眼科学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眼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眼部检查方法,掌握一些常见眼病,例如外眼病、青光眼、白内障、屈光不正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掌握急、重眼病和眼外伤的初步处理,了解主要的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在眼部的表现,认识哪些眼病应当转诊给眼科专科医师处理,掌握眼科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眼科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临床学科,因此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应多实践,掌握诊治各种眼病的方法。第二章眼科学基础学习临床眼科学的系统疾病状况,其基础是对眼的组织解剖、眼的胚胎发育和眼组织的生理生化代谢的充分理解,以及眼科用药特点的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利于认识眼部各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而且也指导我们要在基于视觉功能的保护和重建前提下采取最有效的方法处理治疗眼病。眼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对了解眼科疾病的特殊性、规律性以及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将会有助。抓住这些重点将使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眼科学基础知识。眼科学基础包括眼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生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药理学和流行病学等。第一节眼的组织解剖视觉器官包括眼球、眼眶及眼的附属器、视路以及眼部的相关血管和神经结构等。一、眼球眼球近似球形,其前面是透明的角膜,其余大部分为乳白色的巩膜,后面有视神经与颅内视路连接。正常眼球前后径出生时约16mm,3岁时达23mm,成年时为24mm,垂直径较水平径略短。眼球位于眼眶前部,借眶筋膜、韧带与眶壁联系,周围有眶脂肪垫衬,其前面有眼睑保护,后部受眶骨壁保护。眼球向前方平视时,一般突出于外侧眶缘12~14mm,受人种、颅骨发育、眼屈光状态等因素影响,但两眼球突出度相差通常不超过2mm。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所组成。(一)眼球壁眼球壁(除前部角膜外)可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葡萄膜,内层为视网膜。1.外层主要是胶原纤维组织,由前部透明的角膜和后部乳白色的巩膜共同构成眼球完整封闭的外壁,起到保护眼内组织,维持眼球形态的作用。角膜(cornea)位于眼球前部中央,呈向前凸的透明组织结构,横径约11.

1 / 2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