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后的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七)吕真观讲述/甄不弃记录本文引自佛学电子杂志《实证佛教通讯》第八期:《佛陀的最后遗教》(七),由真观老师讲解《大般涅槃经》的深义。本期的重要内容包括:佛经中无主词否定句的解读;“三界万法统统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显示的功能差别”义理之解析。卷第三·〈金刚身品第二〉(续)上回讲到〈金刚身品第二〉的第二段。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不受不施;清净无垢,无诤断诤;住无住处,不取不堕;非法非非法,非福田非非福田;无尽不尽,离一切尽;是空离空,虽不常住,非念念灭,无有垢浊;无字离字,非声非说亦非修习;非称非量,非一非异;非像非相,诸相庄严;非勇非畏,无寂不寂,无热不热;不可睹见,无有相貌;如来度脱一切众生:无度脱故能解众生,无有解故觉了众生;无觉了故如实说法;无有二故不可量,无等等;平如虚空,无有形貌;同无生性,不断不常;常行一乘,众生见三;不退不转,断一保证;不战不触,非性住性;非合非散,非长非短,非圆非方;非阴入界,亦阴入界;非增非损,非胜非负;如来之身,成就如是无量功德。无有知者,无不知者;无有见者,无不见者;非有为,非无为;非世非不世,非作非不作,非依非不依;非四大非不四大,非因非不因,非众生非不众生,非沙门非婆罗门,是师子大师子,非身非不身,不可宣说,除一法相,不可算数;般涅槃时不般涅槃,如来法身皆悉成就如是无量微妙功德。迦叶!唯有如来乃知是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迦叶!如是功德成如来身,非是杂食所长养身。迦叶!如来真身功德如是,云何复得诸疾患苦、危脆不坚如坏器乎?迦叶!如来所以示病苦者,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之身即金刚身,汝从今日常当专心思惟此义,莫念食身,亦当为人说如来身即是法身。”[1](《大般涅槃经》读本29页第2段第8排中间)请大家先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如来身即是法身”。这一句是这一段的结论,所谓的“法身”其实就是第八识。这一整段的经句几乎都是在描述第八识的体性。而且在描述第八识体性的时候,语言文字都是尽量与胜义谛相应的。胜义谛是离言离相,没有一切法相可得,更没有一切法相的自性可得。所谓“法相”就是可以被观察,可以给它安立一个名词,有相、名、分别的事物。比如地、水、火、风就是法相。所谓“自性”,相当于英文的property,也就是它的性质。佛经中讲的自性,比如坚、湿、暖、动等,就分别是地、水、火、风的自性。再讲明白一点,我们现在可以踩一踩地板,它叫做地,有坚硬的自性。但是,胜义谛就离开了这些相、名、分别。当佛经从胜义谛的立场去描述一切事物的时候,就会使用没有主词的否定句。没有主词就相应于没有法相,否定句则相应于没有自性。很多人读佛经的时候,看到这一类的语句,都完全没有办法理解经教的意思。所以,我在这里告诉大家,其实这些语句基本上都是在描述第八识本来的中道,或者说描述第八识本来的离言、离相、远离一切自性。阅读这类经教的时候,为了要解读它,你可以把它转换成有法相、有自性的命题。比如,水是流动的,但如果结成了冰,流动性就不见了,变得坚硬,就成为了地大。同样的东西,有时候是水,有时候是冰——所以不说主词;有时候属于水大,有时候又属于地大——所以说“非流动非坚硬”。如果转换成命题,那就是:在水的形态下,它是流动的;在冰的形态下,它是坚硬的。所以,佛经中大量使用的这类没有主词的否定语,实际上都可以从世俗谛的角度去解释。但是,当你理解了其中的义理之后,要还是转入于胜义谛,把这些法相、自性全部舍掉,住在没有语言文字的胜义谛里,这样才可以顺入涅槃。“无有寂静,而亦寂静”,一般说“寂静”是从声音的角度来讲,比如在一个隔音效果很好的录音室,里面一点声音都没有,我们就说这个地方很寂静。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说寂静,是以耳识和意识了别不到声音来定义的。但是,我们要注意,虽然听不到声音,但我们的耳识和意识还是能够觉知到一片寂静,它只是相对于有声音而言。但是涅槃的寂静不是这样一种寂静。涅槃的寂静是把七转识消灭的寂静,是根本就没有耳识、意识等了别心,更没有境界相的寂静。而第八识能藏的心体,从本以来就是寂静的,因为它一向都是无为法,无为、常住,所以它从来都不能了别任何的法相。这种寂静的状态不是那种耳识和意识了别得到的寂静,所以说“无有寂静,而亦寂静”。“是无所有”,“有”在佛经里通常指三界有法——欲有、色有、无色有。所以,大家看到这里的“无所有”,不要误会是指完完全全的没有,那就成了断灭空了。这里的“无所有”是指没有三界有为法,但如来法身当然是有的。“不受不施”,你如果要送东西给它,它也没有办法接受。所以有人说“我要供养真正的如来”,但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供养真正的如来,因为真正的如来就是第八识心体,它是无为法,你要给它供养,它也没有办法领受。“不受”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离开一切的受心所。“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而第八识能藏种子的心体离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同样的,因为它是无为法,它也不会施舍给你。但在一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说如来能够接受供养。它的成立需要两个条件。一,你的供养是法供养,按《劝发普贤行愿》里的解释,法供养就是你按照佛经所说的道理去修行,到最后究竟成佛,成就你第八识法身的微妙作用。二、你所供养的如来指的是第八识的所藏。第八识能藏种子的心体是无为法,“不受不施”;而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则念念变迁,种子流注出来在三界当中显示一切法相,也就是蕴处界诸法,这个部分是有为法。你如果按照大乘的义理去如说修行,最后完全清净了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究竟成佛,具有能够了知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这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种如说修行的法供养是供养如来。“清净无垢”。大家知道《心经》里有一段话,“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相应于胜义谛的语言,而“清净无垢”则是相应于世俗谛的语言。“清净”是第八识的自性,第八识心体从本以来与一切烦恼、杂染都不曾和合过,也从来都不相应,所以说它清净无垢。因为清净,所以《楞伽经》又把它称之为“自性清净心”。但是《胜鬘经》却讲“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这个“染污”是指第八识所含藏的染污种子。《胜鬘经》讲:“有二法难可了知:谓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所染亦难了知。”你要找到第八识本身是很困难的;这个自性清净心含有染污,这也是难以了知的。为什么难以了知?因为大家不知道,其实第八识是能藏的心体与所藏的种子和合运作,二者非一非异。非异是因为它无法分割;但能藏的心体是常住法、无为法,而所藏的种子是无常法、有为法,二者体性完全不同,所以说非一。“无诤断诤”,因为第八识不会有语言文字的思维,也不会用相来思维。假设你内心虽然没有起语言文字,但是突然间想到一个曾经骂过你的人,这让你很不舒服,这是思维的层面。这种思维或了别性,是七转识的功能,第八识没有这样的思维。所以,不管你是圣贤还是凡夫,从本以来你的第八识都是无诤。“无诤”就是不会跟人家吵架。人家说1+1=2,你偏要说1+1=3;人家有一个看法,你就要跟他斗一下嘴,表示你的见地不在他之下,这一类的行为就是诤。但第八识不会这样。只要你能够转依第八识的清净体性,你就可以断掉想要跟别人争强斗胜的习性。“住无住处”。《阿含经》中讲四种“无记”,“无记”就是不回答。有外道问:“如来死后是不是有?”结果佛弟子说:“如来有交待,这种事情是不可以回答的。”外道又问:“如来死后是不是无?”佛弟子又讲:“如来也有交待,这种事情也是不能回答的。”外道又问:“如来死后是不是亦有亦无?”他说:“也不能回答。”外道又问:“如来死后是不是非有非无?”结果这个佛弟子说:“统统都不可记答。”为什么不可记答?因为第八识的存在,是一般人没有办法想象的,恐怕回答了,大家不明白,容易毁谤。对于信根成熟的菩萨弟子,其实还是可以依世俗谛回答的。但是胜义谛离言离相,所以在胜义谛上是不可回答的。大家都是大乘法的根器,我可以告诉你,但你听完以后如果有所怀疑,把这个怀疑放在心里就好,不要骂出来,因为你骂出来会构成很大的障碍。佛教将法分成两种:一种是第八识,一种是三界有为法。第八识不是三界有为法,它在三界外。如果你问:“三界外到底是什么地方?”我没有办法告诉你是哪个地方,因为我只要告诉你任何地方,那都是在三界内,与语言文字相应的缘故。如果要勉强安立假名,就称之为“涅槃界”。涅槃界外不能用一般世俗的常识去理解,只能用慧眼才能够明白。如果你对这个地方有怀疑,你就先暂时放在心里面。“不取不堕”,如果要把佛教全部的修行方法浓缩成两个字的话,我会用这两个字“不取”。一切的法相其实都是因为七转识在分别;因为你有那样的业力,所以你才会感应到那样的法相。第八识就好像硬盘,硬盘储存了很多的数据,它可以输出到屏幕,也可以输出到打印机,也可以输出到机器人,或者输出到其他的外围设备。输出来以后,在屏幕上就显示成画面,或者变成机器的动作。而你所看到的一切画面,都是第八识把它所储存的数据,输出到蕴处界万法当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乃至三界一切的有为法,包括你可以观察到的一切的东西,还有你的精神和肉体。它们全部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2]你知道这个法义之后,就可以发起“修所成慧”,也就是缘着这个义理发起定境。从这个修所成慧当中一念相应,你就会突然间知道为什么佛经要这么讲,这时候你就会证得实相般若。你得到实相般若以后,就会经常安住在不取相的境界里。所以,整个的修行方法可以用“不取”这两个字来表达。意识心知道第八识的体性,也知道第八识与三界万法的关系之后,就可以住在不取不着的定境里。如果以第八识来讲,它一向都是住在不取的境界里。《金刚经》也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其实,“不取”这两个字在佛经里出现得非常多。第八识本身从来不取六尘万法的法相,它只了别根身、器界、种子,这是它的所藏部分;第八识心体是无为法,更是从来不取相。这个法义非常的重要。“不堕”。一种“堕”是从人间堕入三恶道。会堕到三恶道一定是从取相分别而来。比如强盗看到有钱人家过得很好,这样他就先在“有钱人的生活”上取相分别。接着他又想:“有钱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有钱,而我为什么生下来就这么穷?这是没道理的。我一定要想办法让我自己变成有钱人。”后来,他就去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了。所以,我们看到,他会成为强盗,一定是先从取相分别开始的。如果他不取相分别,心想:“穷就穷,有什么关系?过得很舒服、很享受,又有什么关系?甚至饿死有什么关系?”如果他能够不取相分别的话,就会是这种心境。在闹饥荒的时候,大家都没有东西吃,如果是一个圣贤的话,他就会说:“其实人都是要死的,饿死又有什么关系?”圣贤不取相分别,所以可以达到这种心境;但强盗却从一开始就取相分别,然后就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达成他的目的,这样就会从人间堕入到三恶道去。还有一种“堕”,是指从胜义谛堕入世俗谛,这种堕对于修行人比较重要。比如我们现在问:“这是什么东西啊?”(举起拳头出示大众)(有人说:第八识。)你应该说“什么都不是,无知无见,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这样讲起来好像是在玩弄语言文字,但是你要知道,我随便举出一个拳头摇一摇,你说它是什么?以前有一位黄龙慧南禅师就喜欢举着拳头,问:“这是什么东西啊?如果你讲是拳头,就从胜义谛掉到世俗谛去了;你讲它不是拳头,又违背了世俗谛;请问你该怎么说?”这则禅宗公案,我不解释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也一样,举起一个拳头:请问这是什么东西啊?你说它是拳头就是“堕”。或者说,你可以说它是拳头,但是你不能真的认为它就是拳头。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只要你心里取相分别,认为这真是拳头,就叫做“堕”。再比如我现在站起来(从座而起),你说“吕真观站起来了”,这个也是“堕”。只要有法相,你观察到这个法相的来去、断常,或是种种自性,统统都是“堕”。你如果能通达这个道理,才有办法发起修所成慧。尽管你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生,但是你要先牢牢地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让自己做不必要的分别。你只要能够这样做,轻安很快就会现起。这个是所有的修行方法当中最高明的修法。你一旦能够发起修所成慧,将来要三乘见道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什么时候堕得更厉害呢?就是你指着人家说“你这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