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程序员都应该了解的CPU高速缓存[编者按:这是UlrichDrepper写“程序员都该知道存储器”的第二部。那些没有读过第一部的读者可能希望从这一部开始。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并且感谢Ulrich授权我们出版。一点说明:书籍出版时可能会有一些印刷错误,如果你发现,并且想让它在后续的出版中更正,请将意见发邮件到lwn@lwn.net,我们一定会更正,并反馈给Ulrich的文档副本,别的读者就不会受到这些困扰。]现在的CPU比25年前要精密得多了。在那个年代,CPU的频率与内存总线的频率基本在同一层面上。内存的访问速度仅比寄存器慢那么一点点。但是,这一局面在上世纪90年代被打破了。CPU的频率大大提升,但内存总线的频率与内存芯片的性能却没有得到成比例的提升。并不是因为造不出更快的内存,只是因为太贵了。内存如果要达到目前CPU那样的速度,那么它的造价恐怕要贵上好几个数量级。如果有两个选项让你选择,一个是速度非常快、但容量很小的内存,一个是速度还算快、但容量很多的内存,如果你的工作集比较大,超过了前一种情况,那么人们总是会选择第二个选项。原因在于辅存(一般为磁盘)的速度。由于工作集超过主存,那么必须用辅存来保存交换出去的那部分数据,而辅存的速度往往要比主存慢上好几个数量级。好在这问题也并不全然是非甲即乙的选择。在配置大量DRAM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配置少量SRAM。将地址空间的某个部分划给SRAM,剩下的部分划给DRAM。一般来说,SRAM可以当作扩展的寄存器来使用。上面的做法看起来似乎可以,但实际上并不可行。首先,将SRAM内存映射到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就是个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且,在这种做法中,每个进程都需要管理这个SRAM区内存的分配。每个进程可能有大小完全不同的SRAM区,而组成程序的每个模块也需要索取属于自身的SRAM,更引入了额外的同步需求。简而言之,快速内存带来的好处完全被额外的管理开销给抵消了。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不将SRAM放在OS或用户的控制下,而是将它交由处理器来使用和管理。在这种模式下,SRAM用于对存储在主存中、即将使用的数据进行临时拷贝(换句话说,缓存)。这种做法的依据是程序代码和数据具有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也就是说,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同一份代码和数据有很大的可能被重复使用。对代码来说,是循环,即同一段代码被反复执行(完美的空间局部性)。对数据来说,是反复访问某一小片区域中的数据。即使在短时间内对内存的访问并不连续,但仍有很大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重复访问同一份数据(空间局部性)。这两个局部性是我们理解CPU高速缓存的关键。我们先用一个简单的计算来展示一下高速缓存的效率。假设,访问主存需要200个周期,而访问高速缓存需要15个周期。如果使用100个数据元素100次,那么在没有高速缓存的情况下,需要2000000个周期,而在有高速缓存、而且所有数据都已被缓存的情况下,只需要168500个周期。节约了91.5%的时间。用作高速缓存的SRAM容量比主存小得多。以我的经验来说,高速缓存的大小一般是主存的千分之一左右(目前一般是4GB主存、4MB缓存)。这一点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只是,计算机一般都会有比较大的主存,因此工作集的大小总是会大于缓存。特别是那些运行多进程的系统,它的工作集大小是所有进程加上内核的总和。处理高速缓存大小的限制需要制定一套很好的策略来决定在给定的时间内什么数据应该被缓存。由于不是所有数据的工作集都是在完全相同的时间段内被使用的,我们可以用一些技术手段将需要用到的数据临时替换那些当前并未使用的缓存数据。这种预取将会减少部分访问主存的成本,因为它与程序的执行是异步的。所有的这些技术将会使高速缓存在使用的时候看起来比实际更大。我们将在3.3节讨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第6章讨论如何让这些技术能很好地帮助程序员,让处理器更高效地工作。.1高速缓存的位置在深入介绍高速缓存的技术细节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它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图3.1:最简单的高速缓存配置图图3.1展示了最简单的高速缓存配置。早期的一些系统就是类似的架构。在这种架构中,CPU核心不再直连到主存。{在一些更早的系统中,高速缓存像CPU与主存一样连到系统总线上。那种做法更像是一种hack,而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数据的读取和存储都经过高速缓存。CPU核心与高速缓存之间是一条特殊的快速通道。在简化的表示法中,主存与高速缓存都连到系统总线上,这条总线同时还用于与其它组件通信。我们管这条总线叫“FSB”——就是现在称呼它的术语,参见第2.2节。在这一节里,我们将忽略北桥。在过去的几十年,经验表明使用了冯诺伊曼结构的计算机,将用于代码和数据的高速缓存分开是存在巨大优势的。自1993年以来,Intel并且一直坚持使用独立的代码和数据高速缓存。由于所需的代码和数据的内存区域是几乎相互独立的,这就是为什么独立缓存工作得更完美的原因。近年来,独立缓存的另一个优势慢慢显现出来:常见处理器解码指令的步骤是缓慢的,尤其当管线为空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错误的预测或无法预测的分支的出现,将高速缓存技术用于指令解码可以加快其执行速度。在高速缓存出现后不久,系统变得更加复杂。高速缓存与主存之间的速度差异进一步拉大,直到加入了另一级缓存。新加入的这一级缓存比第一级缓存更大,但是更慢。由于加大一级缓存的做法从经济上考虑是行不通的,所以有了二级缓存,甚至现在的有些系统拥有三级缓存,如图3.2所示。随着单个CPU中核数的增加,未来甚至可能会出现更多层级的缓存。图3.2:三级缓存的处理器图3.2展示了三级缓存,并介绍了本文将使用的一些术语。L1d是一级数据缓存,L1i是一级指令缓存,等等。请注意,这只是示意图,真正的数据流并不需要流经上级缓存。CPU的设计者们在设计高速缓存的接口时拥有很大的自由。而程序员是看不到这些设计选项的。另外,我们有多核CPU,每个核心可以有多个“线程”。核心与线程的不同之处在于,核心拥有独立的硬件资源({早期的多核CPU甚至有独立的二级缓存。})。在不同时使用相同资源(比如,通往外界的连接)的情况下,核心可以完全独立地运行。而线程只是共享资源。Intel的线程只有独立的寄存器,而且还有限制——不是所有寄存器都独立,有些是共享的。综上,现代CPU的结构就像图3.3所示。图3.3多处理器、多核心、多线程在上图中,有两个处理器,每个处理器有两个核心,每个核心有两个线程。线程们共享一级缓存。核心(以深灰色表示)有独立的一级缓存,同时共享二级缓存。处理器(淡灰色)之间不共享任何缓存。这些信息很重要,特别是在讨论多进程和多线程情况下缓存的影响时尤为重要。3.2高级的缓存操作了解成本和节约使用缓存,我们必须结合在第二节中讲到的关于计算机体系结构和RAM技术,以及前一节讲到的缓存描述来探讨。默认情况下,CPU核心所有的数据的读或写都存储在缓存中。当然,也有内存区域不能被缓存的,但是这种情况只发生在操作系统的实现者对数据考虑的前提下;对程序实现者来说,这是不可见的。这也说明,程序设计者可以故意绕过某些缓存,不过这将是第六节中讨论的内容了。如果CPU需要访问某个字(word),先检索缓存。很显然,缓存不可能容纳主存所有内容(否则还需要主存干嘛)。系统用字的内存地址来对缓存条目进行标记。如果需要读写某个地址的字,那么根据标签来检索缓存即可。这里用到的地址可以是虚拟地址,也可以是物理地址,取决于缓存的具体实现。标签是需要额外空间的,用字作为缓存的粒度显然毫无效率。比如,在x86机器上,32位字的标签可能需要32位,甚至更长。另一方面,由于空间局部性的存在,与当前地址相邻的地址有很大可能会被一起访问。再回忆下2.2.1节——内存模块在传输位于同一行上的多份数据时,由于不需要发送新CAS信号,甚至不需要发送RAS信号,因此可以实现很高的效率。基于以上的原因,缓存条目并不存储单个字,而是存储若干连续字组成的“线”。在早期的缓存中,线长是32字节,现在一般是64字节。对于64位宽的内存总线,每条线需要8次传输。而DDR对于这种传输模式的支持更为高效。当处理器需要内存中的某块数据时,整条缓存线被装入L1d。缓存线的地址通过对内存地址进行掩码操作生成。对于64字节的缓存线,是将低6位置0。这些被丢弃的位作为线内偏移量。其它的位作为标签,并用于在缓存内定位。在实践中,我们将地址分为三个部分。32位地址的情况如下:如果缓存线长度为2O,那么地址的低O位用作线内偏移量。上面的S位选择“缓存集”。后面我们会说明使用缓存集的原因。现在只需要明白一共有2S个缓存集就够了。剩下的32-S-O=T位组成标签。它们用来区分别名相同的各条线{有相同S部分的缓存线被称为有相同的别名。}用于定位缓存集的S部分不需要存储,因为属于同一缓存集的所有线的S部分都是相同的。当某条指令修改内存时,仍然要先装入缓存线,因为任何指令都不可能同时修改整条线(只有一个例外——第6.1节中将会介绍的写合并(write-combine))。因此需要在写操作前先把缓存线装载进来。如果缓存线被写入,但还没有写回主存,那就是所谓的“脏了”。脏了的线一旦写回主存,脏标记即被清除。为了装入新数据,基本上总是要先在缓存中清理出位置。L1d将内容逐出L1d,推入L2(线长相同)。当然,L2也需要清理位置。于是L2将内容推入L3,最后L3将它推入主存。这种逐出操作一级比一级昂贵。这里所说的是现代AMD和VIA处理器所采用的独占型缓存(exclusivecache)。而Intel采用的是包容型缓存(inclusivecache),{并不完全正确,Intel有些缓存是独占型的,还有一些缓存具有独占型缓存的特点。}L1d的每条线同时存在于L2里。对这种缓存,逐出操作就很快了。如果有足够L2,对于相同内容存在不同地方造成内存浪费的缺点可以降到最低,而且在逐出时非常有利。而独占型缓存在装载新数据时只需要操作L1d,不需要碰L2,因此会比较快。处理器体系结构中定义的作为存储器的模型只要还没有改变,那就允许多CPU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管理高速缓存。这表示,例如,设计优良的处理器,利用很少或根本没有内存总线活动,并主动写回主内存脏高速缓存行。这种高速缓存架构在如x86和x86-64各种各样的处理器间存在。制造商之间,即使在同一制造商生产的产品中,证明了的内存模型抽象的力量。在对称多处理器(SMP)架构的系统中,CPU的高速缓存不能独立的工作。在任何时候,所有的处理器都应该拥有相同的内存内容。保证这样的统一的内存视图被称为“高速缓存一致性”。如果在其自己的高速缓存和主内存间,处理器设计简单,它将不会看到在其他处理器上的脏高速缓存行的内容。从一个处理器直接访问另一个处理器的高速缓存这种模型设计代价将是非常昂贵的,它是一个相当大的瓶颈。相反,当另一个处理器要读取或写入到高速缓存线上时,处理器会去检测。如果CPU检测到一个写访问,而且该CPU的cache中已经缓存了一个cacheline的原始副本,那么这个cacheline将被标记为无效的cacheline。接下来在引用这个cacheline之前,需要重新加载该cacheline。需要注意的是读访问并不会导致cacheline被标记为无效的。更精确的cache实现需要考虑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比如第二个CPU在读或者写他的cacheline时,发现该cacheline在第一个CPU的cache中被标记为脏数据了,此时我们就需要做进一步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主存储器已经失效,第二个CPU需要读取第一个CPU的cacheline。通过测试,我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CPU会将自己的cacheline数据自动发送给第二个CPU。这种操作是绕过主存储器的,但是有时候存储控制器是可以直接将第一个CPU中的cacheline数据存储到主存储器中。对第一个CPU的cache的写访问会导致本地cacheline的所有拷贝被标记为无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大批缓存一致性协议已经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是MESI,我们将在第3.3.4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