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一篇笔记,主要论述实践问题。《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马克思在《提纲》中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进而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不仅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就人性论和哲学观问题上表达了自己新的思想,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论文主要从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这三个方面对该文献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批判一、《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是记录马克思思想的一个笔记。这个笔记本来不打算发表的,后来恩格斯读到了它,评价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于是在1888年在发表自己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其作为附录公诸于世。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在阶级斗争中日益显示出伟大的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需要有哲学理论武器。当时,唯物主义哲学最高成就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不能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出了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创建无产阶级的哲学。而要创建无产阶级哲学,就必须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就必须要批判费尔巴哈在理论上的错误,就必须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界代表人物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通过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来制定新的世界观、方法论。二、《提纲》的结构及内容分析《提纲》全文篇幅虽然不长,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旧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它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提纲》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提纲》从总体上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点进行了批判,并对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在第一条中,马克思主要讲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和唯心主义的特点。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分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而不是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二,批判唯物主义片面的夸大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批判费尔巴哈把实践片面地理解为犹太人的利已主义的日常生活行为,并加以否定。在第二条中,马克思阐明了实践是思维的基础,是检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和验金石。旧唯物主义不能从实践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也就是不能把作为认识的事物来源和基础的实践当作检验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客观标准。(二)《提纲》对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在第三条中,马克思指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学说不能正确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因而必然陷入唯心史观。因为这种学说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作用,没有实践的观点。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揭示了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论断: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第四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只是看到了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而没能进一步看到宗教世界的根源是世俗基础本身的自我矛盾。马克思认为,对于宗教,不仅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而且还应当用实践批判。在第五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强调抽象思维的唯心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但他的唯物主义有局限性,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是把感性看作是实践的、人类感性的物质活动。在第六条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的斗争中,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却作了抽象的错误的理解。在他的哲学中,把人理解为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共同性或自然本质。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在第七条中,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的区别。费尔巴哈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把人看作是抽象的。马克思指出,“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人都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即属于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人。在第八条中,指出社会生活本质是实践,论述了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能解决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所以离开社会实践就无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在第九条中,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发展的意义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因此它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就受到了根本的局限。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不能认识社会的本质,至多只能认识社会现象。(三)指出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不同,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在第十条中,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不同阶级基础: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旧唯物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了的人类”指现代无产阶级。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在第十一条中,阐明新唯物主义的宗旨是改造世界,这个宗旨表明了新唯物主义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三、《提纲》的重大意义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因此,恩格斯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理论意义《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提纲》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提纲》的一条主线。把实践引进了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从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二)现实意义《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指导并鼓舞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指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其他各种体制的改革。它告诉我们在改革事业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改革的观点、理论和计划是否可行,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提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改革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工作,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都必须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目的。《提纲》对于树立唯物史观,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05)许逸颖,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320)董仲其,早期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学说态度的演变(1841年底—1844年8月)[J].社会科学研究.19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