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仁版】西方伦理思想史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三.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轨迹1.古希腊伦理思想(1)时代背景:反映着进入文明时代的欧州先进民族的伦理精神(2)主要特征:探求善的本质、普遍的行为法则和城邦公民应有的品德,在奴隶制的范围内寻求自由和公正的城邦秩序。(3)理论形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了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2.中世纪伦理思想(1)时代背景:反映着在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神学统治下形成的伦理精神。(2)基本任务:解释和论证圣经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注重个人对上帝的关系和灵魂拯救,宣扬上帝是美德德体现和最高价值标准。(3)理论形态:形成了适应封建领主和教会统治需要德神学伦理思想体系,尽管包含古伦理所没有的人的自由平等交易,但实际上推行的是信仰主义和权威主义。3.近代西方伦理思想(主要是近代英法伦理思想和德国古典伦理思想)(1)时代背景:反映着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伦理精神。(2)主要特征:比较自觉的探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公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注重主体德行与客观法则的统一,力求市民的自由和社会的秩序相适应。(3)理论形态:建立了更加完整的伦理学体系,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追求自由和礼法相统一的伦理精神,并力图按照这种精神建设理想的市民社会。第二节伦理学的雏形——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一.苏格拉底的探索(一)批判智者的诡辩1.本质:相对主义价值观智者学派对“人为性”的过分强调不可避免地走向人们价值判断的主观性追求,必然导致价值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道德混乱。2.特例:“强权正义论”(1)参见柏拉图的《国家篇》(2)正义与节制等德性,本来属于人的固有本性。但是按照“强权正义论”,这种本性隶属于人的自由意志的肆意性之下,个人或国家只要有权力或能力使国民大众屈服接受,强者就可以使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正当化、合法化。(3)这种价值观轻视自己行为本质的善恶与否,一心追求利己主义的结果,促使反道德论社会思潮的流行3.结果:否定“优秀性”以反对自然主义优先为出发点、追求人之存在优秀性的人本主义面目出现的智者们,却使最能体现人之优秀性的善恶、正邪的价值判断能力,在相对主义价值体系中得到否定。(二)重建“德性”的依据1.起点:“对灵魂操心”(1)“对灵魂操心”就是要关心灵魂,关心人之为人的优秀性,即“德性”。同样是考察人的“德性”,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不同,他企图通过逻辑必然性的演绎来追求客观普遍的道德理性。(2)“对灵魂操心”的具体表现,就在于采取有理性的行动,遵照道德理性的原则来生活。2.贡献:普遍定义和归纳推理(1)探讨德性的前提:普遍定义的追求。普遍定义是一种本质定义,就是说苏格拉底要探讨德性的本质。(2)探讨德性的方法:归纳推理的运用归纳推理就是通过所探讨问题的各种现象形态,通过“哲学问答法”来寻求本质定义的逻辑推演过程。(以《美诺篇》中关于德性的探讨为例。)3.命题:“德性是知识”(1)德性:人的优秀性2(2)德性的具体现象形态: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虔敬等(3)德性的内在共有本质:人的行为中对于“善美”的追求苏格拉底提出,“没有人是故意作恶的”,“作恶”源自于“无知”。因此,可以给人们带来善的结果的“德性”应该是一种指导人们行动的最重要的“知识”。二.目的论的世界观(一)机械论与目的论:世界观的不同理解1.借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它们相辅相成。以建造房子为例。(1)质料因:是什么?木料、石料(2)形式因:什么样?房子的形状(3)始动因:是谁?设计师、建筑工(4)目的因:为什么?建造房子的动机2.“机械论的世界观”——自然哲学理解世界的方式(1)焦点:先提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物质,然后以此为根本来解释世界的秩序和变化(2)特征:仅仅以物质及其运动为前提条件来说明一切自然现象,进一步必然要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最终陷入神秘主义的怪圈3.“目的论的世界观”——苏格拉底理解世界的方式(1)焦点:形成这样世界的和谐秩序是什么?以“坐着”为例。(2)特征:关于世界及其人的行为的探索,就是立足于对其“目的”的探索。这个“目的”就是对“善”和完美性的追求。因此,苏格拉底的“目的论的世界观”,成为一种对“善美”知识的终极关怀。(二)目的论世界观的道德诉求1.“善生”的理想(1)善生是人生最高的追求人要追求“善”而活着,这就是苏格拉底的“善生”理想。他呼吁:“真正重要的是,不仅仅只是活着,而是要活得好(注:指美好、正当)。”(2)幸福与人的“德性”密切相关善生理想就是以“善”为根本的幸福观。因此,“善人是幸福的,恶人是不幸的”。2.“自知其无知”的反思(1)“无知”的对象:善的本质从苏格拉底的知识标准来看,“善”的知识并不是相对意义的关于“善”之现象的认识,而必须是具有绝对意义的(即具有普遍客观性)的关于“善”之本质的把握。这种知识观决定了一般情况下个人对“善”的知识的“无知”。(2)“无知”的要求: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通过“自知其无知”的反省,认识到“无知之自觉”是人的惟一智慧。人只有拥有这种自觉,才会追求“善”的知识,才有可能踏上幸福的道路。三.善生的追求(一)认识上的善生追求1.表现:不顾贫穷与误解,把自己生活的全部用来探索人的“德性”知识。2.德尔斐神谕的寓意:神不仅仅指出了“自知其无知”是人的惟一有价值的智慧,同时神要赋予苏格拉底以天职,那就是通过他让别人也达到对自己的“无知”拥有清醒的自觉。这就产生了教育“助产术”。(还可以结合柏拉图的“洞喻”)3.名言:“每天探讨德性以及相关的问题,对于人来说是一种至高之善,没有经过这种考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二)行动上的善生追求在能力探索客观价值标准的同时,又把自己在言论上所宣扬的道德理念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行动中。1.行动理念3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不正义的事。这具体体现在他对人(力挽狂澜、英勇作战)和对己(面对“众愚政治”而视死如归)的关系中。2.量刑申告(1)两难选择起诉苏格拉底的罪行是:“教唆青年”和“亵渎神灵”如果申告,就意味着自己有罪。可是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对雅典城邦不但无罪,而且有功如果不申告,就意味着要违反雅典的法律,那样就是行“不正义”。苏格拉底的做法:按法律程序提出申告,又使自己的申告与刑罚无关,并能间接地宣告自己是有功的人。参见苏格拉底关于在国立迎宾馆里赐予他国宴的申告。(2)价值冲突控辩双方都是为了城邦的利益,但价值原则截然不同,存在“时间差”。控告的人奉行城邦民主制,尊重城邦的守护神;苏格拉底鼓吹专家治国论,相信心灵的守护神,愿意做一只“雅典的牛虻”。观点:正是苏格拉底自己说服了雅典公民赐予他死刑的判决。3.拒绝逃亡苏格拉底先后拒绝“交付罚金”(雅典法律允许)和“越狱逃亡”(雅典习俗认可,朝拜德尔斐神庙的船只尚未返航,在此期间不执行死刑)的做法。理由是:(1)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他的生活受到城邦多年的保护,因此他对城邦的法律没有异议。既然审判是以城邦法律的名义进行,他就必须坦然接受判决。(2)“复仇禁止”的价值观即使法律被滥用,一部分人借用法律的某名义对自己实行了不正义的审判和判决,但如果自己“越狱逃亡”就同样是以不正义的手段对付别人不正义的行为,这种复仇行为违背“行正义”的道德理念。第三节伦理学的深化——柏拉图的伦理思想一.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反思(一)苏格拉底式探索的特点和结果1.特点:苏格拉底的知识标准是,人如果知道某一件事,就一定能够对其所知道的事物给予充分的“理论阐明”,即普适性证明。2.结果苏格拉底对德性的探索具有一个共同点:探索都是无果而终。(二)苏格拉底式探索所遭到的误解1.弱论强辩式的诡辩2.装疯卖傻式的嘲讽3.逻辑不通:如若不知,何来探索?(三)苏格拉底式探索存在的问题1.没有对其探索对象进行理论性的界定苏格拉底无法明确地对共同“形相”(或称“实体”)这种存在,以及这种存在与现象诸形态的关系作出理论性的阐明。2.缺少对第三种现象存在的足够认识苏格拉底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正反、对立的区分。他没有看到,在美与丑、善与恶、正与邪等这些对立的现象之间,还有既非此也非彼的第三种现象存在。3.对灵魂认识的不彻底性虽然苏格拉底呼吁人们“对灵魂操心”,但是对灵魂怎样存在的理解不明确。二.柏拉图的解答(一)柏拉图对灵魂观的发展1.柏拉图以前的灵魂观(1)希腊人传统的灵魂观对现世生活持肯定态度,没有灵魂单独存在的想法。4灵魂与肉体相结合,即人活着,人们可以感觉和体验;灵魂离开了肉体,即人死后,灵魂无处可依,如一阵烟雾随风飘散。【例】阿喀琉斯死后灵魂在黄泉路上遇到奥德修斯的脱体之灵,说:“奥德修斯呀,千万别想到死,即使在黄泉的国度当上死人们的国王,也不如活着做一个既没有充饥的粮食又不拥有耕耘的土地的农奴。”战死的帕多罗克洛斯的亡灵来到战友阿喀琉斯的枕边,阿喀琉斯要他靠近自己一点并向他伸出依恋之手。但帕多罗克洛斯的亡灵却如一阵烟雾消失在地下,发出幽微的喊声。(2)苏格拉底的灵魂观虽然被称为“灵魂的发现者”,但对灵魂不死的认识有所保留,并没有形成坚实的灵魂观。他认为,死亡无非就是两种可能,一种是灵魂的迁居,另一种是永远的睡眠。很明显,苏格拉底并没有完全脱离希腊人传统的灵魂观。(3)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观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奥尔菲教的“再生”思想传入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深受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肉体是灵魂的坟墓,由于肉体玷污了灵魂,是灵魂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人在认识世界时如果使用肉体的感觉器官,就无法达到对世界的真正把握。因此,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对灵魂进行“净化”修炼,以使灵魂在人死后能够脱离轮回,回归永生的世界。(二)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新阐释他认为,灵魂纯粹以理性为本质,在进入人的肉体之后就成为肉体的囚徒,经常被激情特别是欲望所左右。因此,灵魂分三个部分:灵魂结构冲动类型身体部位相关德性三个部分服从理智指导,各自发挥优势,使灵魂全体和谐一致,这就是“正义”理智智慧、真理头部智慧激情名誉、权力胸部勇敢欲望生殖、营养、占有腰部以下节制(二)从回忆说到善的理念论1.回忆说(1)中间状态:“忘却”与苏格拉底的“二分法”不同,柏拉图找到了其中的中间存在,即在人的“知”与“不知”之间存在着第三种认识状态:“忘却”。这就为人的探索提供了依据。(2)根本前提:“灵魂不死”灵魂是永恒不死的,人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经获得过“纯粹”的知识。但是,在进入肉体之后,灵魂被玷污了,知识被忘却了。2.善的理念论(1)理念是什么?理念(idea),与此同义的是“形相”(eidos),是指超越我们可以感觉的、变化着的现象世界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它又被称为“本真存在”(ontoson=真实存在)或者“存在本身”。它超越于人的思维、臆见和想象而存在,又在众多的现象世界里捕捉到它的存在显现,只有人的理性才能企及。(2)善的理念①结构:世界分为两个层面:“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善的理念”是理念世界中一种特殊的理念。②关系:善的理念就是理念世界存在的依据,正如理念世界是现象世界存在的依据。善的理念(可以看作是“神”)是一种最佳状态和最高存在,是世界万物和其他理念“模仿”的典型。③日喻:对善的理念的说明主宰主宰与主体的关系主宰与客体的关系太阳使眼睛拥有视力使自然万物成为可视对象善的理念赋予思维存在的各种真理性与被认识的可能性赋予被思维存在之所以存在的依据53.小结(1)苏格拉底的困境苏格拉底难以用理论阐明:①共有“形相”是存在的;②共有“形相”是怎样的一种存在;③人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把握这种共有“形相”(2)柏拉图的深化①“回忆说”深化了“助产术”,明确阐明了德性知识的来源。②“善的理念论”深化了“目的论世界观”,强调“善”是一切存在的最高理想和根本依据。三.柏拉图对城邦伦理的设计(一)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城邦灵魂素质岗位职责特点目标理智善于思考领导阶层(哲人)统治城邦制定法律,循循善诱三者各司其职,互不越位,就是“正义”。“理想国”又被称为“灵魂的国家体制”激情充满激情防守阶层(军人)防止城邦的外侵和内乱执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