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启示学院:专业:姓名:学号: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研究综述及其启示刘伟杰(延安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摘要:本文分析了了西蒙的有限决策理论,并概括了国内学者对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看法和见解,并基于西蒙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启示。关键词:西蒙;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西蒙行政决策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他基于“理性”概念发展及其理论,这里所谓的基于理性概念,并非是说人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而是指从理性概念讨论人的决策行为的思想模式、人的实际决策的理性程度、行政组织与理性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西蒙认为,理性是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在《现代决策理论基石》中,西蒙对理性做了更为概括的定义),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1)适合实现指定目标;(2)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1]一、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综述(一)古典管理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及其缺陷西蒙之前已在经济界流行的是古典决策理论,如:泰勒、法约尔等的管理理论,它们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理性的假定和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基础的主观效用之上,假定一切选择都是在以下三种条件之下作出的:第一,可供选择的对象是给定的,且固定不变的;第二,每种选择的结果的概率分布都是已知的(对主观而言);第三,目的是为了使一个给定的效用函数的期望值达到最大。在此三个假设前提之下,规范性决策理论形成了“完全理性”的假定,即将现实中的决策者变成了全知全能的“经济人”,这种“经济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他从纯粹功利主义出发来作决策,也就是说人的目标就是求得个人的最大利益,经济活动的目标就是唯一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决策目标是单一的、明确的、绝对的;2、他是个绝对理性人,在决策前也有了可供选择的全部备选措施和方案;决策者能考察出每一可供抉择所导致的全部复杂后果,至少确切知道方案后果的概率分布;决策者具有一套“完全一贯”的偏好体系,他总能作出最优的选择;3、他在制定决策时不考虑时间和其它耗费的限制,即交易费用为零。古典决策理论在“经济人”假设前提下发展成了一套丰富而优雅的理论体系:对决策者完全理性的假定加上决策者所处的环境,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决策者的行为。似乎掌握了此套公理体系,就能实际地作出建议或决策,或者能预测至少在宏观水平上能对管理者的行为作出正确的预测,这一点合乎了当时决策界的认可:经典企业理论所根据的合理行为假设的正确与否,不仅没有关系,甚至在经验上不能以任何直接方式测试,唯一有效测试是这些假设是否导致宏观水平上可算正确的预测。同时,这套删除了人类决策的现实复杂性的理论还被认为是合乎了奥卡姆剃刀!原则的应用,它通常表述为:非必要的东西,并不能使事物的本质增加,人们应该接受能工作的最简单的理论。因而古典决策理论曾一度盛行。但是,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很快便发现了古典决策理论体系的局限性,不能用它来解释决策实践中的很多事实,就其原因来说,不在于它的逻辑体系上的缺陷,在于其公理假设上的问题。包括西蒙在内的许多学者都指出“经济人”假设的上述几个基本特征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1、决策者的目标不是单一的、明确的和绝对的。首先决策者的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就以企业经济决策为例,企业的目标并不是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因为企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它包括股东、经营者、职工等等,这些人参加企业都抱有个人的目的,他们并没有因为接受了工资和其它报酬而放弃个人的任何目标而只把企业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相反,组织的目标正是这几类参加者利益的协调产物。其次,决策目标大多在客观上是模糊的并非完全明确的。比如,西蒙在他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一书中,以他个人的一个亲身例子,即一个公司请西蒙协助它们为购置电子计算机作决策,而该公司却根本无法明确了解计算机的性能与用途,这说明了一开始就要求决策目标完全明确是十分困难的。而且目标也不是绝对的,从目标级系统来看,目标和手段之间是相互转换的,而且组织目标也是随着参加者利益的改变而改变的。从决策目标这三方面的性质来看,实际决策中很难找到作为绝对最优解的目标,因而现实中极少存在绝对最优解。2、决策者并不是绝对的理性人,他掌握的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第一,决策者不能找到全部备选方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于产生各种备选方案过程的研究,很快就显示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想找到全部备选方案是不合理的。实践表明人们只能寻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第二,决策者并不能完全了解备选方案的所有后果。知识和任务,就是要从整整一大堆可能的结果当中,挑出与某一策略相关联的一小批结果,或者理想化地挑选出唯一的结果。然而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当然不能直接知道其行为将会导致什么后果。事实上,人们所做的,无非是预料未来,而这种预料,又是以已知的经验和有关的现实状况的信息为依据的。另外,人们的注意力常常随着偏好体系的变化而变化,从一种价值要素转移到另一种价值要素上去,从而使人们的头脑无法在某一瞬间抓住所有后果的整体。同时,社会系统还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大的随机系统,是很难测试准确的,而且由人参与的反馈性也导致预测不准。第三,决策者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贯的偏好体系。实际决策中,由于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决策者有时难以明确表达其价值偏好,甚至出现前后不一贯的矛盾现象,如有违于偏好的传递性。这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而且已为心理实验所证实。在人的生活中,固然偏好会决定行为的取向与选择,但偏好并不都是先验的,它本身的变化与明确程度又是行动的结果。3、决策制定总是要受到时间、空间、精力或其它成本的制约。决策不仅要求具有合理性,而且要求有时效性,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兵贵神速”就是要求决策者抓住时机。比如营销决策中,市场调研规模越大、越细越有利于决策,但人们决不会因此而不计成本地去作尽可能大规模的调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时间、精力的投入也限制着方案的选择。比如某人已经花了七年功夫学习当医生,又花了十余年时间进行了医疗实践,那么,他通常不会再花时间考虑是否应该当医生,这就是西蒙所说的“沉入成本”。基于上述的分析,西蒙认为古典决策理论从抽象的“经济人”假设出发而逻辑地推导出的一套规范性决策理论是无法准确解释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实际行为,因为它不符合实际决策行为所追求的目标与主客观约束条件,即现实无法满足“经济人”假设的几个基本条件。而这些就是古典管理决策理论的缺陷,它的不足急需新的理论进行弥补或替代。(二)有限理性决策理论模式的内容这种决策模式又称为满意决策模式[2]。西蒙认为,理性决策模式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它与决策的实际情况是不一致的,并不具有实用价值。因此,他试图修正理性决策模式,提出了著名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即满意决策模式,使决策理论与决策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述如下:首先,认为理性分析有其必要性,但是也有其局限性。西蒙肯定理性决策分析对于传统的经验决策来说是一种进步,在决策过程中对方案的评估也是必要的。但他认为,理性分析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为按照理性模式,决策者必须收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分析后才能进行决策。而西蒙认为,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由于决策者受到时间、费用、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因此,人们事实上不可能按照这种理性分析模式进行决策。其次,用满意准则代替最有准则。认为人们最然不能选择最有方案,但可能做出满意决策,把方案是否令人满意作为决策者选择方案的行为准则。而怎样才算令人满意,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满意的标准加以适当的调整。这样的满意标准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而决策者也有一定的灵活性。西蒙提出用“满意准则”代替“最优准则”,强调决策模式理论的实用性,从而使决策理论与决策实践相一致,有其积极意义。但把“令人满意”作为决策的行为准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张义祯对西蒙的“有限理性管理人”理论评述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决策者无法寻找到全部备选方案,决策者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决策者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它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找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西蒙在他的《管理行为》一书中几乎只是针对着“完全理性”和非理性提出他的“有限理性”观点,但对“有限理性”的深入论述是在他以后对人类的认知系统的研究中逐渐完善的,这也是对“有限理性”进一步研究必然导致的结果西蒙在他的《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中讲到,根据米勒等人发现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项(西蒙认为可能是4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存入一项需要5-10秒钟(西蒙认为可能是8秒钟);记忆的组织是一种表列等级结构(类似于计算机的内存有限,从内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时间,以及计算机的储存组织形式)。这些是大脑加工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选择性注意)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量。与此相适应,注意广度和知识范围的限制又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类似于无知和某种目的意识所产生的宗教或信仰),而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类似于宗教或信仰对科学和经验事实的抵制和排斥)。因此,西蒙认为,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没有全部备选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须进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决策者没有一个能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是对效用函数求极大化,而只有一个可调节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理论和经验知识、搜索方案的难易、决策者的个性特征(如固执性)等因素调节,以此来决定方案的选定和搜索过程的结束,从而获得问题的满意解决。因此“管理人”之所以接受足够好的解,并不是因为他宁劣勿优,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根本不可能获得最优解,“管理人”决策时要受到基本生理因素、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及其相互影响的限制。西蒙教授从生理学及心理学层面对“管理人”进行了科学而精细的分析,“有限理性”理论在信息处理的有关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见解深刻对当代大量信息的处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信息社会时代到来之际,随着计算机网络(如:internet等)、电话等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面临的“信息危机”不是由于信息匮乏,而是信息数量过剩的问题,即“信息爆炸”带来的问题,“在信息社会,没有控制和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倒反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在这种“信息爆炸”的生活环境中,意识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是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它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集中精力搜寻有效信息,而不是搜寻所有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优解。[3]2、秦勃对有限理性决策理论的内容理解西蒙认为“管理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线。管理理论,是关于意向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求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西蒙在建立其理论之前,首先分析了完全理性假定的不真实性。这些不真实性包括“1.环境的不确定性或变动性。2.不完全信息。3.不完全偏好体系和有限的计算能力。”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