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谈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作者:胡靓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5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的艺术设计时期,艺术设计教育既需要面对挑战,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本文简要探讨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希望可以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0引言在艺术设计教学与数字化技术有效融合的背景下,艺术设计教学变得更加简捷与迅速。艺术设计教育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的融合发展,二是数字媒体艺术拓展了艺术教育。不过,从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此进行优化与改进,才能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1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科学的专业论证。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盲目跟风,没有充分考虑自身办学能力的情况,盲目扩大招生的规模,使得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二是缺乏高水平的配套教材。艺术设计教育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教材已经不再符合教学的要求,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如果没有高水平的配套教材,就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相关的教材内容、多媒体技术与软件的及时更新,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率。[1]三是缺乏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提升艺术设计教学有效性的措施2.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文字、图片有机结合是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显著特征,尤其是一些特定的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展示,通过信息化与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这样既能优化与创新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促進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同时,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设计教学通过视听结合,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并且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不会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及思维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龙源期刊网建立与就业方向结合的课程体系多学科交叉是艺术设计学科的明显学科性质。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化学习需求,设置相应的艺术设计通识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与掌握基本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学习的方向,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从业方向。[2]因此,教师在艺术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针对高年级学生,要合理设计课程,结合艺术产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设计一些选修课程,如三维设计选修模块等。另外,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艺术设计教学的方法。学校还应该通过设置更具深度与广度的专业课程来满足不同岗位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2.3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实践能力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在以往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在进入岗位之后很难适应岗位工作,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相关的院校可以通过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在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体现企业的需求,避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上出现被动应付的现象。其中,企业可以将一些基础的商业项目交由学校处理,教师以具体的商业项目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这样既能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尽早了解岗位工作的要求与标准,并及时完善自我。[3]另外,学校与企业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开展更多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这样可以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结语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在现代数字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经不能满足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优化和创新。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才能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促进现代艺术设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刘素芬.数字媒体时代构建新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8):134.[2]王越.数字媒体时代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性构建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0):36-37+43.龙源期刊网[3]张俊磊,钱小轮.数字媒体时代构建新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