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研究姓名:向雄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王朝全20070411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治理研究作者:向雄飞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相似文献(5条)1.学位论文王文献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研究2007本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经济学,现代企业融资理论为主要分析工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详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例证对象,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制约因素,从合作社产权变革、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政府制度供给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第1章导论部分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缺乏现象进行简要阐述,指出全文的研究所在。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做出说明,对论文的框架思路进行分析,指出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基础理论。本部分是全文的理论重点,界定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涵,指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不同于传统合作社的鲜明特征。对融资、融资方式、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进行阐述,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是一种独特的融资模式。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和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是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基础理论。第3章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分析。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金缺乏成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具体而言,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因素包括合作社自身的制度因素、社员因素,农村金融体制的制约以及来自政府方面的影响。第4章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变革与直接融资。本部分是对第3章合作社融资难制约因素中的合作社自身限制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国外合作社为了解决融资难题,纷纷创新融资手段。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权融资方面与国外合作社有很大不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结构是不均衡的,大户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证明更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应用价值,是目前解决合作社资金的非常有效的办法。明晰产权、股份流动、发展股份合作社都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可以采取的措施。第5章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间接融资以及创新实践。本部分是为解决合作社融资难问题在金融改革方面寻找突破。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的重要力量,改革农信社应该考虑股权信贷模式,吸纳农民参与改革才是根本的出路。新型农民合作金融组织能较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要,具有很好的支持合作社融资的功能,应该创造宽松条件促其发展。商业金融是支持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的重要力量,既需要国有商业金融深化改革又需要建立众多的小型商业金融来补充。农业保险、担保的参与将极大地降低商业金融的贷款风险,金融、保险、担保的结合将极人地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题。第6章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中的政府行为分析。该部分是论文结尾,是对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制约因素的政府限制而提出的方案。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集合,注重公平而小是效率,能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凶此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直接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为其发展、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而地方政府在支持合作社发展,解决融资难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2.学位论文吴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研究2009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新的市场经济主体,这一主体国家法律规范的时间不长,有必要深化对其产权制度的认识,加以改进,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本论文在借鉴国内外产权理论与合作社理论基础上,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制度为出发点,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所有权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土地产权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在成员出资、劳务出资、公积金性质及提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监事会或执行监事设立、工资制度、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资金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研究表明:(1)农民专业合作社现行所有权制度体现了成员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其完整模型是“一定范围内直接结合的个人对同一范围内资源的大体均等的个人所有+逐渐增加积累的个人所有+成员对一定资源的集体所有+让渡了的国家所有”的复合产权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不仅是在直接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众多数量大体均等的个人产权复合而成,更是由已经集合的个人产权、集体产权与国有产权复合而成。(2)农民专业合作社现行管理制度努力消除成员在管理地位上的差别,其完整模型是“一人一票+附加表决的集体管理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既是生产力的主体,又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主体,还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客体,从而成员能够平等参与管理。在治理结构上,建立了“循环控制”结构。在实现机制上,要求较好地运用教育机制、批评和自我批评机制、竞赛机制,通过成员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完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经济活动。(3)农民专业合作社现行分配制度基本能实现对每一个成员的激励,其完整模型是“交易量(额)分配为主+出资分红+提取公积金+劳动分红的复合分配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分配经济利益的依据是多重的:既有按劳动分配(工资分配制度等),又有按交易量分配,还有按出资分配。农民专业合作社分配制度不是单一而是多重的,多重分配制度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复合产权制度决定的。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合性质,使成员按交易量(额)分配在其中占据了主体或支配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取公积金更多的体现长期利益,盈余返还则更多地体现当期利益。按交易量(额)分红体现人合关系,按出资分红体现资合关系。工资制度则体现劳动(包括企业家才能)要素与其他要素(资金、土地)的分配关系。由于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同一性,这些都体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内部之间的经济关系。(4)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上发挥作用。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是,也有可以改进的方面。从所有权制度看,可以规定成员的最低出资额和最高出资比例;明确劳务可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公积金在成员退社时不得退还,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解散、破产清算时,可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给成员;可规定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公司,确保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从管理制度看,可以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人数的上限和成员出资总额的上限;明确必须设立监事会或执行监事,监事任期届满后必须替换一半以上的监事。从分配制度看,可以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形成成员工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消费价格指数联系,收入风险代替就业风险的机制;明确公积金的最低提取比例。从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影响看,可以允许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民土地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具体经营使用权的有机统一,在农村集体乃至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统一流转、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权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土地流转3.学位论文张淑英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制度研究——以宝鸡市为例2008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财产主体和市场主体,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小规模家庭的经营弱点逐渐显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越来越作为提高家庭经营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形式被采用。2006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对合作社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联合所有、民主控制、经济参与并受益的经济组织,研究其内部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大量的实践,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本文则选取西部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宝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践为例,进一步阐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制度的理论。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的分析工具,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理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制度安排特征,然后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对宝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借鉴美日农业合作社内部制度的基础上,对宝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制度安排提出了建议。本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导论”,着重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和结构,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二章“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努,在农业合作社产权理论、国外农业合作社产权安排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类型和特征。第三章“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制度治理结构”,在治理结构的一般理论及农业合作社治理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特征及类型。第四章“案例分析--以宝鸡市为例”,介绍了宝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况及产权安排、治理结构现状。第五章“国外农业合作社内部制度的借鉴”,着重分析了美日农业合作社的内部制度特征。第六章“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提出了目前宝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这对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4.期刊论文张淑英.王征兵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制度的思考——透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阐述了产权理论和产权制度的含义,分析了合作社法所反映的产权制度,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建议.5.学位论文刘燕基于产业组织制度的竹农权益保障机制研究2006如何通过建立有利于确保竹农利益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是当前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世界竹产业大国,中国竹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促进中国竹产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因此,研究中国南方竹产区的竹农权益保障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对于促进中国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论文在查阅、梳理、系统总结和提炼国内外与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竹农权益保障的产业组织保障机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政府、企业、竹农的行为导致的现实组织制度为主线,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组织理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案例针对竹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分析了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与竹农权益相关的政策及其执行落实的现状和主要的政策制度障碍,进而对中国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如何架构有利于确保林农权益的组织保障机制进行了构建和政策设计。其初步研究成果如下:(1)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主要对与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相关的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如竹产业组织发展的市场要素等内容,并对制度、组织、权益、林农权益、机制、产业化组织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2)结合竹产业发展特征,以中国南方竹产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政府、企业、竹农的行为导致的现实组织制度为主线,重点对中国南方竹产业组织制度的演变及其现状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找出现存的竹产业组织制度中对竹农权益保障的局限性,揭示出各行为主体与竹产业化发展的相互关系。(3)从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的角度,结合案例,重点对制约竹农权益保障的主要组织制度因素进行了理论解释和讨论。(4)通过对世界农村经济组织历史经验比较研究,重点对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特征、中国专业合作组织发生异化的根源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机制进行深入探究,并从现在比较成型的地区典型来探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进的可能性。以便为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林农权益保障的组织制度变革与创新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5)就针对南方竹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案例实证研究。希望能为竹农权益保障视角下的中国南方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