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造就英国人塞西尔.罗德斯说过:"无论问谁愿意当哪国人,一百个人当中有九十九个会告诉你,他们愿意当英格兰人."当然,对于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人来说说这句话是正常的.当有人问你:除了中国人,你愿意当哪国人?我发现极少有人回答英国人。是什么让这个国家在人们的心中地位下降至此,这个国家又有哪些我们所不知的民族特性呢?当然,一个民族的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失去大英帝国的今天,在欧洲渐渐走向一体化、世界渐渐变成地球村的今天,英国人的有些传统特性已不复存在。“品牌意识”,“戴着棒球帽,穿着牛仔裤,吃着美国式或亚洲式的或意大利式的食品,开着地球上别处制造的汽车,玩着西雅图或东京设计的游戏”等等都说明,今天的英国人已不再是昨天的英国人。然而,这不等于就不能对一个民族的基本特性进行探索,也不等于说就不能找到一个民族的共性。当我们谈到中华民族时,脑海马上就出现“勤劳勇敢”、“宽容大度”、“自强不息”、“热爱和平”这样的特性。英国人也有许多共性。在我以前的印象中,一提到英国人,就会浮现“绅士”、“思想保守”、“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光明磊落”这样的词。“绅士”似乎是所有人对英国男人的看法。但看完杰里米·帕克斯曼的《英国人》后,我脑中对英国人的印象似乎鲜活了许多,除了以上的词外,脑中会自然出现诸如”忠于家庭“、”孤傲“、”相信自己动手“、之类的词。众所周知。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可是,她仍然保留了皇室、女王和贵族、勋爵等封建社会的东西。这就使它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具有了独特性。中世纪以前是神学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都笼罩在神学氛围之下,英国也是农业型的封建社会。工业革命后致力推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可是却保留了封建社会的皇室、女王继承制、贵族、勋爵等封建社会的头衔。这就是传统意义的英国贵族。由于工业革命的冲击,蒸汽机车和蒸汽纺纱机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工业经济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随后产生了一大批资本家,也就是所谓的新贵。由于工业革命获得巨大的成功,使得英国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英国人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大国意识。诚如帕默斯顿所云:“英国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她只有永久的利益”。于是,它的触觉几乎遍及全世界,到处都有它扩张的足迹,到处都有它的殖民地。这就造就了英国人骨子里的优越感。英国人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不需要别人承认他们的优越,因为他们骨子里就认为自己是优越的,他们认为是自己创造的现代社会,不得不承认,十九世纪是英国的世界,世界是英国人的,英国人拥有这样优越感也无可厚非,就如谈到成吉思汗时,中国人会说他们祖先的种子遍布世界一样。然而,这种优越感也使英国形成了另一种民族特性,那就是“光明磊落”、“值得信赖”,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优越的,所以他们不屑于去说任何人的八卦,他们别人说他什么他也不在乎,所以,你会发现,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讨论的除了天气还是天气。在英国人的意识里,以任何公开的形式表示民族自尊,不仅是头脑简单,而且无论如何是应该在道义上受到谴责。所以我们会发现,英国似乎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很不以为然。其实,任何想要别人承认自己的人,内心都是自卑的,从这点看,我们好像要向英国人学习,他们拥有绝对的自信。难道真是日不落帝国吗?古今中外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英国也是如此。随着美国经济的崛起,取代了它龙头老大的地位之后,英国就不再底气十足了,不承认也不行。所以,一部分英国人开始有些失落,但仍不认为是真正的落后于人。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有多少人想要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一千人?一万人?谁也无法诋毁的是,在那场规模空前的战斗中,英国人明确知道自己在捍卫什么,因而最明确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民族。”(杰里米·帕克斯曼《英国人》,严维明译,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12月第一版)丘吉尔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他的国家“最美好的时刻”。在人们的记忆里,那场战争以及战后几年,是英格兰人最后一次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肯定的看法的时期。英国人坚持有关那场战争的英雄主义错觉,其实这与中国人过分夸大自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异曲同工,每个民族或国家都希望世界承认他的地位。英国人最得意的是不列颠空战中的“少数人的胜利”,以及闪电战中伦敦人和其他城市居民的勇气,其实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既要归功于战斗机驾驶员的英雄主义,也要归因于希特勒的错误判断;闪电战的胜利要归因于轰炸机司令部的勇敢精神和对德国毫不留情的报复性的袭击。英国人总是试图说是自己独自赢得了那场战争的胜利,只要看看丘吉尔如何竭力想要美国干预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一九四零年的夏天,这个国家却是独自支撑着局面,要不然,欧洲的其他国家就会落入纳粹的手中,要是没有地理上的优势,这个国家也许会像从法国道波罗的海的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找到心甘情愿的侩子手来听命于纳粹。由此可见,地理位置起着重要作用,他决定人的特性。为什么希特勒摧毁了欧洲如此多的国家,却在英国遭到失败呢,抛开政治和现实环境不谈,从英国人的特性来看。首先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感情不外露,更不会喜形于色,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割断了他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英国人甚至不把自己当欧洲人,英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这使他们不会去接受法西斯这个从外传来的东西,所以当欧洲他国都或多或少的收到了希特勒的鼓动时,英国没有,英国国内没有出现听命于希特勒的侩子手,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他自己的民族骄傲,他不认为希特勒能解救他们,他们的民族骄傲也不容许入侵者在他们的领地里肆意妄为;其次,英国人是保守的,这也是岛国性之一,所以他们不愿接受新事物。再次,使他们酷爱独居和个性自由的天性,英国人恪守这样一句名言:myhomeismycastle.Thewindcancomein,buttheKingsandQueensandhumanbeingscannevercomewithoutmypermission.希特勒是一个不请自来者,所以他遭到了英国人的顽强抵抗。这样,希特勒在这里失败了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带走了“日不落”的光环。“总的来说,英国人在大英帝国没落的问题上处理的不错,他们承认不可避免的现实,降下国旗,不声不响的卷起铺盖,但是,在处理心理影响方面,他们所花的时间却要长的多。”人们普遍认为,在英国,有些东西已经衰落,一个民族不可能听了几十年关于他们文明在衰落而不受影响的。一个又一个政党许下诺言,要回复这个国家的完整和地位,结果证明是赤裸裸的谎言。英国人曾对自己的制度充满信心,然而,其中大英帝国已化为泡影,英国国教一奄奄一息,议会越来越失去它的意义,英国人不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信心,也似乎失去了对内部世界的信心。于是,英国人从头开始,他们再次变得默默无闻,世界已经让位于美国人,然而,多久之后,会是这个国家让位的时候呢?“你越是回顾英国的历史,越不得不得出结论:英国人一方面具有温文尔雅的举止和对个人权利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对闹事有天生的爱好。”(杰里米·帕克斯曼《英国人》,严维明译,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12月第一版)。群众性的欢庆活动经常变成对外国人的拳打脚踢,典型的例子就是1998年法国的世界杯,英格兰球迷闹事问题,这种例子数见不鲜,这与我们脑中“绅士”格格不入,但这就是真实的英国绅士。“英国人生活在一个以个人自由传统为坚实基础的国家里,尽管政治生活中存在吵吵闹闹,但这个国家任然相信公平交易,它宽容、随和。”(杰里米·帕克斯曼《英国人》,严维明译,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12月第一版)。他们拥有欧洲最优美的赞美诗曲调,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表演艺术。他们有一些世界最漂亮的乡村地区,在牛津,剑桥等许多大学里,他们有一些世界最卓越的人才和最优秀的只是传统。然而,他们任然承认自己已经衰落,这就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英国人一方面在重新发现“英国”在创建之时进了坟墓的过去,另一方面在开创一个新的未来。三色旗不在合乎时代潮流,他们就回到英格兰的青春时代。他们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创造属于他们的民族主义。在一个民族国家走向衰败的时候,新的民族主义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