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一)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背景(770BC-221BC)诸侯混战,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国长城相继建立经济:农业发展,土地私有制产生,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变为农民和新兴的地主阶级。手工业大发展,商业兴盛,金属货币大量使用。政治:中央集权制政体初步形成,郡县制度产生,国君直接掌握郡县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制度建立。文化:空前繁荣,百家争鸣。(二)城市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周代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TO。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管子》“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凡仕者近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1.城市体制的发展变革①城市性质变为封建社会政治中心、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陶、邯郸、安邑②城市建设体系发生转变。打破营国制及三级建制,出现郡县制。③城市产生、发展更多取决于经济因素2.城市布局特点①城市形制多不规整,城市规模较大。临淄②对传统格局的继承(以宫为中,中轴线,前朝后市)。③城廓相配,分区明确④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兴建。⑤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城防能力。3.疆域内城市的开发七国都城齐:临淄赵:邯郸秦:咸阳魏:大梁燕:下都韩:宜阳楚:郢都(三)战国名城规划举例1.燕下都(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①规模和形制规模较大,形制较规整。②城廓并列的规划结构建设基本集中于东城(内城):宫室、官署、手工作坊、居住(墓葬区独立设置),作为城市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西城为城防区,按军事要求以外廓作为城防区。燕下都燕下都③宫城为中,利用高台建筑强化中轴线④利用河道,强调城防城市位于两河间,为天然屏障,提供城市水源,便利城市运输。城防:城南北有天然水屏障,并加筑城墙加强巩固;城西筑外廓,屯兵以护全城;城东南有护城河及城墙,并于要害处构筑高台作为城防制高点。2.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齐临淄城址在今山东临淄城北,东濒淄水,西临系水。规模和形制:齐临淄规模庞大,城廓总面积达17平方公里,人口达7万户。城由大、小两城组成,形制不规整,因淄水及系水河道影响,使城墙曲折多变。齐临淄城市规划特点:①城廓配置:城为政治活动中心,廓为经济活动中心②功能分区:学士区、商业区、手工业区、居住区、墓葬区、宫殿区、园囿区③经纬涂道路系统④前朝后市和闾里分布“国市”按职业阶级组织聚居⑤利用河道组织排水、城防齐临淄故城遗址示意图3.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赵邯郸为战国名城之一,城址西接太行山,东连华北大平原,沁河、渚河及釜阳河分布其中。赵邯郸①城廓相离的规划结构城市由赵王城和大北城组成赵王城:为宫室宗庙——政治中心(城)大北城:手工业作坊及市里聚集——经济中心(廓)赵邯郸②两宫一苑赵王城由东、西、北三个小城聚合而成:东西均为宫城,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布局,强调中轴线。北城是宫廷苑囿。赵邯郸③手工业区、市、里规划大北城是赵都的工商业区和居住区。主要手工业区分布在中南部及东南部一带,按生产专业分别设置。居住区布置大体上按传统闾里组织,布置在手工业区和市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