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性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举措一二三一、创新社会治理的时代性[1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历史命题。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列一章部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方面对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行了阐述。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治理”概念,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201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专篇的形式载入纲要。2011年8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由40个增至51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管理的理论,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单一”管控政府社会组织群众企业共同治理主体不同实现方式不同区别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不同第一,主体不同:社会管理突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其主体相对“一元”,带有强制性;社会治理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元”,其来源可以是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等。第三,实现形式不同:社会管理的实现形式是“单一的自上而下型”;社会治理体现了民主发展,它重视主体之间的合力作用,鼓励主体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并形成共识,其实现形式是“多样式的多元互动型”。第三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不同:社会管理的社会成员对社会服务只能被动接受。社会治理体现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主动表达需求,对项目进行选择,对服务实施供给。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问题价值社会结构分层社会组织多样社会利益各异社会矛盾处于“凸显期和多发期”社会问题呈现“触点密、燃点低、难处理”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三是公共安全形势非常严峻。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发生变化,流动开放性问题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1、收入结构失衡2、地区结构失衡3、城乡结构失衡4、人口结构失衡5、阶层结构的凝固化1、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加剧(1)收入结构失衡2014年0.469,2015年0.473城乡差距:3.3:1(统计局)6:1(民间)国有企业中最好的与最差的福利差距350:1。我国将近有5万亿的灰色收入,占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而这5万亿又在高收入层中,属于没有得到公平分配的。我国有东部、中部、西部的差距,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2)地区结构失衡我国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李昌平(3)城乡结构失衡人口过多,未富先老:13.6亿,国际上一些学者研究认为:根据中国的资源和发展情况,只适合7-8亿人生存。(4)人口结构失衡(5)阶层结构的凝固化社会流动不自由是社会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其危害性极大:会使生活在底层的人群绝望,从而产生反叛社会的行为。向上流动率降低,阶层复制现象增多;一些社会阶层群体相对社会地位下降。社会精英不能自由进入执政集团,严重损害我党的执政地位。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问题成为引发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我国民众对收入分配状况的主观不满程度要高得多;进而形成“仇富、仇官”现象。(1)人口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单位人”走向“社会人”)1、过去我县城镇就业人口中“单位人”占80%,而目前已下降到30%。2、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就业呈现多元化、大流动趋势,出现了许多管理盲区,出现无人管无人理的“社会人”,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压力。3、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一城两制”、“一村两制”、“一家两制”、人户分离等现象2、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现在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是2.45亿超过总人口的1/6人口流动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农村呈现“386199”现象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网下刚冒烟,网上已燃烧”,互联网能让信息迅速传播,具有强大的组织功能,虚拟社会影响力增大,各种热点敏感问题热传。2015年6月份,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9亿户。2014年12月,微博客有2.49亿博客用户,活跃用户1.2亿。(2)信息流动和传播3、新的社会事务出现维权意识更加强烈征地拆迁、国企改制、劳资纠纷、医患关系、非法集资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公共安全、环境污染、食药安全、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有所增多瓮安事件、4、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一个社会只有存在共同的价值观才可能产生一致的行动。个性充分释放,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无所顾忌、不可预期。这将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和社会道德迷失。中国既有价值观已经失去了共识,文化价值的重建,是超越经济层面的难题,更加显得任重道远。道德与价值观困惑三、创新社会治理的举措平台建设、体制创新平安建设、方法创新协调关系、观念创新善政:严明的法度、清廉的官员、较高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务。善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结合的最佳状态。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的转变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转变从善政到善治国家领域(政府组织)私人领域(企业组织)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1、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2011年,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2013年,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可以直接登记。平台建设制度设计在顶层,政策执行在基层。对策出台在顶层,问题爆发在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2、重视基层治理体制创新包括应急机制、社会治安、国家安全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公共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确保公共安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3、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平安建设互联网已经进入“大智移云”(即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统称)的新时代。2015年9月5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云治理”走向“全面治理”和“微治理”从消极应对、被动反应的“倒逼博弈”的中走出来,走向一条主动应对、极具“理性智慧”、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途径。4、重视大数据的“云治理”方法创新让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满足例如,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5、重视群众权益保护、创新矛盾化解体制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完善协商民主制度,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培育公民主人翁意识协调关系6、重视“法治”、“德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新的部署,要求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社会治理创新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中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把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纳入法治化解决轨道,坚持诉访分离,改革和完善信访考核办法等,推动信访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观念创新、、、“德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