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戴士弘教授培训材料整理戴士弘:教授,曾任教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计算机系主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戴士弘教授从1995年起开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并取得重要成果。2002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职业教育课程应进行“整体设计”(宏观设计)和“单元设计”(微观设计)思想。2005年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主持教师高职教育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对提高该院教师教学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内容•什么是一堂好课•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问题•课程的单元设计•课程的整体设计•项目课程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分析一、什么是一堂好课现在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方法:督导和同行听课打分。项目(打分表上)标准:专业内容熟练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语言流利且富有感染力、逻辑思路流畅、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学符合计划进度、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这样的评价方法合理吗?•至少存在二个方面的不合理第一:用随机抽样方法来评定工作产品质量可以,用于听课以评定一个教师所教一门课程的质量显然是不合理的。第二:评价内容上存在不合理。所有的听课考查项目都是考查教师的“讲”,似乎教学效果只与教师“讲”的好不好有关。其实,课程的效果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动手动脑,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才是好课。教师讲的好是教学效果好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要制定新的课程评价标准。第一条:课程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教师为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动手动脑学习操练,不是看老师“表演”)第二条:课程应突出能力目标。现在的教学大多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认为“有了知识,就有能力”,这是高职教师观念上的最大误区。(知识与能力之间不但不等同,而且有深沟,这道深沟只有通过“实训”来填平。高职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三条:能否用适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知识可以传授,能力无法传授,只能靠训练。用什么训练?通过做事,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做什么事?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熟悉学生的就业岗位,认真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去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能力,学到相关的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产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一门好的课程应满足以下原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应当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所谓起步,就是在第一线工作不但能够愉快胜任,还能迅速脱颖而出,展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潜力。换种说法就是:我们的学生要能够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当部分学生还应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高职的毕业生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并不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这应是与中职的区别)不是培养“好用、不经用”的毕业生。•从工作领域看:我们的学生主要从事技术、营销、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开发、设计工作(与本科的区别)。三、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业困难供求的总体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脱节——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其它(就业观念上的)现象:许多教师也发现,在企业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院校三年后却仍然不会。学生的学习准备不足知识上的——无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基础(学科体系化的)课程学习的结果是不太理想的,这是事实(否则不会进职业院校)。心理上的——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老师的责备、冷漠,已在学生心中深深地积淀对这类课程的厌恶。现象:学生认为老师讲的东西无用、没趣,为了得到毕业证书,不得不勉强应付。教师已开始产生职业厌倦感,不愿意与学生交流,甚至上课时只看黑板、不看学生。如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高职内涵的发展重视程度目前高职的规模发展已到极限——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2010年将面临“高职生源挑战”,没有质量的“高职”将会在“洗牌”中“淘汰出局”现象:办学特色鲜明、品牌特色专业多、精品课程多、教科研成果多的院校,无不是开展课程改革早、课程改革成果显著。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解决学生“厌学”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求质量的内涵发展,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课改的思路和方法:校企合作,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总体设计;教师通过对某门课程的整体设计,提高对“课程”的认识,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四、课程的单元设计•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就从课程的单元设计开始。课例1教学内容:建筑防雷此课为一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执教。他的讲法(单元设计/教案)如下:•雷电成因、雷电的危害•雷电分类、防雷标准•防雷措施•黄山实例•作业布置此备课/讲授课过程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吗?分析与点评•课程采用这种讲法正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教学模式。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上课时,学生要练吗?当然要练!这里说的“练”不是概述的提问、不是知识的巩固,而是训练运用知识做事(例如防雷设计)的能力!•用课程改革的三个最基本原则(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训练)去衡量一下,三者一个都不具备。这节课(这个单元)应如何设计?•设计(备课)时,教师自己首先要明确本次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根据这个能力目标设计本课程能力训练项目或任务。•项目(任务)确定后,教师要设计能力实训的过程。•“能力目标”就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用“什么”,做“什么”。能力目标的描述要求具体、实际、可检验。“能理解……概念、能掌握……原理/定义等”不是我们要求的能力目标。建筑防雷(新单元设计)能力目标:能用课本上的标准,对指定建筑设计初步防雷措施。课程的引入:从直观的雷电照片和黄山防雷的实际问题开始,以知识实际应用的精彩实例为中心,提出防雷设计的任务。完成本次课程任务:•查阅课本的标准、分组设计、结果讨论。课程的实质性内容从“传统的避雷针功能不足”引入。为了预防高山上的侧击雷,必须学习预防侧击雷的新手段。然后,自然地引出雷电的两种类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系统的知识。•系统知识的引出,归纳上升(成因、危害、分类、标准)、总结熟记。尽可能由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或由教师自己完成。•提出新任务,进行设计讨论。对细节技巧进行总结归纳。分析与点评•课程实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由直观的实例引入,以防雷任务为载体,以防雷中的问题为中心,学生要动手(动脑)操作,学生是课程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有能力的训练,课程有知识的归纳总结。•知识的引入是由实际需要引起的,中是由知识体系引起的。例如:侧击雷的引入是由黄山建筑防雷的要求引入的,不是由雷电分类的知识体系引入的。延伸:本次课的素质目标?雷电常常造成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如防雷措施设计不好或制作(选材、施工)不符合要求,会怎么样?课程单元设计要点•首先要准确叙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然后确定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这是课程单元目标确定的依据。•课程的评价和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选定每单元课程单项能力的训练任务。根据单元课程目标,为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训练项目,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对“能力的实训过程”进行科学设计,确定演示、实训、实习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安排训练项目,不是仅着眼于具体的产品和任务)。•做好有关的知识准备。不是“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系统的应用知识”。要求教师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造。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求为主要依据,确定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这样“知识理论够用为度”就有了实际可行的依据——以课程的项目任务为衡量基准。系统的知识不是不要,而是通常在完成任务之中或之后,归纳总结出来。•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等过程。教师要学会使用行动引导教学法。从直观实例开始,按初学者的认知规律(掌握一个概念应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课程不能从概念出发,要打破过去“先学后做”的习惯,采取“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教师要努力改变课堂上信息单向传递、教师单向控制的局面,实现真正的互动。互动不是简单理解成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从而形成抽象概念。•做好板书、演示、展示、示范操作设计和实物准备。过去“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现在“教师做导演,学生是演员”——全提高一级对专业教师的建议•要教“课程”,不要教“书本”•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要应用,不要单纯的知识•要能力,不要单纯的理论•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付•教无定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教案头本次课标题授课班级课时上课地点教学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器材准备参考资料二、(单元)教学设计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告知(教学内容、目的)引入(任务项目)操练(一)(二)…………训练深化(一)(二)…………归纳总结作业后记五、课程的整体设计•按照系统理论,一门课程的每个单元都好,整体不一定好。•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强调的原则: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培养;项目载体;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不要的原则:以知识系统为导向;突出知识目标;课堂活动、问答、习题、巩固知识;用逻辑推导来训练思维;以教师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分离。课例《模拟电子技术》授课对象:电子技术、机电类、计算机等二年级学生教学安排:•1~6周:绪论、定义、概念、公式、定律、方法、直流交流计算•7~15周:单元电路原理与实验•16~18周:整机电路分析与设计•19~20周:复习笔试考核设计:笔试、实验报告、作业第一堂课:绪论、历史、课程名称、主要教学内容分析与点评•作为电工、电子、计算机、通信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中的概念、理论内容分量很重,内容抽象难懂。•本课程的教学设计等于没有设计,只是按教材顺序进行讲解而已,学生始终被动听讲。•实验为传统“验证性”实验。•整机电路分析设计为“纸上谈兵”对照六个原则分析还有什么不足?这样授课可以设想其教学效果。《模拟电子技术》(新课程设计)首先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对于这样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应培养的岗位能力有:•元器件的识别、测量能力•电路图识图、绘图能力(手工、专用软件)•电路焊接、制作、测量、调试、故障定位、维护、修理、测绘能力•单元电路分析、计算、初步设计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电烙铁、螺丝刀、电钻)•仪器使用能力(万用表、整流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专业软件使用能力•电子产品说明书阅读、写作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安全操作能力•………•在一门课程中训练所有这些能力,可能吗?可能的!但前提是要设计好单项训练项目和综合训练项目(学生必须完成一个实际的产品),则这些能力必然全都训练到时。单项训练:不能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仅仅使用面包板插接、套件焊接是不行的。而是根据课程进展,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际任务(制作单元电子电路)来训练。综合训练:选择项目(任务)最为关键。项目选择要素: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覆盖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如本课程开始教师是选择“无线电话筒”项目,学生有兴趣,也具有实用性,但是“覆盖性”不能满足课程要求。后改为“扩音机”项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