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生活2015·春第6讲犯罪心理学基础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罗大华:《21世纪法律心理学丛书》,群众出版社,2005。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AldertVrij(英.阿德顿维吉)著,郑红丽译《说谎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为犯罪心理画像我们时常会听说根据脚印、指纹等现场留下的证据画出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的事情。但在很多刑事案件中,由于犯罪分子的隐蔽和狡猾,在犯罪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的犯罪证据,这个时候就要依靠犯罪心理学来给犯罪分子“画像”。2003年春节期间,河北某地接连发生三起凶杀案,其中一起发生在一家小旅馆,店家的一家老小都被杀害了,一位老太太还遭到强奸。凶手几乎没在现场留下任何线索。但是在警方一筹莫展的时候,犯罪心理专家却很快得出了有关犯罪分子的结论:一个外地打工者,住所不在附近;有犯罪前科;一个性饥渴的人,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或者女伴。据此公安机关很快画出了疑犯的大致路线图并将他抓捕归案;在杨新海跨4省作案26起、杀死67人,致伤10人,强奸23起一案中,犯罪心理专家又对杨新海身高、年龄、犯罪背景、家庭背景等方面做出了准确地分析,为及时破案起了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国从事心理画像的人还非常的少。能够进行心理画像首先就要做到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足够深入。第一节导论第二节犯罪的生物与心理原因第三节环境因素与犯罪第四节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第五节不同动机的犯罪第六节变态心理犯罪第七节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第八节群体犯罪心理第九节犯罪嫌疑人在刑诉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第十节犯罪心理预防第十一节犯罪心理矫治第6讲犯罪心理学基础第一节导论目的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意义;掌握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重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难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归因法一、犯罪心理学定义(Criminalpsychology)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罪犯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相关概念的区分1、刑法学的“犯罪”与犯罪心理学的“犯罪”概念是否一致?各自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是否一致?2、“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A、内隐性特征,外显性特征;B、相对独立性,依存性;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二、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有所了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三、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古希腊,根据人的骨骼和面貌等身体特点评判人心理的善恶,如苏格拉底;2、18C,随着医学的发展,深入到对犯罪人精神的研究,如孟德斯鸠;3、19C下半叶,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心理,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犯罪心理学纲要》被后人称为“犯罪心理学的鼻祖”,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关于犯罪者之所见》,是犯罪心理学正式产生的标志;4、20C初期,国际心理科学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对犯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还扩展到对犯罪对策中有关心理问题的研究。(二)我国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开创于20C20Y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犯罪心理学真正发展,1983年5月在无锡举行了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中西相比较,我国的差距美国早在1978年,为案件侦破提供心理画像咨询,就已经获得了联邦调查局的正式批准,80年代开始普及。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之困无法访问罪犯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没有一个相应的“资格”。美国: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人一部分是大学教授,并且同时属于联邦调查局研究院的行为科学部,这个部门在1960年就已经建立;中国:研究人员当中的大学教授不属于任何部门。可喜之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罪犯心理评估系统,它以测试量表的形式出现,设有个性、少年、女性、暴力、财产等分量表。目前河北等11个省份的100多个监狱在试用。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狭义:犯罪人: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广义:1、犯罪人2、一般违法人*3、虞犯(最有可能犯罪的人)(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所者;(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参加不良组织者;(5)无正当理由经常携带凶器者;(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人员(警察、司法人员、被害人、证人)6、监管矫治犯罪的人员(监狱工作人员心理素质)五、常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实验法(四)心理测验法*(五)归因法(六)案例分析法(七)经验总结法(八)数量统计分析法回顾一下马加爵的案例:什么原因导致他犯罪?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记者:他的贫困背景,和他杀人有多少必然联系?如果马加爵不是那么贫困,他会那么敏感吗?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李: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我认为没有任何必然联系。贫困会导致他们面临更多挫折,并不能导致他们必然犯罪。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有犯罪的,犯罪的类型各种各样,杀人的类型多种多样,和贫困没有必然联系。问:“你的脾气?”答:“多愁善感”问:“你对别人对你的态度是否比较敏感?”这个题设定了5个级别的答案。答:“比较敏感”问:“在上学的时候,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是否很紧张?”答:“很同意,非常紧张”问:“你心里有事是否愿意找知心朋友说?”答:“说不清楚”马加爵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他是一个内心情感体验细腻,情绪反应相当强烈的人;但是他在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不擅长通过言语表达情感。他回答“说不清楚”,实际上,他是不知道该说还是不该说。这种心理活动内外的不协调,是造成他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他的父母亲在凌晨吵架,15岁的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一事件:“…我真是太气愤了,真想一刀杀了他,他平时都是十分气人的,何况现在呢。我千真万确想一刀了事。但我会坐牢的,我不想坐牢,如果是十年牢,我将是25岁,真不好!要知道,我的前途该是光明无比的,我不能轻生,不能这样做,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爸爸死掉!这又不可能,我想用药毒害,但受害的也是我们,我无奈,……“我真恨,恨,但我很理智,我控制住杀人的念头,我想无论如何我都很想考上宾中地区班,考上重点大学,迎来新生活,现在毕竟是家事,与我无关。”“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彻底处理掉……”春节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与家人、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表达的过程。对于有机会回家而不回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有原因的。马加爵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回家没有人跟我玩,也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在昆明还有一台电脑玩玩,春节是一个人过的,寒假期间也没有出去打工和找工作,直到邵瑞杰他们回来才有人与我交流。”在他日记扉页上摘抄了一句巴尔扎克的话:“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想必这是他最有同感的一句话!问:“你与同学的小摩擦多吗?是每天都有?每周都有?还是每个月都有?”答:“一个月要有一两次”什么原因他没有说,可见他和同学的摩擦频率还是比较高的。记者:马加爵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怎么会这样以自我为中心?他在家中排行最小,除父母的疼爱外还有两位姐姐的疼爱。加上他学习出色,自小就在家中备受宠爱。问:“小的时候是否经常被人欺负?”答:“从没有”问:“小的时候是否经常欺负别人?”答:“是,每月一两次。”从这里看出,他是个不吃亏的、基本上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马加爵在逃亡期间给姐姐的录音中谈到人生意义问题。“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100年后,早死迟死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老是钻牛角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这个问题想不通。王菲有一首歌,歌词是:‘一百年前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其实,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真的,我现在有些后悔了。以前是钻牛角尖……”所以马加爵对人生意义的看法,是最终导致他如此冷漠地杀害四条生命的本质原因,这是马加爵犯罪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问:“对人生意义的看法”答:“应该成就一番事业。问:“你活着什么东西最重要?”答:“第一是快乐,第二是亲情,第三是钱。可见,他把钱放在第三位,这又从一个角度证明贫困不是他的主要犯罪动机。归因法:从犯罪行为回溯推论犯罪行为原因的方法。归因论(attributiontheory)是社会心理学家海德1958年提出来的,到70年代,温纳扩大了原来归因论的观念,建立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称温纳理论为“自我归因论”(self-attributiontheory)。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有无足够能力2、努力。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4、运气。个人自认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5、身心状况。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6、别人反应。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人的自我归因方法人在每时每刻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一种理论,凡是成功的事情,都容易归到自己的努力上;凡是失败的事情,往往归到客观的理由上。温纳做了一个总结,一个人作完一件重要工作之后,无论其行为后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对自己成败理由的分析,可能不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二节犯罪的生物与心理原因目的要求:了解导致犯罪的原因及世界各国关于犯罪的理论。重点:各国犯罪理论难点:与犯罪有关的身心因素一、犯罪理论(一)犯罪精神分析1、古典弗洛伊德学派人们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欲望、冲动与现实社会道德、法律、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产生各种精神症状、神经症状和心理过失的根源。弗将人的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当三种力量维持平衡时,人就会生活得安稳,工作就会有成效,三种力量不平衡,就会导致心理异常。潜意识:未知远远大于有知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比作漂在大海上的一座冰山:人所觉察到的意识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潜藏在水面下的那一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虽然不被自己所觉知,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却起着巨大的作用,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大部分的日常行为也是受潜意识驱动的。本我自我超我快乐原则现实原则理想原则2、新弗洛伊德学说(奥地利)阿德勒认为:①自卑感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这可能促进人奋进达到优越的目标,也可能使人得神经病。②人的出生次序影响着他的生活风格的形成。精神病学家沙利文(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美籍德国)霍妮:强调文化和社会条件对人行为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家弗洛姆(美):主张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等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分析。(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美心理治疗学家)罗杰斯,(美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成长、共济、互爱和发展的积极的动机。个体如果具有良好的心理环境,人就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若个体具有不良的心理,这时人的自我就会发生创伤,良好、内在的能力就会受损。(三)犯罪学习理论斯金纳(美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操作行为主义创始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除了直接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行为之外,其他都是通过学习、训练、强化而获得的。此外,模仿作用,自我强化说,自我评价等也是学习理论的内容之一。二、与犯罪有关的身心因素(一)染色体染色体异常是犯罪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大多数犯罪的原因。(二)脑电波脑电波异常的程度与精神病障碍的程度成正比。异常的脑电波可能成为判断犯罪者的因素,但不能说对全部犯罪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