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009年9月第一讲“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领域?•(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哲学”是什么?(一)本义:爱智慧“Philosophy”:“Phiein+Sophia”(拉丁语)“爱”“智慧”1.哲学是对所有智慧(知识)的一种追求(爱)的态度。2.哲学并不是现成的、知识性的结论;(黑格尔:“动物听音乐”)哲学并不会把现成的真理转交给你,至多只能为你的思维能力提供某种训练而已。——(德)雅可比3.哲学是一种体悟和感悟(黑格尔:“同一句格言”)“屠苏酒”:“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苏辙:“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二)特点:怀疑、批判、反思的学问1.哲学其存在条件——思想的自由和永无止境的怀疑、批判精神。(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猫头鹰——思想和理性的象征。2.“哲学”没有普适的标准(对与错)。3.哲学是关于“思想”的学问,是对“思想”、“认识”的再思考——反思。★高技术应用的忧虑(“人机大战”,1997)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深蓝计算机;电脑、机器人功能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超过人,到那时人机关系将会出现一种什么状态?担忧:机器人可能统治人类“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机器在不久的将来变得比人类的智能更高,所以,除了得出机器讲会主宰地球的结论,我们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不仅如此,机器主宰地球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英)渥维克机器人统们人类以后,我们将怎样生存呢?1999年12月24日《南方周末》漫画:“让机器人当爷爷,我们当孙子,也许更舒坦。”“机器人对人类的统治,将是我们的厄运。”渥维克:《机器的征途:为什么机器人将统治世界》“总有一天机器人会统治我们人类,把我们关在动物园的牢笼里。……‘孩子,这是人,这是我们的祖先。’”“在2050年,我们人类为机器所驱使,必须做机器规定我们做的事情……机器人把我们人关在集中营里,就像当年希特勒对待犹太人一样。”人反倒成了没有睡眠、没有性别、没有心理活动的机器——“活地狱”。(三)价值:“无用之为大用”1.无用:哲学就不具有科学那样的实用性;不能向我们提供具有确切性的知识体系。2.有用:使我们摆脱习俗的控制;给我们一个观察人生、社会的新视角或视点。哲学的价值绝大部分应该在它的极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没有哲学色彩的人一生免不了受缚于种种习惯,习惯成自然。——罗素哲学虽然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方东美方东美(1899-1977),原名王旬,中国现代哲学家,被部分学者认为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3.哲学的“大用”处究竟是什么呢?①哲学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知识,而在于培养和锻炼人的理性思维。哲学的对象不是“问题”而是“难题”。②哲学实现了对意义的思考、对价值的思考。哲学追求的是“安身立命之本”。哲学不是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而是“大智慧”。(四)哲学乃为境界之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为学”——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指关于实际的知识);“为道”——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它的功用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而在于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冯友兰冯友兰(1895--1990)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它也给予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它也赋予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它也启迪人以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为什么它也劝导人以向善?二、“自然辩证法”是什么?★“辩证法”的本义“辩证法”一词源自古希腊文,这个词语的本义是“谈话”和“论战”,或“论说术”——论辩和证明的技术。康德为“辩证法”范畴增加了新的涵义——承认理性的矛盾结构。黑格尔:上升为承认矛盾的宇宙观★绞刑审判悖论《唐·吉诃德》“你来这里做什么?”回答对了——一切都好办(放人);回答错了——就要被绞死。有个旅游者回答:“我来这里是要被绞死。”自然观(自然哲学)科学观(科学哲学)技术观(技术哲学)2、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与社会(STS,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研究领域1、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和“技术”的区别①二者任务、目的不同科学:认识、解释、预言世界,探求客观真理,寻求“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强调实践,控制自然过程、其目标在于制成某物,寻求“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来有什么用”。②表现形态不同(不同的知识)“科学”:理论化的知识,“认识”,更多表现为明言知识(言传知识)。“技术”:实践的知识,“做”,难言知识(个人知识)。③评价、接受标准不同科学:追求真理——评价标准是“深”,真理性;技术:追求成功行动——评价标准是“新”,有效性。(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直接源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6)恩格斯(1820~1895)于光远(1915-)上海人,经济学家,中科院院士。于1934年由上海大同大学转入清华大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等职务。1953年,于光远曾约李四光等自然科学家酝酿成立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能实现。1956年我国在制定全国科学规划时,于光远等发起和组织了一些学者、专家,制定了《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1977年12月到1978年1月,在全国制定新的自然科学规划时,于光远等人又主持制定了新的自然辩证法规划,这时便去掉了那个括号中的名称,就形成了《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提纲那么,当年为什么于光远等人主张用“自然辩证法”这个名称呢?这实际上就来源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名字。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写于1873-1886年),它主要是论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辩证法的。这是一本未完成的书稿,它主要由一些论文、札记、片断组成。伯恩斯坦对辩证法就很不以为然,曾公开声称辩证法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最大危害,因此,只发表了其中的两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院长梁赞诺夫偶然发现了恩格斯的这部手稿。1925年,恩格斯的手稿翻被译成了俄文,以“自然辩证法”为书名,首次公开出版。此时,距恩格斯逝世已经整整30年。我国是在1935年第一次把它翻译成中文。我国的许多学者就用这本书的书名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认为这个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部分,恩格斯是这个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三、学习的意义1、有助于正确理解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面对外在的自然的破坏(生态的危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能始终坚持人类中心主义吗?2、有助于客观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辩证关系面对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利益和好处,我们如何看到科技与人的关系(科技异化),以及科技的伦理道德问题。科技是万能的吗?技术上能做的,现实生活中(伦理上)就应该能做吗?3、“自然辩证法”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近代科学获得的巨大发展: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力量控制和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唯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万能论”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人文乃为人之本,科学(科技)似立事之基。在今天产生了科技与文化的断裂、撞击和对话(职业分工拉大,文不学理,理不学文)。科学与人文的分隔和争论实际上意味着巨大的价值观和知识背景差别。1.科学家眼中的世界①科学必然导致社会进步以数学方法处理社会政治问题,从而使社会科学摆脱人类感情的蒙蔽而迈入纯粹理性的王国。(法)马奎思·孔多塞(1743-1794)皮尔逊通过《科学的规范》一书,充分表达了19世纪科学家对哲学家的优越感。科学、民主与现代性被认为是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共生物,科学家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必然导致社会进步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英)卡尔·皮尔逊(1857-1936)②科学是一个关于客观事实的知识体系科学被认为是一个关于客观事实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可以被实际地检验的。它象征着理性与秩序;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所处的表面纷繁复杂的世界寻求合理的规律性解释。客观、严格决定论的、精确排除了人的主观性具有的绝对的真理性科学知识体系比其他任何知识体系更客观、更合理,具有特殊的文化和社会地位。2、人文学者描绘的世界①病态科学科学工作者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为了求得经费而对论文急于求成;为了论战而醉心于新闻宣称,以至违背公认的科学研究准则。★聚水事件从1962年到1973年间,在世界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聚水”的论文就有450余篇,而结果“聚水”竟是子虚乌有。1962年,前苏联的化学家费杜阿金在一次实验中把水封闭在l~4微米直径的石英玻璃毛细管中加热,发现在毛细管上部出现一些水层,这种水的性质反常,加热到500℃才沸腾,冷却到-8℃才结冰,而且密度很大。1973年,分析化学家罗西友以电子显微镜证明“聚水”,其实不过是溶有的钠、钾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所引起的。“聚水”只不过是溶解了石英管上杂质的水而已。★被着色的老鼠(科学领域的不端行为)1974年,纽约的斯隆·凯特林癌症研究所的W·萨默林博士进行老鼠皮肤移植实验,为证明实验的成功,他用笔将白色老鼠的皮肤涂成黑色。“萨默林事件”实际上与研究组织利用发表具有新闻价值的成果来确保研究基金的做法密切相关;博士在上司苛求研究成果的压力下,精神和肉体同时受到了压迫。★韩国科隆之父黄禹锡造假风波(2006)黄禹锡“干细胞造假事件”;欺诈罪主导论文造假;挪用公款罪挪用28亿韩元;违反《生命伦理法》给提供卵子妇女报酬;②世界应该是人性的人文的内涵,追根究底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怀;人文学者认为,在现代科学思潮冲击下,科学主义泛滥,人们以科学为标准取舍一切,这样会引起更大的灾难。人性的完善、和谐和全面是它的目标。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马克斯·舍勒呼唤重视对人类自身尤其是其精神现象的研究。生存危机:内在自然的失落(1874—1928)人文工作者认为虽然科学可以解决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生存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人们更高生存价值问题。“两种文化”问题的提出我们的社会,包括其教育系统和知识生活的一个特征就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一边是艺术或人文学,另一边是科学。——(英)C.P斯诺2003年陈可坚、秦小虎的新译本1、C.P斯诺何许人也?英国名人斯诺(1905-1980)曾经从事过多年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是地道的科学家出身,后来又写小说(包括以科学家为题材的小说)而成为一位文学家。1956年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两种文化》;195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以《两种文化》为题的著名的里德演说,讲稿后来以《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为题目正式出版。斯诺的里德演说,至少做成了三件事:抛射出了一个词汇、一个概念“两种文化”1阐述了一个问题(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的文化分裂问题)2引发了一场争论32、斯诺命题:“两种文化”的分裂“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英]C.P.斯诺“非科学家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认为科学家抱有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而科学家则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特别不关心自己的同胞,深层意义上的反知识,热衷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存在的瞬间。”——[英]C.P.斯诺斯诺希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