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煜編]文學考研資料彙編[中國當代文學]這段歷史中,有我要走的影子、道路和腳印。——落煜-2-[煜编]文學考研資料前言與說明前言我,落煜,河南新乡人,现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前两名是南大本校的)。在2011年6月至8月,笔者历近百日,总结了这四百馀页的考研资料。它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四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古代汉语]一册,[语言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册,[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编完之后,又在去年最后的百馀日里,一边记诵,一边修改,时至今日,方修订完毕。将这套粗陋芜鄙的资料公诸于世,我有些自己的想法。考研,作为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拔形式,要求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作为备战文学硕士的我们,试卷以应试题的面目出现,我们不得不以“一二三四”诸答题模式应对;而真正能够提升我们功力的,却在文本..之中。所以,笔者把略备的资料贡献出来,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文本,博览群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硕士(而不是只背了一脑袋“一二三四”的学子)。当然,这些资料亦能使大家事半功倍(这是无需赘言的)。但是,诸位,这套资料在被你发现的同时,已有千千万万的对手拥有了它。所以,你们最终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功底..。说明1任何资料的编纂,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著者的个性。这些资料在力求全面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平衡,还望诸研友见谅。(比如,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笔者热心于先秦、古小说,资料里便出现了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2打印本资料时,建议用word2003或word2007,字库内有楷体_GB2312、黑体、宋体,这样可显示出资料中的重点、次重点、一般知识点等。3一般情况下,标题用黑体,正文用小五宋体,并以加黑、楷体、六号小字等方式来区分重点与一般知识点。(字体在屏幕中显得虽小,但打印出来后十分清晰。页数不至于太多,便于大家携带与记诵。)4以愚拙见,大家最好在8月之后再开始背这些资料。在此之前,应细过教材....,熟读文...学文本...。(这是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样,在背这套资料时,便能将框架与“血肉”紧密结合起来。建议背第一轮用40天,第二轮用30天,(前两轮是硬功夫,必须努力背下来。)第三轮结合教材与文学文本,过一遍资料,约25天。最后一轮,边背边按自己的风格总结出提纲、符号。(比如:苏轼词特色:1诗词一体,自是一家;2表现功能、词境:自我豪情,哲理,生活、自然;3以诗为词(标题、小序、用典);4清雄。到考前,脑中只有符号与大量相关的诗词文。)5请灵活运用资料。有些知识点既是名词解释,也是简答。有些知识点详略不一。(如-3-“李清照”一节,先详列其艺术成就,其后所列的名解“易安体”就一笔而过,大家可从前面列的知识点将其充实。)还有些大的版块,视考题而定。(以“《史记》的文学成就”为例,如果考试出了论述,分值在25分以上,便可将相关的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全部答上,并结合文本;如果只出了简答,便可只写以附有“一、二、三”的大标题;如果考了专题(如:简谈《史记》的叙事艺术),答上第二节内容即可。)6本资料在力求体系清晰简洁、知识点完整之外,颇具“太康”遗风,诸如稼轩词的艺术成就,其中有“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之句,背之甚难。但以愚拙见,如能在试卷上写出此等文字,定会取悦于阅卷老师。下面是这些资料的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四卷这套资料,我主要参考了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一百四十馀页的文档,我为其倾耗了大量的心血,评以“全面无误”四字,笔者认为是中肯的。建议大家佐以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储备..300...首以上的诗文......词.,以积累功底。【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关于[现代文学],我主要参考了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关于[当代文学],我主要参考的是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二者并参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坦言之,笔者读过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总结资料并非写文学批评,加之许多作家作品至今仍在界内论争,是以利用价值与可背性没有【中国古代文学】高。(倘若二者相比,[当代]部分会更好一些。)这点请大家谅解。笔者仍然建议大家尽量多读些文....本.,再参以教材,最后以本资料为框架来记诵。【古代汉语】一册编这份资料,我主要参考了王力的[中华书局版]和高小方的[江苏教育版],并以北师大版的《古代汉语教程》佐之。评以“基础细致”,笔者颇堪承担。但以愚拙见,必要的基本功在应试考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议大家熟诵一些先秦的诗文,至少精读王力、高小.......方教材中的选文.......。【语言学概论】一册由于在笔者所应付的试卷中,这门科目只考两道基础性很强的简答,所以只以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为据,以名词解释、基础知识、大体框架为重,对于专门考语言学的朋友而言,价值并不高,还望海涵。【文艺学概论】&【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二册关于[文艺学],我只参考了胡有清的《文艺学论纲》,并根据他编写的《文艺学研习》,总结了一套资料。由于这门科目笔者只需应付两个名词解释,因此又总结了一套[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这门学科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建议无意考南大的同学以自己报考学校的教材为据。对于考南大的朋友,希望这些资料会对你们有用。不得不说,由于笔者后来只把那套名解资料背了几遍,是以所编的[概论]质量没有[名解]高。在[名解]中,加下划线的名-4-词是往届考过的,楷体的名词不在出题范围内,但出于胡本教材,后面的“补录”部分只作一般了解。【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总结这些名解,我主要用郑克鲁等主编的高教版《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的“文革馀孽版”也略作参考。也是因为笔者应付考试的只有名解,加之近十年来读了百来本外国小说,所以只总结了192个与术语和作品相关的名词。它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希望多少对大家有用。落煜洛师壬辰年三月初十[12033161923][基本价值判断标准]人、社会和文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指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解放,也就是人的自觉的现代意识的树立。社会的现代化,主要指现代公民社会即民主社会的建立,实现一系列与人的现代化要求相联系的社会制约。文学的现代化,是指脱离“文艺载道”的“工具论”的束缚,实现文学的自觉,创造出以人性与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第一編1949年—1962年第一章文學體制與文學運動一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举行。会议期间,郭沫若作总报告,茅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这次大会实际上奠定了我国的文学体制,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即使是在文学体制内部,也有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第二次全国文代会1953年9月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作政治报告,周扬作工作报告。这次大会围绕繁荣创作的中心议题,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四年来的文艺情况,指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和文艺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倾向。把文艺工作必须以抓创作为主,鼓励作家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确定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确定为文艺创作的方法和文艺批评的准则;把塑造新的英雄人物形象确定为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这些提法对文艺事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显而易见的一元化理论模式的偏颇,为后来文艺界出现的政治性批判斗争埋下了祸根。二《武训传》事件和《红楼梦》研究问题《武训传》事件1951年5月,毛泽东撰写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由此展开了对其的批判。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红楼梦》研究问题1952年,俞平伯将2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辨》修订后,易名为《红楼梦研究》,并发表了《红楼梦简论》等文章,这些著述将《红楼梦》的主题概括为“色”“空”,其艺术风格是“怨-5-而不怒”。1954年,李希凡、蓝翎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该运动和斗争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社会意识形态问题,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三胡风集团案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递交了30万言的《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反驳了林默涵、何其芳等人对他的批评,提出了改进文艺组织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文艺工作的建议。1955年6月份开始,全国展开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胡风被捕入狱,2100余人受到株连。这次批判运动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四“双百”方针与文艺“反右”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随后陆定一作了相关报告。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该方针对文学起到了一定积极影响,但它和“整风运动”,事实上变成了一场“引蛇出洞”、充满政治策略的“阳谋”。“反右”运动1对“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批判;2对“双百方针”所鼓舞起来的“百花文学”的批判。1958年2月,周扬发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对文艺界的反右斗争作了总结。这场运动践踏了双百方针,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展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造成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五“新民歌运动”与文艺政策的调整新民歌运动是在1958年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运动。它的背景是“大跃进”,又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相关联,片面强调只能在古典诗歌和民歌基础上发展新诗。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掀起大规模的诗歌搜集运动和写作“新民歌”的热潮。写作传播方式多样,赛诗会、诗擂台以及设立诗窗,多为集体参与,口头演唱朗诵。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有8万余种民歌选本。两结合在“新民歌运动”全面展开的同时,毛泽东对中国新诗提出的“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的要求,经不断的理论化与系统化,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该理论成了文学工作者唯一应该遵循的创作方法,从而也就越来越限制、扭曲以至损害着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文学的丰富性和文学的生机与活力。文艺八条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实行文艺政策的调整,形成了“文艺八条”:1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努力提高创作质量;3批判地继承民族遗产和吸收外国文化;4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5保证创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6培养、奖励优秀人才;7加强团结,继续改造;8改进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但也反映出政策调整的局限性。第二章詩歌一50—60年代诗歌发展历程(一)颂歌时代(1949—1953)-6-主要作品: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特色:生机勃勃,充满理想主义精神,感情色彩过浓,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