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汕头市小公园历史与文化保护高一(2)韩逸凡57号一.内容简介小公园为汕头老市区,20世纪30年代曾经是繁盛一时,记载着百载商埠的风风雨雨,传达着汕头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与人文风貌。她那优雅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织网交错的街道布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华灯初上的繁华景象,在一个世纪的洗礼后,仍默默地为我们讲述这段美丽的记忆。如今,昔日皇女难下嫁,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公园逐渐失去了市中心的优势地位,她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华丽的装饰已经退去了原来的美丽,“危楼勿近”的标示让人们敬而远之,陪伴她的只有流落的贫民,怀旧的白发老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二.小公园历史1.百载商埠1858—1921西方殖民者侵入,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他们看中了汕头优良的港湾条件,汕头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成为了半殖民商埠。随着航线的开辟,外贸的发展,重要铁路的建成,汕头的城市雏形逐渐形成。汕头人民积极与海争地,加上韩江泥沙淤积,三角洲界推移,以及南面海潮冲积沙脊延伸,陆地向西南方向延伸,形成了大面积的滩地。小公园就是在海滩上初建的。1921—1939战乱较少,交通条件改善,汕头经济快速发展,1936年成为仅次于上海和广州的第三大港。此时西方受一战与经济危机的影响,对华经济侵略缓和,洋货进口少,给了民族企业发展的契机,但规模小,设备落后,资金少。商业贸易的发展,民族轻工业的起步,使汕头城市人口增加,市区规模扩大。1934年城市人口达21万,市区面积3平方公里多,当时全国人口大于20万的城市只有20多座。1929年以前,汕头街道弯曲,狭窄崎岖,遇雨积水成河,对商业发展不利。1929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用三合土铺设了新道路,以小公园亭为中心延伸了“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即永安,永泰,永平,永兴,升平五街,整个街区呈环状放射状。此时的小公园是全市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1922—1937年间填海造地50万平方米。随着韩江航运的发展,乌桥镇也纳入市区,工厂广布,为贫民居住。随着人口的增长,市区内商业区地价上升,市区东部的崎碌空地,环境优美,地价低廉,成为新的住宅区。自此,东起外马路尾,北自乌桥,西.南至海滨的小公园中心城区形成了。1936—19491939年6月,日军侵华,海外贸易中断,再加上东南亚经济不景气,许多华侨破产,工商业倒闭,人口大减。到1945抗战胜利,人口仅余10万。小公园渐渐衰落。但在这里,有南生,广发,振源,平平等公司倡导人民抵制日货,声援抗战的爱国之举。国民党统治期间,投机商业活动活跃,通货膨胀日益严峻,民族工业一蹶不振。2.商业文化潮汕地区古有重商之风,潮汕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早开放的港口城市,海上对外贸易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的发育。晚清时期,清政府逐步认识到商业本身于国计民生的的重要性,转变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商主义逐成为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商主义使潮汕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赚钱赢利不再被看作是卑鄙的。由于汕头相对于潮汕其他地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具有优势,而重商主义理论提供给人们追2求财富的有效途径,又恰恰是对外贸易,所以重商之风日盛。1858年,恩格斯便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提到:“汕头是中国惟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1861年,汕头成为对外通商口岸,随着近代汕头的开埠,潮汕社会实现了从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商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潮汕传统文化也实现了从农业文化向商业文化的嬗变。汕头商业繁盛,赢得了“百载商埠”的美誉。汕头商人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和朴素商业价值观赚取了巨大财富,以敢闯敢拼、勤劳、聪明和善于经营而闻名于世,开埠后汕头发展迅速,到上世纪20年代汕头独立建市并取代潮州市成为潮汕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成为当时在广东是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城市。可见,汕头的商业价值地位很早以前就已闻名于世。小公园的商业价值在当时十分明显。街上熙熙攘攘,行人摩肩接踵。永安路汇集了大行大铺,永泰,永兴是药材店和“炒币”。有南生,广发等百货公司,成发,广源村等丝绸庄,大光明,大观园等戏院,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文化机构,央行,交行,农行,汇丰等银行和钱庄的分支机构,以及具有潮汕特色的侨批局。永平路以西鳞次栉比的批发商行,出售来自沪津的百货,布匹,来自长江,泰国,越南,柬埔寨的大米。这里吸引了李柏桓,胡文虎,陈慈簧等企业家前来开商行。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柏桓与1920合资创办的南生公司(右上图)为近代粤东首屈一指的综合大楼。一二楼为日用百货,三四楼为中央酒楼,五至七楼为旅社,集购物,游乐,筵宴,住宿于一身。拥有汕头首部电梯。左下图为永安堂制药厂,为新加坡华侨“报业巨子”胡文虎创办,生产驰名中外的虎标油。小公园的放射环状布局形成蛛网布局,蛛网方向不准,顾客易迷路,而商店相连,物美价廉,商贩与店员热情好客,顾客也乐于享受购物乐趣,大方“挥金”。小公园特色的骑楼建筑,将门廊完全开放,毗连串通成沿街廊道,使街道与店铺之间形成连续,有遮阴的空间,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为店面橱窗。这是一种人性化的建筑。,买家与卖家的温馨感、邻里感,顾客接近商品货样的信任感、零距离感,逃避汽车伤害的安3全感,是那些令人敬而远之的,冷冰冰的玻璃墙无法比拟的。无论是日晒还是下雨,顾客都能毫无顾虑地购物。即使不购物,行人也有一个暂时的避雨处,热情的店主请你坐下聊天;炎炎夏日,店主摆开茶几,泡上浓浓的功夫茶,或煮上几壶凉茶,坐在门口的竹椅上,偶尔热情地招呼过路的你。商业文化,市民文化,就在这小公园慢慢酝酿着。3.近代建筑——骑楼骑楼建筑在中国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宋时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廊与“坊”廊,与更早期的干栏式建筑也不无关系。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16世纪后半叶,南欧地中海沿岸城市也广泛分布有骑楼建筑。广东是我国的近代骑楼主要的发展地区,骑楼主要分布在濒临南海,比邻港澳的东南沿海和粤中地区为主,其原因是这些地区历史上出国移民经商谋生的人数众多,是著名的侨乡,大量的华侨往返为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异域文化影响,其中也包括侨乡城镇独特的建筑风格,骑楼成为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形式。汕头骑楼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早在清末民初,随着海运的开禁,华侨华人和外国人士的增多,特别是汕头开埠,使其成为中国最大的华侨出入国口岸之一,而汕头口岸华侨出境人数在国内各口岸居第一位。民国初期汕头的华侨开始在家乡投资兴建的民居,汕头的骑楼也不少是当时由归国华侨投资兴建的,这种特殊情况导致汕头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能够更为直接地受到海外建筑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华侨依据从侨居国带回的建筑图纸甚至明信片加以模仿和学习,从而建造出一大批西式骑楼。而这个时期正是西方国家巴洛克建筑风靡的时期,从而引发汕头民居仿巴洛克式建筑的盛行。应该指出的是汕头民居仿巴洛克式建筑的盛行,与这种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由于巴洛克建筑本身就有炫耀财富、追求新奇和表达情感等性格特征,而这又正好契合归国华侨炫耀财富,以及当时的人们以一种追求新奇的心态来看待西方建筑和文化的这样一种心理,这也是导致仿巴洛克样式建筑能够迅速在当时的汕头流行,并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心理文化因素。随后本土的一些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也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带到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正是华侨的投资改变了汕头的城市布局、民居建筑模式。汕头骑楼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小公园的沿街骑楼,小公园片区是汕头的发祥地,小公园及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形成放射状分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是“百载商埠”汕头市的个性魅力体现,也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汕头地处亚热带,境内温湿多雨,夏季气温高,目照时间长,全年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常常是烈日、台风、暴雨、雷阵雨交替进行。炎热、潮湿两大特点给人居、经商、购物等活动带来许多不便。由于骑楼街可让行人在其间行走时避凤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条件,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骑楼的美学价值很高,有多种形式:仿哥特式,仿巴洛克式,古罗马券廊式,南洋式等。4上图为仿巴洛克建筑,大量采用半圆形阳台和铁栏杆或石材,抹石镂空栏杆。左上图为满洲窗,右上图为形式多样的窗,左下图为三角形山墙花式,中西结合。右中为汕头大厦,原为“永平酒楼”,立面对称,入口处为二层通高拱门,采用爱奥尼巨柱,开窗规则为八扇长条木窗,均挑出阳台并装饰铁栏杆。右下角为邮局旧址。混凝土结构,采用西方古典柱式,讲究对称。采用木质百叶窗,夏天有利于遮阳和通风。小公园的建筑,主要有富人的宅院或住宅,外国商人办的洋行和花园别墅,以及中等学院校址,是居住、文教区。而不远处的乌桥岛,主要为工厂的劳工居住,人口密度大,达3.8万人每平方公里,拥挤,破旧。54.光荣革命永平路1号永平酒楼,曾经举行过罢工工人联欢会,争取工人阶级利益。外马路243号,东征军政治部旧址,国民革命军指挥部。民权路100号,大埔会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5.人文精神小公园体现了“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汕头精神。先人们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打造汕头港的繁荣,为争取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排挤下,汕头的工商业艰难发展,归侨更是以实业救国的理念支持着民族资本主义。小公园中西合璧的建筑,近代化的邮局,银行等公共事业,无不体现着对外来文化的虚心学习和接纳,同时又保持着民族的特色。在外来侵略前,汕头人民上下一心,共同作战,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小公园的文化保护小公园的保护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由于城市的发展,东边大量高级住宅区与商业区的出现,大部分曾经的富商大贾迁出小公园,或是留下地产,或是卖掉,老城区的中心出现空洞化,老城区的地价一落千丈。留下来的只有经济状况不好的居民。由于战乱和人事变迁等原因,部分楼房的主人也不知何处。而搬迁出去的人们的后代自然不愿回迁。随着经济发展,有一些来汕务工的外地人员,便租住入这些租金低廉的房子。渐渐的小公园成了名副其实的“贫民窟”,居住着大量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和没有本地户口的流动商贩、工人等,给社会治安和社区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小公园从原来的高级文教区变成“死角”。小公园历经近八十载,大多数房屋经历风雨侵蚀,严重老化。市政部门虽然把部分高危建筑进行入口封堵,用油漆涂上“危楼勿近”的警示,但安全隐患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不少摇摇欲坠的楼房边,依旧有人居住,经商;不少警示楼房前,依旧有流动商贩。骑楼建筑密集,室内采光差,再加上有些废弃房屋,给了四害和细菌极好的生存空间,卫生问题不容忽视。小公园的道路上方,离行人不到两米的高度,在楼房间是古老的高压输电线,杂乱,陈旧。一旦遇到台风、暴雨天气,这些古老的线路难保不会漏电,引起停电,还有造成行人和邻近住户的生命危险。小公园楼房内的水电设施明显老化,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小公园的排水系统也老化,一到阴雨天可能会积水。消防系统也是问题。部分砖木结构的建筑可能着火,而小公园并未配备相应的消防措施;小公园道路较为复杂,人员疏散的科学通道也没有制定。小公园的建筑外观也受到影响。只有少部分文物保护对象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更多的出现了墙体结构松动,甚至坍塌。精致的欧式阳台栏杆和窗边花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剥落。原先的白色,米色墙体“灰头鼠脸”,无人清洗。极少的修复建筑,又显得呆板,无原来的神韵。现代的巨幅广告,把二三楼的窗都给遮住了,十分不搭调。更有以拆除危房为名,兴建现代住宅的现象。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小公园的商业也失去往昔的繁盛。百货公司曾经是今天的“沃6尔玛”,周围的商铺也出售中高档的商品。如今人们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偏爱小公园。加上百货公司的倒闭,小公园没落了。如今,小公园除了古老的手工制品店和具有潮汕特色的美食店,大多是后来搬入的面对低消费群体的小本经营的店铺。还有众多摆地摊的中老年人。小公园怎么办?广东省在建设“文化强省”,汕头市要响应号召,建设文化城市,小公园是市民文化的精髓,汕头市应趁此东风,好好开发小公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