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1861-65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起1871年德国统一与宪法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清朝失败后,面临着瓜剖豆分的危机。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当时的中国人如何解答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1、政治基础: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观看以下几幅图片和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原因。有感一首(写于1896年)——谭嗣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1196801895—1898741432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2、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兴起△代表:王韬、郑观应△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外国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实施△认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维新代表主要主张维新代表及其主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民权思想;变科举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男女平等翻译《天演论》等著作,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主张变法;共同主张: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教育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际环境:工业文明的冲击资本主义的世界发展潮流1895年,康有为等领导“公车上书”(维新思想政治运动)(1)成立强学会,设立学会、学堂、创办刊物,把维新变法推向全国(2)展开论战二、戊戌变法的经过1、兴起2、发展(3)上书光绪帝:《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变法施政纲领。☆维新思想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著书立说:宣传变法《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上书皇帝:请求变法1895年公车上书△组织学会或学堂、创办报刊:推动变法万木草堂、强学会、时务学堂、南学会《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与顽固派论战:捍卫变法通过这些活动,启发了民智、组织了力量、制造了舆论,使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发动“公车上书”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与顽固派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组织“保国会”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宣传西学,鼓吹变法维新派第一个政治团体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资产阶级的救亡团体变法浪潮激荡全国办《时务报》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定国是诏》),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6月11日——9月21日)。3、高潮——百日维新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3.澄清吏治。经济方面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教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淘汰旧军。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培养人才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⑴从方式上看:把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⑵从宗旨上看:要给资产阶级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独立富强。⑶从内容上看:除旧与布新相结合变法内容与维新派主张有差距(没有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⑷从阶级基础看: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开明地主参与政治,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主张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深入广大民众(3)历史影响进步性:局限性:4、失败——戊戌政变(1898、9、21)顽固派阴谋破坏袁世凯出卖戊戌政变:囚、杀、废。“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杨康杨刘林谭(玉)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结果: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变法失败。原因:变法触犯他们利益表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免翁、用荣旧官僚机构及各地督府实力派的阻挠。“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光绪帝北京中南海瀛台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殉难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教训: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①没有彻底反封建的纲领(采取改良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求助袁世凯)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3)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2、历史意义:推动中国近代化(1)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课本第111页)(2)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京师大学堂牌匾五、维新时期的遗产北京大学维新时期的遗产时务学堂教习(右二谭嗣同)旧式私塾维新时期的遗产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维新时期的遗产缠足“天足会”奖章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甲午战争后,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戊戌变法发生:“公车上书”发展:创办报刊,成立团体、学会、学堂,使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保国会等救亡团体成立,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高潮: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结局:戊戌政变变法失败资身软弱、封势强大课堂小结甲午危机,豆剖瓜分;求变情绪,上下弥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经政基础,先天不足。维新思想,形式多样;变法施政,立宪设局。定国是诏,变法高潮;出走溅血,昙花一现。众说纷纭,历史反思;进进退退,誉之毁之。事实论证,尊重历史;多元理解,宽容有度。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武装倒幕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力量小。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