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引言:基督教的产生公元1世纪初,耶稣创立基督教,最初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很小的分支。耶稣的信徒们相信耶稣就是基督(Christ—救世主),因而被称为基督徒,他们的宗教团体也就被成为基督教。当耶稣以救世主的身份来到耶路撒冷的时候,引起了罗马统治者和犹太上层贵族的恐慌。于是,耶稣被判处死刑,钉在了十字架上。不久,在耶稣的信徒中间就开始流传耶稣基督复活等奇迹,而且相信他将再次降临人间,举行末日审判,上帝之国不久即可降临。基督教最初虽然受罗马帝国的残酷镇压,但却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从而迅速传播到了罗马帝国各地,作为当时被压迫民族的精神寄托,逐渐成为信徒众多的世界性宗教。第一节教父哲学一、教父哲学的基本倾向(一)教父和教父哲学1.教父: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的捍卫者、教规的制定者和公教会的组织者。成为教父有四个必备条件:遵循正统学说、过圣洁生活、被教会册封、生活在基督教早期。2.教父哲学:教父都是神学家,都没有完整的哲学理论。但教父在创立神学理论时,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他们所知的哲学思想,或排斥、或利用改造、或求同存异。哲学史家把教父著作包含的哲学因素,如他们提出的哲学问题、使用的哲学概念和思辨推理抽取出来,概括为教父哲学。(二)基督教的主要教条1.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和财物。2.三位一体: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和主宰者;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做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3.原罪说: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4.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5.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6.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到永福。7.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8.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三)教父哲学对待哲学的两种态度1.信仰主义:将信仰与哲学对立起来。德尔图良说:“上帝之子被钉在十字架上,我不感到羞耻,因为人必须为之羞耻。上帝之子死了,这是完全可信的,因为这是荒谬。他被埋葬又复活了,这一事实是确实的,因为它是不可能的。”这句话被后人归纳为“唯其不可能,我才相信”。2.理性辩护主义:信仰与哲学可以统一。(以奥古斯丁为代表)二、奥古斯丁(一)“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1.基督教哲学与其它哲学一样以追求幸福为目标。2.哲学家的智慧只能产生意见纷争,远离幸福;基督徒把幸福看作上帝赐予的福分,只有被上帝拯救的人才会有幸福。3.真正的哲学可以用普遍流行的现世教学。对现世哲学有一个批判、吸收、改造、利用的过程。(二)对怀疑论的反驳早期基督教信仰遇到怀疑派哲学家的严重挑战。奥古斯丁反驳怀疑论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意识。他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提出“我问你:‘你存在吗?’你是否害怕被这一问题所欺骗呢?但如果你不存在,你也就不可能被欺骗了。”“既然你确实存在,那么你只有活着才能知道这一点,因此你也确实活着,你知道这两件事绝对为真。”进而言之,我在怀疑这一事实证明至少有三件事是我所确定不疑的,即:我存在,我活着,我理解。这一论证使他成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的先驱。除了“我思”这种经验的事实真理之外,奥古斯丁还在逻辑、数学和伦理学等领域发现了“理性的真理”。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确认这些真理的客观有效性,而在于寻找它们的形而上学根源。“不要到外部去寻找,要转入你自身,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永恒的真理就是上帝。(四)光照说“光照说”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正如只有在光照之下,眼睛才有所见,心灵只有在上帝之光的照耀下才能有所认识。所以,只有那些信仰上帝、热爱上帝的人才能自觉地、充分地接受真理,把这些真理集中起来,最后认识作为真理之源的上帝。(五)时间学说世界与时间同是上帝的创造物,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创造了时间。时间只是对创造物而言的。而上帝是超越一切变化的,因而是超越时间而永恒的。上帝也不是在一个时间中超越时间,因而也不可能先于他自己创造的时间,在上帝那儿,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永恒的现在。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他关于时间的困惑留下这样一段名言:“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六)神正论奥古斯丁关于恶的起源和性质的解释是最早的神正论。意为面临着恶的存在而显示出上帝的正义。恶的存在与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是否矛盾?奥古斯丁把恶定义为“背离本性,趋向非存在…倾向于存在的中断”。在世界这一存在的等级系统中,低一级事物是相对高一级事物的非存在,高一级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存在根据。如果一事物放弃这一根据,趋向比它低级的事物,这就是趋向非存在,表现出恶的性质。恶分为三类: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奥古斯丁把基督教的理想和新柏拉图主义调和起认为人是灵魂和肉体的复合体。当我们选择了肉体的快乐而不是灵魂的善的时候,我们必须为这个世界上的恶负责任。把罪恶的根源归咎于意志自由。(七)意志自由说不是有意做的事既不是恶,也不是善良,因此,如果人没有自由意志,则将不会有公正的惩罚和奖赏。但是,赏罚的公正来自上帝的善,它必然存在。因此,上帝必然赋予人以自由的意志。——奥古斯丁(八)上帝之城•奥古斯丁认为,本来世界是浑然一体的,自从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天堂之后,尘世间就出现了两个世界,即“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上帝之城——上帝的选民——热爱上帝,轻视自己——和平而幸福;•地上之城——上帝的弃民——爱自己,轻视上帝——苦难而痛苦。圣城与俗城是区别实际上生活在同一国家中的人们的不同精神生活和命运的概念,并不是指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两者的区别在现世是有形的,但在来世却是无形的。第二节早期经院哲学公元455年,西欧历史进入了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这一概念专指中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特征。经院哲学:来自拉丁文,原意为“学院中人的思想”。其特定含义是,在公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经院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一是以“经院”为生存环境。•二是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一、安瑟尔谟(一)“信仰寻求理性”他试图把辩证法引入神学,当作论证神学信条的理性工具。他像教父派一样把基督教信仰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一反教父派用信仰来排斥理性的做法,极力强调理性论证对于神学信条的重要意义。安瑟尔谟认为:仅仅满足于神秘主义的信仰是人性的一种懒惰,上帝是不会拯救那些单靠信仰来领悟他的福音的懒虫和傻瓜的。例如,他说:“主啊,我不敢洞察你的尊严,因为我绝不以我的理解力来和你的尊严相比拟;但我期盼多少能够理解你那为我所爱的真理。”他坚信,信仰只是理解的前提。“基督教应该由信仰进展到理性。”他的口号是:“信仰,然后理解。”(二)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本体论证明”,其实就是从上帝的概念直接推出上帝的存在。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可以概括为如下三段推理:•上帝是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不能设想比它更完满的东西(正因为无与伦比地完满,所以)不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且也在实际上存在(否则它就不是无与伦比地完满了),因此上帝存在。(三)高尼罗的反驳高尼罗对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进行了反驳:•首先,他说,理解一样东西和承认它的存在是两码事;•其次,观念内容的完满性并不包含实际存在。高尼罗举例说:有一个传说的海岛——迷失岛,这个海岛据说是所有岛屿中“最完美”的海岛,但我们并不能因为它是我们心中的“最完美的”海岛就必然推出它是真实存在的。(四)安瑟尔谟的回答其回答是缺乏真正的逻辑说服力。安瑟尔谟本体论证明在中世纪神学的意义在于:它们构成了从教父哲学的神秘主义向经院哲学的理性神学过渡的重要中介。所以他被人们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一)波菲利问题“共相”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它最初源于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利在注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是:1.共相究竟是独立存在的,还是存在于理智之中?2.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共相是与可感事物想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在围绕共相问题的讨论之中,形成了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派别,每一派别又分温和派和极端派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极端派认为,共相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派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以概括或抽象而得到的,概念之存在于心灵之中。实在论认为,共相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是比个别事物更加根本、更加实在的一般实体,它构成了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第三节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一、托马斯主义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的、最全面的体系。(一)哲学和神学1、认为哲学和神学是两门不同的科学。第一、认为区分科学的标准不在于客观对象,而在于研究方式,同样的对象可以被不同的方式认知而成为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神学和哲学有着共同对象,但哲学以理性认识它们,神学靠天启认识它们,两者因此是两门独立的科学。第二、认为神学虽然也使用演绎推理,但它的演绎前提与哲学的不同,而判断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取决于它是不是一个演绎体系,因此神学和哲学是不同的科学。第三、认为“在哲学外,建立一种凭上帝启示的学问,是有益的”。好处是人类的拯救来得更合适、更准确。2、认为神学高于哲学,哲学是神学的奴仆•(1)认为神学“在思辨和实践两方面都超过其他科学”,因此神学高于哲学。•(2)认为人的理性属于自然,而上帝的恩典又是成全自然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神学需要哲学。认为神学可借哲学“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总结•1、哲学与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1)哲学与神学——神学高于哲学①从研究对象上看:哲学研究的是人;神学研究的是神。②从研究所需的工具看:哲学研究只需人的理智;神学理论来自天启、神示。③“哲学乃神学之婢女”:哲学服务于神学,为部分神学原理提供理性的证明。(2)理性与信仰——信仰高于理性①理性与信仰和谐统一,理性可以为信仰所用。②理性服从信仰,信仰高于理性。(二)、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1)动力因证明:从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可以推知有一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2)因果论证明:从任何事物都有原因可以推知必有一个第一因。(3)必然性证明:从事物具有必然性可以推知有一个绝对必然。(4)至善者证明:依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5)目的性证明:依据自然的目的性。(三)存在与本质的区分托马斯从维护神学的目的出发,在他的“形而上学”中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思想。1、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观点第一、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类事物。因此,它的特征在于它的现实性,也就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第二、认为存在高于、优于、先于本质。2、关于“实体”的划分的观点托马斯根据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不同,把实体看作由高级到低级的等级系统。他把实体分为三类:第一、上帝是最高实体。第二、精神实体。第三、物质实体。3、温和实在论阿奎那认为共相是真实存在的,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