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9):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概述目录页情绪情感概述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的分化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情绪的概念(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情感概述1.情绪情绪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人们之所以会对客观世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客观世界是否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外界事物符合并满足个体的需要,就会产生满意、愉快、高兴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反之,就会产生不满、愤怒、痛苦、仇视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情绪的概念(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情感概述2.情感情感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但却与情绪不同,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上的态度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人不可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就是这个道理。客观现实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并非反映事物的本身,而是反映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情感概述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产生的基础不同•情绪发生的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新生儿刚出生时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情绪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联。•情感则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个体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才逐渐形成的,如友爱、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道德感等。情感的发生多与交往、求知、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相关联。(2)稳定性不同•情绪一般不稳定,持续时间较短,并且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在紧急状态下的紧张、恐惧等情绪。•情感是与人们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产生后会持续较长的时间。例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等。学前心理学概述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情绪情感概述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与情感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一个人的情绪不是在任何场合与地点都会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的,往往受到情感的制约与影响。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并在各种变化着的情绪中表现出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情绪情感状态的分类(一)情绪的分类情绪情感概述1.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情绪状态。生活中的事件,如事业的成败,工作顺利与否,与周围人关系的好坏,机体状态的健康程度、疲劳、睡眠情况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心境。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例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种表现。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有时甚至会持续一年以上。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情绪情感状态的分类(一)情绪的分类情绪情感概述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立意向(要求)的冲突、过度抑制和兴奋等因素引起的。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较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例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们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因此,人们在激情状态下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激情不仅有消极反应,还有积极反应,在积极的激情状态下,人们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去完成某事。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情绪情感状态的分类(一)情绪的分类情绪情感概述3.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引起的情绪状态。在突如其来的或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人们必须迅速地作出决定时容易出现应激状态。当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们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另一种是头脑清醒,急中生智,动作准确,及时摆脱困境。但应激的状态不能维持过久,因为这种状态很消耗体力和精神。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可能会导致适应性疾病的发生。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情绪情感状态的分类(二)情感的分类情绪情感概述1.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儿童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起来。小班儿童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的。他们这时已经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好的行为。中班儿童已经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他们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大班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的感情。这个年龄的儿童的集体情感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情绪情感状态的分类(二)情感的分类情绪情感概述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理智感是由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们的认识需要而产生的。学前儿童的理智感一般在5岁左右时明显地发展起来,突出表现在他们很喜欢提问题,并由于提问和得到满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同时,他们也喜爱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或者需要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下棋、猜谜语、拼搭大型建筑物等,这些活动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有助于促进理智感的发展。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家长和教师应适时地向儿童提供恰当的知识,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这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心理学概述二、情绪情感状态的分类(二)情感的分类情绪情感概述3.美感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学前儿童美感的发展与其知觉和思维密切相关。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研究表明,新生儿已经倾向于注视端正的人脸,而不喜欢五官零乱颠倒的人脸,他们喜欢有图案的纸板多于纯灰色的纸板。处在幼儿初期的儿童仍然主要是对颜色鲜明的事物产生美感。儿童的美感通常是与道德感联系在一起的,并以道德感代替美感。凡是与他们的道德感一致的作品或表演都是他们喜欢的,凡是与他们的道德感冲突的作品或表演都是他们所不喜欢的。学前心理学概述三、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情绪情感概述研究表明,情绪的体验是由皮下中枢的神经兴奋和在植物性神经系统中所产生的生理过程决定的。皮下中枢对大脑两半球皮层也发生积极的影响,它是大脑两半球力量的源泉。情绪过程在人的有机体中能引起呼吸器官、消化器官、心脏和血管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因此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体验不仅会对学前儿童的健康状况产生较好的影响,也有利于他们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完善。学前心理学概述三、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情绪情感概述积极的情绪情感不但能促进儿童身体健康的发展,还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哈洛克曾说过:“对学生来说,由于受到表扬而引起的喜悦、快乐、得意等积极情绪,可促进其智力发展。”在幼儿园里,儿童因情绪变化而影响其求知欲、智力的情况时常会发生。经过对一些参加过音乐、舞蹈、电子琴、小提琴、美术等兴趣班的儿童进行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后发现,凡是在各兴趣班中学习效果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儿童均为在课堂中受教师表扬鼓励最多的儿童。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情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学前心理学概述三、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三)积极的情绪情感能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情绪情感概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在学前后期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也不断增多。随着社会性情感的不断发展,儿童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他们对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之儿童总是受着特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这些影响经常作为系统化的刺激作用于儿童,他们也就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稳定的情绪,反映出情绪情感的特征。因而,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学前儿童良好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学前心理学概述一、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生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早已指出,原始情绪反应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的产物。例如,婴儿啼哭时嘴角下弯的表情是人类祖先在遇到困难时求援的表现,愤怒时咬牙切齿是人类祖先在进行搏斗前的适应性动作。近代研究表明,情绪的发生最初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身体内部或外部不适应的刺激都会引起婴儿情绪的产生,如饥饿或疼痛会引起他们哭闹的情绪。当直接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消失后,这种情绪反应也随之停止,被其他情绪反应取代。例如,当婴儿因为饥饿而哭闹时,只要喂他食物,他的情绪就会由原来的哭闹转为愉悦。学前心理学概述二、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哭哭是婴儿最早的情绪反应,是在他们出生时就有的,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哭既是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新生儿的哭主要是生理性的,他们的啼哭最早是因为饥饿、寒冷、疼痛或睡眠被打扰,后来又增加了饮食中断、烦躁和食品的交换等,这些都是因为婴儿的生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引起的。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啼哭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并且逐渐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如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父母的关心而哭泣等。婴儿啼哭的次数逐渐减少,一方面是婴儿对外界环境和成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周围成人对婴儿的适应性也逐渐改善,从而减少了婴儿的不愉快情绪;另一方面是婴儿逐渐学会了用动作和语言来表示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和需求,以此取代了哭的表情。学前心理学概述二、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二)笑1.反射性微笑(0―5周)反射性微笑又称内源性微笑,是一种生理表现,与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不稳定有关。这个阶段的婴儿在笑的时候,眼睛周围的肌肉和脸的其他部位并未收缩,仍保持着松弛的状态,这种形式的笑被称为“嘴的微笑”,在婴儿进入睡眠状态时最为常见。这种早期的笑在3个月后逐渐减少。学前心理学概述二、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二)笑2.社会性微笑(5周起)婴儿到3周左右时已经能对外源刺激起反应,眼睛周围的皮肤也会随着婴儿发笑而皱起,这时如果成人轻轻触摸婴儿的皮肤敏感区就能引起他们真正的微笑。婴儿到第5周时已经可以对着人脸微笑,如果这时母亲对着正在吃奶的婴儿微笑,他们就会停止吃奶并且裂开嘴巴微笑,这意味着婴儿开始与社会群体产生交流,出现了“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微笑在最初的三四个月里是无差别的,这种微笑往往不分对象。研究发现,3个月婴儿面对人脸的正面都会报以微笑,无论人脸的表情是生气还是微笑。4个月左右时,婴儿的微笑开始出现差别,他们对父母或者抚养者微笑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家庭内的其他成员,对陌生人微笑的次数最少。学前心理学概述二、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三)恐惧恐惧也是婴儿出生时就有的一种体验,可以说是本能反应。婴儿最初的恐惧不是由视觉刺激引起的,而是由听觉、肤觉和机体觉等刺激引起的。婴儿4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与知觉发展相联系的恐惧,引起他们产生不愉快经验的刺激也会激起恐惧情绪,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觉对恐惧的产生逐渐开始起主要作用。婴儿在6个月左右时开始对陌生刺激物产生恐惧反应,即所谓的“怕生”。这时婴儿已经能对亲人和陌生人加以区分,对不熟悉的人会表现出不安和恐惧。随着想象和活动能力的增加,2岁左右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预测性恐惧,他们开始表现出害怕黑暗、不愿意一个人单独睡觉的情绪。儿童到2岁时已经可以随意行走,他们这时不愿再受大人的束缚,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单独活动去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