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负建筑”理论的特点及其应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浅议“负建筑”理论的特点及其应用作者:鲍皓麟来源:《商情》2013年第18期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建设使各地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宽马路大广场,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高耸林立的写字楼似乎是城市发展的名片。因此,许多城市各具特色的原有风貌逐渐消退,被一种标准化的模式所取代。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千城一面”,其所造成的缺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显现。“千城一面”无疑是现今中国的城建、城改之悲,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日益消失,更显露出一种建筑个性的泯灭和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忽视。日本著名设计师隈研吾先生在著作《负建筑》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疑问:“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呢?”“除了高高耸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难道就不能有那种俯伏于地面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吗?”“负建筑”,顾名思义就是“胜建筑”的反义词,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该书的序言将负建筑理解为适宜的建筑,在我看来,这种设计理念最大程度的尊重了自然和人文环境,对于展现我国广阔地域上的多元文化风格极其有益,通过负建筑的设计思想或许能够找回建筑本身应有的个性,使建筑成为最合乎其使用功能的存在。隈研吾有关负建筑设计的理论,有以下几点表现突出:一、在材料方面,对纯混凝土的反感。他说:“混凝土盒子这样封闭的形式让我的身体感到难受。待在这样的盒子里,呼吸不畅、身体拘束、就连体温好像被吸走了似的,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表现突出,例如:水/玻璃房子”的玻璃、“长城下的竹屋”的竹子、“ONE表参道”的落叶松、“石的美术馆”的大理石……他屏弃了钢筋混凝土,无疑是最好的例证。在他看来,木结构建筑拥有和混凝土结构建筑完全不同的、统一的时间性。在建筑的过程中,没有所谓“突然”的这种时间概念。隈研吾不仅用塑料,也用日本传统“和纸”、竹子、木材、玻璃、泥砖、薄石板做建材,来体现他对负建筑的理念。他说,这些建材已经被使用上千年,经历过无数的风霜雨雪,没有道理一举被钢筋混凝土所取代。二、在视觉期待上,反对肆意高大的建筑。隈研吾发现了那些高大建筑物极其脆弱的一面。在他认为,在自然面前,这样的建筑非常脆弱,很多缺点在地震中暴露无遗;很多建筑的使用寿命很短;房子的质量下降。在这样的房子里让我们远离自然。高大的建筑只是满足人们欲望与视觉的需要,加重了平民的生活负担。“9·11”事件,更是摧毁了人类对高层建筑安全感和视觉期待的信心。“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的建筑呢?”隈研吾在这本《负建筑》一书中这样问道。龙源期刊网三、在自然资源的使用上,对建筑浪费大量资源感到痛心,且认为高大建筑群往往“胜”得人不舒服。隈研吾先生说:“建筑物外观体积庞大并且对物质资料消耗严重,这是建筑物遭人厌恶的主要原因。”他认为庞大的建筑,往往丑陋,给人无比的压抑。因为建筑物与自然,与周围的环境割裂。建筑物是在割裂的空间中建起完全自我独立的庞大建筑,“实在是一个惹眼而又略显孤寂的物体”。如果你站在高楼前面,好象被建筑压抑的喘不过气来,并且它还显得盛气凌人,是完全体验不到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就是建筑的太“胜”。隈研吾的“负建筑”理论总是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建立在自然本质基础上,融入城市文化之中。他说,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的也是文化的。其实,因地制宜地采取设计方案才是建筑创新的良性趋势,既有材料使用的创新也有城市文化传承的创新。然而,保护自己的建筑文化格外重要。在隈研吾看来,当时东京的建筑环境发展算是失败的:机械的重复造房子,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理念在后面支持。当时的日本人都希望快点面向未来,忽略了过去的重要,很多老的建筑被毁掉了。现在日本人终于意识到那是个错误。所以我国的城市建筑不能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在对建筑定位时候,应当挖掘自己城市的文化,用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示建筑的个性。最后,建筑的最终归宿是还建筑一个真实面目。电脑处理、印刷技术能够改变建筑物颜色,结果表现出一种图片与实物的巨大差异性。针对这一点,隈研吾提出了两个办法:一是用新闻报道的照片;二是营造一种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人会关心建筑的真实美丑,他要表达的意思或许是一种文化感染。我认为这种艺术空间的理念较好的体现了人类对于建筑使用的需要,也是设计创新中对建筑本身最大的尊重。综上所述,文化传承在建筑创新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也符合人们的身心需求。“从现代建筑文化学的观点来看,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最庞大的物化形式和空间载体,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民族文化品格的集中体现。归结到一点,它最终应是建筑所有者思维观念的哲学表达。建筑的本质,可以说是用独特的“住”的建筑语言,表述营造者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哲学观念,以及他们对人生观、宇宙观的把握和理解。”可以说,东方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哲学定义更明确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不看重表象形式的标新立异,而看重内涵精神实质的体察,得到物质文化艺术和精神道德修养的双重提升,这正是今后设计工作中应该学习和研究的。最后,负建筑理论的应用也暂时存在一些局限。在这个建筑工程规模扩大化的时代,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不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当今社会。隈研吾先生常考虑的是如何在大规模工程中发挥自然素材的长处,即更广泛地应用自然素材。如果将来能做到这一点,“负建筑”也能成为“胜建筑”。到那时所有人居住的环境必将有更大的改善。参考文献:[1]隈研吾.负建筑[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夏海山.求解理想的住宅——“建筑师走廊”给出的答案[J].世界建筑,2002,(8).龙源期刊网[3]朱锷.读《负建筑》有感[J].中华建设,2009,(10).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