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死观摘要:生死问题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人类值得思考的问题。《庄子》中详细地阐述了对于生死的看法,表现了庄子对生死的理性思考与超越自然的态度。这种超脱生死的态度对于现代人认识生死有着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庄子、生死观、自然、意义正文:庄子对于生死是从道和气化的角度来考察,生死相通,是万物变化的一种,因此他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对,而无怨恨和不舍之情。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列御寇》篇记录了庄子将死前的一段话: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眼中是相当严重的大问题,但在庄子看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他对于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自己的妻子之死,可以“箕踞鼓盆而歌了”。在《大宗师》中,庄子描述了子来对生死的态度:“父母于子,东南西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老我以生,俟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对于生死,如同听从父母的命令一样,不敢有违抗之意。而是唯命从之,深刻了解生死的本质,因此庄子对于自己的妻子的死不是号啕大哭,而是骨盆而歌。庄子把贪恋生敬畏死的人比作晋国的丽姬,未进晋国时,哭得很伤心,等到了王宫后,和君王睡在一起,同进美食,才后悔当初不应该哭啼。所以说谁能知道死了的人不后悔当初的求生呢,死亡并不人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怕,相反是一种解脱。庄子在《至乐》篇中让骷髅来选择复生与死亡,说明死是一种解脱,不必把生看的太美好,而把死看得一无是处。人的死是对世间烦琐之事的解脱,生前不能不管的,死后可以完全彻底地放下。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的文章想象力丰富,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嬉笑怒骂,可以说上穷碧落下黄泉,骂尽天下英雄,但是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这个人在乱世之中,天地之间遵循天道,顺应天理,可以说看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透了一切,一切了然于心,直到人间名利生死。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一个物理过程。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但庄子并不主张厌生乐死。他主张“善死”,也主张“善生”。他对生命的珍惜是没有人可以比得过的,他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年,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庄子极力反对那种把人道仁义置于生命之上的做法。“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骈拇》)这些行为都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违反生命的本性。道赋予生命的全部是生与死的统一,天命固然,人力无法控制。人应该做的、可以做的是养生,顺其自然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为追求身外之物而失去生命。庄子强调生死的纯自然性,从而从根本上排除了社会性,因而得出了生死为一的结论,达到一种死亡美学的境界。人们常常谈及命运,也就是命,人世间充满了种种必然,命是不可知亦不可变易的。顺天安命是顺应天地物理的消息,逍遥则是在个体存在的前提下的内心世界的开拓,以达由必然而自由的明道,取消个体的主体生,于逍遥至关重要。首先这要求主体的先存在。如果主全不先在,也便无所谓取消,所以逍遥的境地便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所谓暂时,也就是说他只存在于取消个体主体性的瞬间。话说回来,“自由”一词从构词角度讲属于主谓短语,也即是这主体性的存在是自由的弘旨,当他被取消时,真正自由与否便只能说是不知道了!的确,人生中总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只能取消的,但亦有些问题是取消也取消不了的,每当这时候,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豁达地面对。正如人的生与死,人自己不知不觉地诞生在这个世上,不知道自己生命存在的理由,生命的诞生不容自己的同意或拒绝,只知道在自己必须在所生存的社会里不断摸索,不断探求和寻找生命的意义。有些人找到了,他们一生无悔。但亦有很多人,一生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带着无限的悲叹离开这个令他们所迷茫的世界,他们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或许,他们会为死亡的到来而感到欢欣,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永远的解脱,永远的自由……但大多数人还是会惧怕死亡,因为他们对生有无限的渴望,他们对人世间的情不能忘怀,他们记挂着儿女亲人是否安康,记挂着朋友同事是否一切顺利,也记挂着国家的昌盛发展……但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我们只能豁达地面对和接受!对于生与死的问题,哲人有独特的见解,这与凡人有所区别,哲人能看破生死,正如庄子不信天命,不信鬼神,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但凡人却不能,因为凡人有凡人的情愁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