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社会生活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生活又是人的社会生活,因此社会发展规律虽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社会发展规律并不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而正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没有人及其活动就没有社会及其发展。在人的活动之中实践活动是最根本的活动,社会发展就是人的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的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所以,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在所有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的作用。生产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构成了人类的存在方式,生产实践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社会关系的变革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此,物质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肯定与否定的关系(1)肯定和否定的含义为什么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么重要呢?看看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就明白了。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他物。所谓维持事物的存在,也就是促使事物处于量变状态、相对静止状态、平衡和稳定状态。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也就是破坏事物的稳定和平衡,使事物从量变过渡到质变。例如: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方面,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方面。遗传是生物物种的肯定方面,它促使物种的性状保持不变;变异是生物物种的否定方面,它促使物种旧的性状的灭亡和新性状的出现。(2)肯定和否定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它们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肯定和否定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完全相反的作用。肯定方面的作用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在该事物还是新事物,还有存在必然性的时候,肯定方面的这种巩固和稳定事物的作用就是积极的;然而,一旦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从新事物转变为旧事物时,肯定方面的这种稳定和巩固事物的作用就是消极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的一段时间是革命的、先进的,但在当代,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保守力量。否定方面的作用是促使事物灭亡,亦即转向自己的对立面。从发展的角度看,否定方面始终起推动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次,它们的联系和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联结和相互包含。一方面,没有肯定就没有否定,没有否定也就没有肯定,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另一方面,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有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因为,任何肯定的事物中都包含着否定自身的因素,如此事物才能发展,旧事物才能变为新事物,例如生命中每时每刻都有死亡因素;由于肯定中包含有否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肯定就是否定。例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战争的肯定也就是对和平的否定。恩格斯说:“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否定不是纯粹的否定,不是绝对否定,不是把事物完全消灭,而是在肯定事物中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消极过时因素的否定;并且否定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肯定。推翻旧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世界,革命是为了建设。☆马克思:“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正确理解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把握辩证否定观的前提。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的是事物变化的方向和道路。以上定义和解释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论述,并且发展这个概念已经包含变化的方向(即向上)。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中有用的成分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形式的回复、内容的发展,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事物发展的周期包括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新的肯定阶段,反映了事物发展道路的起伏性和曲折性。第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上升性和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不可逆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趋势。前进性就是指事物运动的方向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的。由否定之否定所构成的一个完整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扬弃,克服和舍弃了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要素,保留和发扬了旧事物合理的、积极的要素,并且增加了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因而每一次否定都是把事物推向较高的水平或阶段。这就是发展的上升性或前进性。第二,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迂回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表明了事物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两次否定才是一个完整过程。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这两次否定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发展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一个曲线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的曲折性和迂回性。第三,事物的发展结果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和回归。这就是发展的复归性和周期性。事物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完成了一个运动周期。在这一个周期的中间环节即否定阶段既和初始阶段即肯定阶段相对立,又和最后阶段即否定之阶段相对立。它作为前后两个环节的共同对立面事实,说明初始阶段和最后阶段具有某些共同性,重复初始阶段的某些特征和特性,仿佛复归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复归,而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复归,不是本质上的复归,只是某些外表特征的复归,不是内容上复归,而是形式上的复归,不是回到原来的旧事物,而是产生新事物,不是循环、倒退,而是上升和前进。结合中国梦,浅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要以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为依据,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中国梦。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我们要树立人生目标,并努力奋斗实现它,这样人生才有价值,才能为中华民族民主、富强的伟大梦想添砖加瓦!树立人生目标首先要遵循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世界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然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规律首先是一种本质的联系。世界上的事物都出于各种联系中,但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都可以称得上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规律最主要的性质是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承不承认,他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人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人只能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所以我们树立目标是必须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客观形势规律的基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制定目标时要切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不可以天马行空的全凭想象,那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青年人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有志有才的青年提供了实现各自中国梦的机会。一份耕耘自当有一份收获,为了梦想,脚踏实地的去努力奋斗就能获取属于自己的“中国梦”。但总有一些青年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有理想、有抱负令人敬佩,耐心不够、韧性不足令人惋惜而又令人理解,毕竟成长需要过程。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我们发挥青年自身优势,发扬勇于创新、勇挑重担的工作作风,用辨证的唯物主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指导工作学习。青年的优势体现在接受新鲜事物快,上手能力强,敢于创新等等几个方面,它的体现还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积极主动,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用理性的思维处理事物的矛盾,以小改革、小创新带动大改革、大创新。成就大事业者总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善于把握细节,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从中找出因果关系。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不仅能为“国家梦”作出贡献,并且也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