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2016年2月一、什么是访谈?“访谈”:“访谈”主要是指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注意要点:①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②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③采访形式多样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1.注意文本标题,把握访谈主题。2.注意提问变化,理清访谈线索。3.注意访谈特征,归纳访谈内容4.注意人生价值,弄懂时代精神。访谈自主阅读规范方法1.谈话的话题。2.访谈的线索。3.访谈的内容。4.访谈的技巧。5.访谈的收效。(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需具有代表性,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而进行的专访。二、访谈的基本特征。三、访谈的文体特点•1、一问一答•2、问有技巧•①直问直接提问直截了当•②趣问采用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③推问逻辑推理,提出问题使访谈更深入•④旁问有意岔开,先谈别的事情制造轻松的氛围•⑤追问对访谈对象没说清楚的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进行•⑥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⑦对比引入别人的观点与访谈对象进行对比让访谈更深入更全面•3、提问要有质量•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提问要注意的问题:①一组问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②每个问题要明确单一,一次发问不要包含两个以上的问题。③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一定的语气。④要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句。⑤要善于简单点评对方的话或精要讲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引出对方的进一步阐述。四、考查的角度(四个层级)1、考查访谈的进程和主要内容。2、考查访谈的文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考查对访谈文本的鉴赏与评价。4、对访谈进行深层探究(从文本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质疑;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访谈的表现手法的考查访谈的表现手法的考查一般有三点:⑴针对提问者的技巧(提问的方法)。⑵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⑶在语言风格上有的朴实无华,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巧用俗语民谚,有的引述诗文,有的生动形象等。对访谈鉴赏评价的考查⑴评价访谈者或被访谈着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访谈者的观点和倾向一般体现在他的提问当中,从提问的用语和语气往往可以推测甚至判断出访谈者对问题的立场态度;访谈对象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都相对清楚,都会在他的回答中比较明显地表达。评价观点或倾向:一是从整个访谈实录中找到他们列举的事例,分析其推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二是联系实际,看他们的观点态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公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符合普世理念。二是评价被访谈者的思想主张、性格特征和人格品质。通过阅读被访谈者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他对问题的看法,了解他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了解他对一些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评价;透过这些。我们也可推测出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他对待生活、工作、事业、家人、朋友、爱好等的一些基本态度,从中可以反映出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体现出他的思想主张、性格特征和人格品质。这里的难度在于如何从现象中归纳出本质性的东西。三是评价访谈题材、内容和文中观点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一般来说,访谈的题材往往是大众所关注的人或者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一阶层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访谈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访谈者的观点或倾向往往对社会或某一阶层的人们有着一定的影响。阅读评价时,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现象),比照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文本对社会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些影响。探究题的一般表述格式:相当于小议论文的写作,结构用总分总式为佳。即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具体分析依据(联系文本、联系类似社会现象)两方面,最后小结重申观点。例:我赞同(不赞同)“……”/某某的看法。因为在本文中……。在现实生活中……。因此我赞同(不赞同)……/基于此,我认为某某的看法……/总而言之,我赞同(不赞同)……人物访谈高考题•2012年高考题•1、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答案思路:先答ⅹⅹ方面,再答具体内容•①治学精神方面:要坚守学术精神,静心求实(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要形成良性关系四、人物访谈高考题•、2012年高考题•2.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答案思路:先找到答题区间,进行观点提炼(最后两问两答)•答案:•1、媒体不恰当宣传学者的学术成果,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2、学者不适当传播学术成果,把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会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四、人物访谈高考题•2012年高考题•3.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①这种倡导指的是“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②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③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2014年高考题•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2014年高考题•①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②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③主持人:2004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④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⑤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⑥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2014高考题•⑦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⑧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⑨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2014高考•⑩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四、人物访谈高考题•2014年高考题•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答题思路:筛选信息、概括信息。•过程:罗哲文先生看了有关长城的书籍记载;进行了实地考察;纠正了错误的说法、得出自己的结论。•结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2.在古建筑保护土,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答题思路:是提取筛选信息题,只要找到相关的内容,剪切调整即可。•(1)中国的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2)年轻人一定要重视并认真学好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如画图功夫、勘察文献等。•(3)要注重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一是培养工匠,二是重视建筑材料工艺。•(4)文物的价值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所以要保护文物。•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答案构成:先说形象特点,再举例说明•(1)有责任心与有担当,体现在罗哲文先生不忘师嘱。•(2)身体力行,信念坚定,体现在罗先生以80岁高龄穿越了罗布泊。•(3)坚持不懈,体现在罗先生坚持实地考察汉长城近60年。•(4)不畏艰险,为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体现在罗先生攀登长城时遇险,差点丢了性命。•(5)谦虚,体现在罗先生不居功自傲,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成就。•(6)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后辈的教育与爱护,体现在罗先生给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年轻一代提出学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