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要点:■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革命和改革■科技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与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生活的本质和领域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或者说,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生活的根本点在于,从物质实践的内在结构,即生产方式出发去理解和剖析社会有机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着政治、观念结构以至整个社会结构及其性质,从而形成了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二、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3)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内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的更替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单线式与多元性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二、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1、生产力的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1、生产关系的含义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的整体或系统。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构成了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政治结构,二者的建立以经济结构为基础,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五、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又一基本矛盾,其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即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上层建筑主要通过政治的、思想的力量来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从而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基本矛盾,但二者的地位是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产生和发展。反过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六、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1、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涵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2、革命和改革的内涵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措施。改革的类型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本质与社会历史的存在和发展实践与人,劳动与人二、历史创造者问题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英雄史观”:(1)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2)俄国民粹派(3)奥利亚娜·法拉奇《风云人物采访记》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四、个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又可区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和偶然性的统一。杰出人物及其作用是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所制约。杰出人物是在群众实践中产生出来的,他们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参考书目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4、列宁:《国家与革命》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7、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