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举制度二、官职制度三、姓名称谓四、风俗礼仪五、古代地理六、天文历法七、文史典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高考涉及的主要内容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选官制度汉代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时期主要是九品中正制以明清时期的科举为例类型考场时间考官考中学生一二三童生试县试县明:提学官清:各省学政童生府试府院试府州三年之内两次秀才生员案首乡试秋闱桂榜省会三年一次皇帝委派举人解元会试春闱杏榜京城乡试次年礼部贡士会元殿试金榜皇宫会试同年皇帝进士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二甲若干同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学校教育1、古代官学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指中央朝廷以按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府所直接创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历代学校教育体系。前者称中央官学教育,后者称地方官学教育。学校教育1、古代官学①中央官学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学校教育1、古代官学①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学校教育1、古代官学①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西晋时初立国子学,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教育1、古代官学②地方官学又称乡学、学宫。地方官学的设立,或由国家制定出地方官学制度,或由地方官吏重视教育在其治所设置学校,经费皆来源于官府。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乡学”之设的传说,从严格意义来讲,古代地方官学,是自汉代开始设立的。学校教育2、古代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由于私学力量日益增强,至东汉末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宋代,书院成为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势大,其日久,影响很大。书院初为私立,后来才由政府控制了一部分。学校教育3、古代书院中国古代书院是指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书院是民间教育组织,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盛行于宋初,私人讲学的书院遂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教育组织。到元代一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私办书院朝着官学化方向转化。学校教育3、古代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二、官职制度1、中央官制①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三公说法有司马、司徒、司空;太傅、太师、太保;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②三省六部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二、官职制度三公九卿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二、官职制度三省六部皇帝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中书省(决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二、官职制度2、地方官制先秦主要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大体沿东汉末的州郡县制唐代是道制,逐渐形成道、州府、县三级政区宋代是路制,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元代主要是行省制明清对元代的行省制加以改革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1、表授予官职⑴征、召、辟:征召⑵拜、授、除:授予官职⑶荐、举、察:推荐、举荐⑷选、拔:选拔、提拔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2、授予官职后的就任办公⑴行、就:就任、就职⑵下车:官员初到任⑶视事:官员到职办公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3、为官平稳⑴历、仕、仕宦:做官⑵转、调、徙:调动官职⑶改:改任官职⑷补:补任空缺官职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4、为官成绩突出⑴升、迁、擢、陟、晋、进:提升、迁任、提拔、晋升、进用⑵加、封、赏:加封、封赏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5、为官不慎⑴谪、贬、左迁:降职、贬官⑵出、放、窜:京官外调、放逐⑶罢、黜、免、削、夺:罢免、免除、削除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6、休假、因事离职或再次任职⑴休沐、出沐、归沐:例行休假⑵丁忧、丁艰:父母去世离职回家守丧⑶服阙、服除、免丧:守丧期满可以回朝任职⑷起:起用传记类文言文常涉及的为官常识7、为官能者多劳⑴兼、领、判:兼任官职⑵行、署、权、摄、守:代理、暂代官职⑶假:临时的、非正式的8、辞官退休告老、请老、移病、解官、致仕、致政、乞身、乞骸骨三、姓名称谓姓名是中华名文化的脉承之一,它是人们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姓名是人们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符号与标识,它是人在社会人文交流必须的信息表达、交流、传播的一种工具;它还是人们在描叙自己的能量与另一个能量之间的延续气场的一种载体。姓名就是名主的长辈为名主传承的思想,也是别人对自己的逻辑思想的记忆。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直称姓名】(1)供长辈或尊辈称呼。(2)自称姓名或名(3)用于介绍或作传。(4)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号】一般由自己取定。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称官名】如“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爵名】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后、等级较高的嫔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皇帝的谥号常为“××帝”。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常为“××祖”或“××宗”。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尊号】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如唐玄宗为“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三、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般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明朝后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康熙。三、姓名称谓2、兼称如鄙人,谦称自己;朕,皇帝的自称。3、敬称如陛下,对帝王的敬称;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常用“驾”代称皇帝。殿下对皇后、太子、诸王等的敬称。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对已死长辈或尊辈的敬称;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三、姓名称谓4、特殊称谓如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年龄的称谓有襁褓(未满周岁)孩提(2-3)垂髫(3/4-7/8)总角(8/9-13/14)豆蔻(女子十三四)束发(男子15)及笄(女子15)弱冠(男子20)而立(30)不惑(40)知命、半百(50)花甲、耳顺(60)古稀(70)耄耋(80-90)期颐(100)四、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元宵】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上巳】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四、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寒食清明】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追念介子推而设立。禁烟火,吃寒食。清明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花和菖蒲等。四、风俗礼仪2、古代礼仪(1)政治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四、风俗礼仪2、古代礼仪(1)政治③宗庙之祭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祭祀时行九拜礼。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立文庙,称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四、风俗礼仪2、古代礼仪(1)政治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四、风俗礼仪2、古代礼仪(2)生活①诞生礼②成年礼:冠礼,古代男子而是加冠礼。笄礼,古代女子十五行笄礼。③祭祀: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三牲,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也称鸡、鱼、猪为三牲。四、风俗礼仪2、古代礼仪(2)生活③祭祀: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四、风俗礼仪3、古代位次在封建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在堂上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在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古人乘车尚左。四、风俗礼仪4、饮食音律【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五牲】五种动物,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四、风俗礼仪4、饮食音律【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四、风俗礼仪4、饮食音娱【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宫调】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四、风俗礼仪4、饮食音娱【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四、风俗礼仪4、饮食音娱【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五、古代地理1、地区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