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区域经济发展(人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特点、布局和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解决的途径措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那些地理条件和布局特点?●存在那些问题?●怎样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位置与范围: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制约: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长而寒,夏短而暖热量从南向北递减,无霜期80—180天降水300—1000mm,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评价:热量基本满足一年一熟作物需要,但易受低温、冷害影响。地理条件地形、土壤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平原——种植业山地、丘陵——林、牧业高原、平原和山地完整——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条件:地理条件工业对农业的支持1.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2.工业对原料(亚麻、羊毛、甜菜、牛奶等)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工农互相促进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社会、经济条件:地理条件交通1.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2.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具有相对区位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重要机遇。社会、经济条件:地理条件开发历史开发历史较短,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面积水平高;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发展。1.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2.光照充足,土地资源辽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长绒棉种植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绵需求量大。3.低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市场对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4.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需求量大。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部,生产条件存在差异。因地制宜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区域内各具特点的农业布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是重要粮食产区,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玉米分布普遍,从南向北逐渐减少;小麦、大豆由南向北增多;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并扩展到北纬50°黑龙江沿岸。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主要树种,兴安落叶松、红松、白桦等。林业和特产区: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天然林区;长白山是主要鹿茸、人参等名贵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放牧畜牧业区。农牧、林牧结合,放牧羊、牛、马等。呼伦贝尔的三河马、三河牛是闻名全国的良种;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很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牛奶急乳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1.耕作业,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条件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一年只能一熟。林业: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山地丘陵,温度低,林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畜牧业: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的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木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发展。2.水稻业多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由于培育耐低温的水稻品种,种植技术的进步,缩短了水稻的生长期。3.(1)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有:①克服天然草场夏季生长旺盛、冬季枯干,造成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②养畜业和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充分利用资源;③防止环境污染。(2)①人工播种优质草种改良畜种;②草场划区管理,轮流放牧,不能超载放牧,不宜农耕,避免草场沙化;③增打机井,保证人畜用水。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大型国营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基本实现农作物地区专业化生产,建立一批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1.(1)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大,人均粮食占有量大。(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三大平原耕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粮食生产条件好,商品率高,更具有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基础。随着全国工业化、城市化,耕地资源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商品粮生产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巩固东北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因此……。(3)首先,东北平原因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一年一熟)较长江三角洲低(一年两熟)。其次,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质量好,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产量,耕作较为粗放,农田基本建设较差,投入低;再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而长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水网地带,地势低平,田块破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小,稻作历史悠久,精耕细作,故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4)发展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增强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继续推动粮食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自然条件相同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不同点:中国玉米带纬度较高,热量稍感不足,无霜期较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农业生产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商品谷物农业。作物结构以玉米生产为主,兼种大豆。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经营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较高。)农业发展方向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业开发,造成土地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等。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把东北地区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农业专业化区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重点是:以增强抗衡外国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适合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增强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重点是:强化人工草场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牲畜牧业。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重点是: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以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品种,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山区农业发展方向: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水网密布,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农业历史悠久,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和技术;国内、国际(港、澳、东南亚)市场广阔,交通和对外联系便利。2.基塘生产将种植业(桑、蔗)、养殖业(蚕、鱼)、加工业(缫丝、制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塘泥、蚕沙、蚕蛹、缫丝废水、滤泥、蔗叶等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和塘鱼养殖业密切结合,综合经营;形成互为依存、互相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循环的紧密联合体。不仅基本解决桑、蔗种植的肥料和养蚕、养鱼的饲料,使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种生产体系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良性发展。3.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循环是,基上植桑,塘中养鱼;桑叶养蚕,桑蚕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塘泥肥田;桑蚕加工后市场出售。基塘之间环环相扣,互相制约,互为依存。这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洼地易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弃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来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的广东省中南部。包括: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佛山、肇庆等市。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国际经济背景——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对外开放政策珠江三角洲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享受优惠政策,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南部沿海,比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就近接受港澳产业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参与国际分工。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侨乡著名侨乡,共同的文化背景,亲密的血缘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为家乡经济发展作贡献。1.区位和侨乡;国际经济环境2.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1979~19901990以后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资源丰富,庞大的市场(国际、国内)需求。劳动密集型为主考虑投资风险;产品附加值低。投资规模小、工业增长慢工业基础增强,工资成本上升;失去政策优势。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电子信息产业占1/3全国,最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呈现城市、农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城市数量猛增成为全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问题与对策支撑动力减弱:①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处于劣势;②国内腹地较小;③外商投资区位转变—由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城市竞争力减弱: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②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间缺少分工合作;③外来人口管理不善,引发居住、交通、教育、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三废”排放量大,处理量小,环境污染严重:①大气污染加剧——酸雨;②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④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问题与对策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机械制造业不发达)2.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功能不清,结构趋同)3.加强规划管理(外来人口管理、外来工权益保护)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料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推动地区产业升级。构建以香港、深圳、珠海为中心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1.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2.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三角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为区域中心。长三角为单核模式,珠三角为双核模式。(大部分省都是双核,如山东的济南、青岛,福建的福州、厦门)3.上海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享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年均两位数增长的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带来众多经济实惠,创造巨大的商机;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共同发展。4.南京本身可以依靠江苏作为发展腹地,不必完全依靠上海。首先要解决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带动郊区县的发展。其次要积极参与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南京制造业的升级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