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与个人防护(新人培训学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卫生应急与个人防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各级各类预案、方案、规范、指南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属地化管理原则: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行政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责任疫情报告人: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报告程序和时限: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的,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0102030405060708090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首例发病首例就诊流行病学确认开始应急报告控制机会事件控制:以传染病自然流行过程为例检测采样0102030405060708090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3133353739潜在的病例预防首例发病首例就诊报告开始应对流行病学预警/确认传染病应急应对采样检测依据:《国家突发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广东省等相关文件(省级可调整报部备案)对传染病、食物中毒等11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根据报告标准进行依法报告。1.传染病甲类传染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常见传染病•1)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3)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4)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5)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26)手足口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居委会、托幼机构及学校等单位(或管区)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2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工厂等集体单位中发生30例及以上疑似或临床诊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病例(28)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聚集性病例是指7天内在小范围(如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发现1例确诊病例,并同时发现1例及以上疑似病例,提示可能存在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在上述条件下,发现2例确诊病例的,判定为聚集性病例2.食物中毒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还包括:职业中毒、其他中毒、环境因素事件、意外辐射照射事件、传染病菌、毒种丢失、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医源性感染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原因、主要措施与效果等。填写相关附表(按类别)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其他化学中毒、环境卫生事件、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免疫接种事件、医疗机构内感染、放射卫生事件、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表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1.初次报告快!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2.进程报告新!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3.结案报告全!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原则一般情况下:县级---一般市级---较大省级---重大国家级---特别重大分级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内涵的释义(试行)》各专病防控指南或相关文件关于共享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与事件分级标准建议的函)(穗疾控函[2015]1号)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3.实验室检测4.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5.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6.开展技术培训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医疗和公共卫生应急任务组织指挥协调和后勤保障体系应急队伍领导、明确职责任务确保物质装备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知识更新:预案管理、最新指南、手册、方案依据:《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广东省卫生应急基本装备目录(草案)》《广州市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等相关文件类别: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药械防护用品通讯器材交通工具等主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疾控中心职责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同时承担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处置国家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事故信息初步调查深入调查结案和报告初步核实无支持证据有支持证据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数据分析事故定性描述性分析建立假设验证假设致病食品生物标本环境样本食品样本实验室检验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调查食品信息环境信息污染环节事故结论准备工作证实暴发存在核实诊断制定病例定义、病例搜索、个案调查描述三间分布特征建立假设验证假设重新调查并再次验证假设实施控制措施信息反馈Time个体防护:为保护处置现场工作人员免受化学、物理、生物与放射污染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以防范现场环境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防护规程的制定、防护装置的选择和使用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工作可能是存在危害因素的救援行动,参与人员应在充分防护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参加救援的工作人员应采取有效的个体防护措施,任何个人和组织不能违反防护规律,擅自或强令他人(或机构)在没有适当的个体防护的情况下进入现场工作防护服,组成由上衣、裤、帽等按防护性能分四级。A级:能对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与液体提供最完善保护B级:适用于周围环境中的有毒气体(或蒸汽)或其他物质对皮肤危害不严重时;C级:适用于低浓度污染环境或现场支持作业区域;D级:现场支持作业人员。化学:连体服、全封闭型液体(B级)、气体(A级)防护服选用对生命有即刻危害的岗位(30分钟内即产生不可修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区域)按A级(窒息性或刺激性气态毒物等)或B级(非挥发性有毒固体或液体)防护致病原因不明的现场按A级防护传染病疫情和救治中防护:穿防护服目的是接触潜在感染环境物品时提供阻隔作用。应满足舒适、对颗粒物有一定过滤效率,并符合防水、透湿、抗静电、阻燃性要求。普通”隔离服”穿透性高,其他性能也难以达要求,不建议用现场使用的防护服应符合国家标准〈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2009)无须穿多套防护服不明原因事件的防护:初期如危害因素不明或浓度、存在方式不明时按最高级防护处理。防护服应是衣裤连体高效液体隔绝性能,过滤效果和防静电性能好用后封存,明确后对应处理空气过滤式供气式随弃式可更换式全面型电动送风式(PAPR)长管供气型(半面式或全面式)携气式(SCBA)半面型呼吸防护用品的种类疾病传播途径个人防护空气飞沫接触生物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隔离衣防护服鞋套流腮++++菌痢+±++霍乱++++++炭疽+++++±+流感+++++SARS++++++±++人禽+++++±++摘录:WS/T31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接诊患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并符合以下要求:1.一般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3)认真执行手卫生2.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4)严格执行手卫生(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3.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4.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口罩要4小时一换,当口罩沾湿后应马上更换一般:为3年期,编码首个为产地、第2个为年、后三个为生产日根据防护用品的具体情况确定防护用品更换顺序,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以方便更换防护用品为原则。对于常见的防护服,一般可按下列顺序穿脱防护用品。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步骤1:戴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