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行为主义-【认知发展朱智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思维(认识)的起源•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对于这一问题有多种解释。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皮亚杰——相互作用论: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递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思维(认识)的起源•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儿童一出生就会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eg:看见食物流口水),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饿,想吃),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和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个体/主体——动作——知识/认识皮亚杰,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发生认识论提出者他通过儿童心理学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JeanPiaget(1896-1980)皮亚杰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和1918年分别在瑞士纳沙特尔大学或生物学学士和博士学位。皮亚杰对生物学的研究一直很有兴趣,10岁时在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到1920年,他开始注意到生物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随后的20年中,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智力的著作。到他84岁逝世那年,皮亚杰已出版40多部著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毕生的工作就是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试图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认识论问题。基本观点•(1).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提出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基本观点•(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1.成熟•即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发展。•其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儿童心理发展必须依赖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基本观点•(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2.物理环境即包括物理经验和数学逻辑。•A、物理经验:是关于客体本身的知识,是对客体本来具有的特性反映;•B、数学逻辑经验:是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eg:一个数学家,在他小时候玩沙子的时候发现,将10颗石头摆成一列,发现无论从哪一端开始数,结果都是10。于是得出,石子总数与其顺序无关。这个认知发现来自于对一系列排列和计数动作协调和反省的结果。基本观点•(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3.社会环境•指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是以个体的认识结构为前提,通过社会互动作用而实现。•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基本观点•(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4.平衡过程•是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即主体内部同化、顺应、平衡机制。•这是影响认知发展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没有主体内部的机制,任何外界刺激对儿童本身起不了作用。基本概念•图式:即认知结构。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认知结构的构建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同化: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改变。基本概念•顺应: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的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区别:•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滤、改造外界刺激)•顺应是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基本概念开始皮亚杰的概念定义例子平衡1个人图式与经验的和谐只见过鸟的婴儿会认为所有会飞的东西都是鸟;(蜜蜂,蝴蝶)同化根据已有图式解释新刺激从而适应新刺激儿童将天空中的飞机也当作小鸟顺应改变自己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刺激当儿童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于是给它起一个新名字(或询问:这是什么),至在当时能够成功地通过顺应达到平衡结束组织(平衡2)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为完整的结构组成包含一个上位概念(飞行物体)和两个下位概念(鸟和飞机)的有层次的图式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根据儿童智慧发展水平,将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婴儿的学习限于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和感官知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儿童没有语言和思维,逐渐形成物体永恒性的概念。客体永恒性•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如:还未获得客体永恒性的小孩,当你将他的玩具拿开时,他会真的以为玩具不存在了,而嚎嚎大哭;而年龄大的孩子则会知道是被拿走了,可能会去抢。•客体永久性是儿童获得守恒概念在机能上的等价物。客体永久性实验•上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客体永久性实验为什么年龄大的儿童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点:出现了语言、符号、直觉和表象思维。两个小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符号思维出现,即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儿童能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如:看见苹果会说“苹果”等。•直觉思维阶段(4~7岁)•儿童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仍然以最显著的知觉特征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象征性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这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常见的有“过家家”,孩子模拟人物和模拟生活用品(房子、家具、餐具等),还包括医院、商店、交通等生活活动主题。•此时孩子的思维开始从感知运动思维阶段过渡到象征思维阶段。而拟人性是象征思维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如会有苹果爸爸、苹果妈妈和苹果宝宝等。思维主要特点•1.相对具体性•此时的儿童开始依靠表象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1+1=?•+=?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2.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CDBA结果孩子很难回答出来。2.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幼儿会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3.不可逆性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突出表现:缺乏守恒概念ABA和B两边的珠子一样多吗?不能意识到只改变排列形状,数量不会改变。4.泛灵性儿童无法区分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在他们心里,世上的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哀乐的。如:孩子看到太阳下山了,可能会问“太阳是不是下班了?”,“苹果掉下来会疼吧?”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获得了守恒性,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这一阶段的思维特征:多维思维,即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思维的可逆性和转化,即掌握物体和数的守恒;去自我中心,即站在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具体逻辑推理,即运算的顺序性和传递性,但有时需具体形象支撑。守恒•指个体认识到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与B一样大小B球变了ABAB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AB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B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A两块叠在一起B两块分放两边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向儿童呈现(Ⅰ)向儿童呈现(Ⅱ)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准备放入水中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BAB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具体运算阶段:总结•这一阶段阶段的儿童的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2)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达到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成人的思维能力相当。特点:1.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够进行抽象概括。即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2.进行假设-演绎推理。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能通过象征性操作来解决问题。发展阶段观点总结•感知动作阶段——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学上的启示•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制约教学,教学要适应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这些特点;•二是教学要努力促进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过渡,提高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简评•价值:•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简评•不足:•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一、简介朱智贤(1908一1991年),字伯愚,赣榆县赣马人。教育、心理学家。1930年,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赴日留学,考取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学系研究员。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回国在高校任教。先后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教务长兼中山学院院长,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兼教育组长,全国著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光辉人生•朱智贤教授年轻时就开始追求光明的人生之路,7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朱智贤教授入党后的12年,是他83年人生岁月中最充实、最光彩、最辉煌的12年,也是他对党、对国家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12年。朱智贤教授是中国20世纪心理学界泰斗,他小时自强自立,逆境成才,在人生道路上,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矢志不移,在71岁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开始了为党的事业立新功的人生追求。黄永言的《朱智贤传》描写了这样一位平凡质朴的学者的人生之路。出版的作品著作:小学历史教育法、儿童自治概率、小学课程研究、教育研究法、论新民主主义教育、儿童心理学、家庭育儿科全书、思维发展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