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史中的个案分析•一、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既是开放的、瞬时的、跨学科的艺术,又是多媒体的、进程性的、散漫的、概念的、依赖语境的艺术,同时也日益倾向于与受众的互动性发展。在艺术类型的进化过程中,虚拟艺术逐渐消解着传统艺术的生动与美好,并致力于推动过程式艺术模式的发展。那些具互动性、远程控制性和基因特性的图像处理不仅鼓励跨领域间的合作,更倾向于用不断挑战人类整个感知系统的界面来解构参与者的感知。现在有很多介入虚拟艺术的沉浸式作品,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剧院、电影、摄影,甚至是全景图或幻景这类历史性图像媒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多维度的世界,作为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今日的数字艺术是虚拟现实与图像世界的重组,能够深入地发掘互动以及延伸性图像潜在的美学价值。在新媒体、数码媒体和数码图像艺术的革命中,合成时代与今天的视觉秩序是什么?全球化时代的数字艺术的特征是什么?新艺术如何通过技术来实现视觉转译的?数字时代视觉艺术的传播方式及其影响是什么?数字时代的艺术的未来是什么?主讲人:张小涛•媒体的变革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改变时代虚拟社会对现实世界的改变什么是新媒体,如何和进行个案研究阅读→文本→虚拟世界→现场绘画摄影电影电视互联网动画数字艺术信息技术虚拟技术跨媒介跨学科整体的文化视野为什么要进行个案研究?艺术史方法、研究、归纳艺术史、人类学、美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图像分析符号学研究《傅山的世界》(美)白谦慎《石涛·清初中国画与现代性》(美)乔迅《重屏》、《时空中的美术》(美)巫鸿古典艺术中的个案研究对今天艺术史的影响,从传统中找到现代性《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荷)约斯·德·穆尔,广西师大出版社约斯·德·穆尔,荷兰鹿特丹艾拉斯穆斯大学哲学系人类与文化哲学教授,哲学博士。1995—2000年任该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席。现任信息哲学与传播技术(PICT)研究院科学导师,常任荷兰政府智囊团专家和顾问。•内容简介本书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本书第一部分“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涉及无线想象、政治技术和极权主义在赛博空间的消解等题旨;第二部分“赛博空间的想象”,讨论空间文学探索简史、电影和文化的数码化;第三部分”可能的世界”,关涉世界观的信息化、数码复制时代的世界、数码此在等层面;第四、五部分探讨主页时代的身份、虚拟人类学、虚拟多神论、赛博空间的进化、超人文主义等问题。全书观念新颖、信息丰富,具有显而易见的思想前沿性。第一通向未来的高速公路第二无线想象:关于数码文艺复兴的未来主义思考第三1.媒介即信息2.未来简史3.是万应灵药还是全貌显示4.单数未来主义与复数未来主义第四政治技术:政治空间的信息论转型1.技术工具观2.信息论革命第五老大哥不再活在此处:赛博空问的权力与弱点1.生活在贝塔之国2.老大哥与新的复杂性3.信息统治4.可控性的限度5.(后)现代电脑6.作为元组织的互联网第六从奥德赛到赛博朋客:空间的文学探索简史第七文化数字化:反思多媒体性、互动性和虚拟•二、媒体考古学口语→文字→印刷术→摄影→电影→电视→互联网→3D数字虚拟技术→全系摄影→生物基因→信息技术→跨媒介艺术(世博会)跨媒体的总体概念全球化时代中的媒介乔布斯苹果现象、Facebook,推特网、微博“茉莉花”革命微博对中东革命的影响今年的世界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与博客•三、20世纪社会、思想、美学、艺术史的剧烈变迁(20世纪的思想史)20世纪初心理学佛洛依德潜意识精神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反思与批判、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麦克鲁汉“媒体即信息”,信息即使价值→利奥塔《后现代艺术知识状况》→福柯《性史》、《疯癫与文明》、《知识考古学》→鲍德里亚景观社会“拟像”与“仿真”与后现代中的哈贝马斯“统一的欧洲”全球化→全球媒介化→抵抗全球化→帝国主义→萨义德《东方学》、《文化帝国主义》→亨延顿《文明的冲突》、9·11的关系→齐译克《帝国》后社会主义、全球化自由市场→知识谱系→当代艺术是知识生产→制造图像→生产图像→知识生产。“虚拟艺术工程”、“未来实验室”数字化时代的视觉革命、信息时代的变化电子媒体与数字媒体艺术观念的变迁(关于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马塞尔·杜尚“观念艺术”→安迪·沃霍尔(美国)→博伊斯(德国)“社会雕塑”-白南准“录像装置”→约翰·凯奇•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驱,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是一位法国艺术家,1955年成为美国公民,在绘画、雕塑、电影领域内都有建树,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8.8.6-1987.2.22,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德国著名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他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那种具有赛亚精神的仁慈性格。在博伊斯看来,暴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反对以暴力去争取和平。而被他认为艺术具有革命潜力,艺术创新是促进社会复兴的无害的乌托邦。博伊斯正是这样试图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信仰,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约翰·凯奇(全名JohnMiltonCage)美国人,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视觉艺术家。1912年9月5日出生于洛杉矶。从1950年起,他的名声和影响波及全世界。1961年,他的演讲、论文集以一个意味深长的书名——《无言》出版问世;从此确立了他作为当代一位主要的音乐理论家和美学思考家的地位。作为“机遇”(chance)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他曾深受远东哲学、美学、尤其是佛学禅宗和中国《易经》的影响。约翰·凯奇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作家”,他在美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处于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约翰·凯奇在先锋艺术领域里的地位几乎就是一位领袖或先知。在美国高度自由的艺术氛围里,他穷其毕生精力,以严肃的思考、独特的行为方式去探求音乐的新发展,获得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理解。•白南准(백남준1932-2006)国际著名影像艺术家世界级大师,Video艺术之父、现代艺术大师、激浪派大师、多媒体艺术家。1963年,白南准成为用电视机来表现艺术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将艺术、媒体、技术、流行文化和先锋派艺术结合在一起,影响着当代艺术、视频和电视。白南准是亚洲向世界输出的第一位国际级明星。他被称为录象艺术的创造者。当然,电影和电视此时早已有了,但只是作为娱乐的手段。音乐家出身的韩国人白南准第一个运用早已实践了多年的当代艺术思想来改造活动的影象。如今,录像艺术也早就被广泛运用。韩国为了纪念他对当代艺术的贡献,专门创立白南准美术馆。白南准的艺术知名度和曾经来华展出的劳伸伯格不相上下,但在高技术化艺术这一领域,白南准的艺术贡献则远远大于劳伸伯格,尽管劳氏也在60年代大力提倡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合作,建立“艺术与技术协会”这样全美性网络,所以在这方面劳申伯格更多的是位社会活动家,而白南准则以大量的作品提供了新技术与新艺术观念相统一的成功经验,留下许多经典作品,并影响到80、90年代的国际艺术发展。文章简历生平大学朋友专业圈子德国物派李禹焕(韩国人、日本)日本战后本土化的观念艺术东方哲学与禅宗思想《禅的艺术》铃木大佐对西方知识界的影响战后的“嬉皮士”•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是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一九六一年毕业。他的电影曾经赢得多项国际性大奖;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一九六二年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其最后一部作品《牺牲》荣获一九八六年夏纳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同年十二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五十四岁。宗教气质执着信念诗意电影语言的杰出共享贡献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英格玛·伯格曼乡愁Nostaghia(1983)潜行者Stalker(1979)镜子Zrekalo(1975)索拉里斯Solaris(1972)安德烈·卢布廖夫AndreiRublyov(1969)伊万的童年IvanovoDetstvo(1962)压路机与小提琴TheSkatingRinkandTheViolin(1960)Ubiytsy(1958)•《雕刻时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理论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处女作《小提琴与压路机》,亦是他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曾获纽约学生影展首奖。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伊万的童年》伟大诗人的诗从来就没有人能读懂,因为只有伟大的诗人才能读懂伟大诗人的诗“诗意”是他在《雕刻时光》中不断强调的两个字。他坚信电影和舞台剧的不同,认为诗的推理过程比传统戏剧更接近思想的发展法则,也更接近生命本身。在诗意的电影中,观众不再被导演精心设计的画面变化牵着鼻子,而是去主动探索生命的历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父亲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尽管在安德烈的小时候,他和妻子的婚姻就破裂了,但他对儿子的影响是明显。在安德烈的电影中,父亲的诗作被屡屡引用,影像和诗句完美地统一,因为他们骨子里都是诗人。如果是为了强调塔可夫斯基的“诗人”气质,那么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可以忽略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份。但如果是为了强调他对电影这种艺术特质的独到见解,那么“艺术家”这三个字是他当之无愧而又推卸不掉的。在《雕刻时光》的开头,塔可夫斯基就说,电影不是文学,二者必须划清界限。小说改编前是文学,但是一旦以脚本、以影像的形式出现,就洗脱了它的文学特质,它是电影?—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拥有吸引人的画面,但他强调:其中绝无象征和隐喻。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生命如此,又何来“象征”和“隐喻”这些刻意安排的成分?在商业电影中,演员的一切活动都是按照剧本进行的,它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却总是纰漏百出,因为它脱离了真实的生命。而作为艺术家的塔可夫斯基,他的作品不是“寻求”而来的——它在一个有信仰的生命中自然成熟,并且脱落.塔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牺牲》。在拍摄它的时候,他已经得知了自己的不治之症。这同样是一个与信仰有关的关键词——背叛信仰是罪,牺牲是一种救赎,而奇迹,总是会出现的。“倘若我们能将《雕刻时光》浓缩成一则单一的讯息,那么,它必然是:对任何艺术家和艺术形式而言,内涵与良知都应先于技巧。”LosAngelesTimesBookReview这样评价这本书。良知出自信仰。背弃了上帝(在这里,我愿意把“上帝”视为一种普适的信仰对象)的人类,“光靠啃面包过活”,也就丢弃了良知。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的最后一章中记录了他小时候和前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的对话,塔可夫斯基问“你认为上帝是否存在?”这位诺贝尔将得主在沉默了三分钟之后,“无助地盯着”塔可夫斯基,说:“我认为存在。”这句话无疑在小塔可夫斯基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作为一位诗人一样的艺术家,一生只有七部长片,塔可夫斯基的良知的力量是难于感受的。但是在你下结论之前,不妨先看看他的作品。•四、比尔·维奥拉(美国艺术家)自我发现之路-《世界美术》1999年①佛教徒·尼泊尔、印度的修行②生死记忆溺水③美术史之间的关联生死之间穿越④录象艺术与传统媒介中关于⑤灵魂终极问题的相遇⑥生命、宇宙与时间的思考比尔·维奥拉(BillViola),1951年生于美国纽约,在纽约奎恩郡(queens)和怀斯特贝里镇长大。1973年取得了雪城大学的实验影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