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比较教育学复习提纲(本提纲仅供参考,请结合课本与笔记进行复习)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比较教育学的意义和研究方法1、比较教育学的定义(P7)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2、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P17-18)比较教育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两者关系为: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区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按照研究内涵的大小,可分为整体研究(一个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各方面的问题)和局部研究(某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个别问题)。问题研究是比较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可分为专题研究(将各国同一类教育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有许多层次)和总体研究(对世界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作全面的比较研究,有横纵向之分,详见教材)。第二章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1、国外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阶段(P27-39)第一阶段(19世纪)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法国的的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法国的库森(《普鲁士教育报告》),美国的贺拉斯·曼(《第七年报》,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等人在介绍和借鉴外国教育制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第二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因素分析。①英国的萨德勒(此时的先驱,《教育问题特别报告》,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了民族性这一概念,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为以历史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②美国的康德尔(1933年《比较教育》,是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比较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著作。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按照美国比较教育家卡扎米亚斯和马西亚拉斯对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论著的分析,提出三种目的:“报导—描述”的目的,“历史—功能”的目的,“借鉴—改善”的目的)③英国的汉斯(1949年《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提出决定各国教育的因素有三:自然因素、宗教因素、世俗因素,,在研究工作中,汉斯把因素分析法与历史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④德国的施奈德(提倡并运用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在1947年发表《各国教育的动力》一书,指出了对教育有影响的外部因素,还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综合研究。这个阶段,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加。①美国的贝雷迪(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比较研究则包含并列和比较两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著名的比较四步法。)②美国的诺亚和埃克斯坦(《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程序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明确概念也即提出指标、选择例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说明结果)③英国的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其主要思想包括:①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②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目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当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做出贡献;③对比较教育中的比较分析强调可比性,提出了比较分析的框架,在概念、制度和实施三个水平上进行比较分析。)④英国的霍姆斯(《教育问题:一种比较的方法》、《比较教育方法》、《比较教育:对方法的思考》,比较教育研究四步骤:A选择与分析问题,主要是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重大问题;B寻求解决办法或政策,分析说明哪些政策和办法更适合于哪些地区、哪种环境,或者提出对某一国家更为现实有效的办法;C验证有关因素,验证是一种需要洞察力的工作,需要批判性的分析和严谨的叙述,为此,他设计了一个“理智的框架”;D预测,在综合分析各国教育问题的基础上,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作出某种切实的预测。霍姆斯的问题法是一个有着深刻的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体系。)2、1898年,罗素首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比较教育学这门课程。第二编八国教育第五章日本教育1、日本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P164)第一,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个吸收西方文化和教育的过程。第二,教育成为国家实现现代进程的工具,成为改变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工具。第三,教育发达,体系完备。第四,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强调政府行为2、日本教育的现状特点(P177-180)第一,东西方教育的混合。第二,系统的教育体系(纵横贯通的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各种教育形式兼备)。第三,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指导。3、企业内教育(P172)高度发达的企业内教育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色:①拥有众多的实施机构;②实行员工培训;③注重对员工高科技的培训;④企业培训方式是引进与独创相结合;⑤关注企业精神的培养;⑥重视对管理人才的培养。4、终身教育(P187)建立“终身学习推进体制”、开发广泛多样的学习机会、改变观念第六章法国教育1、方向指导阶段(P203)主要指初中后两年,但这一工作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堪称法国教育的一个特点。初中阶段方向指导的重点是五年级和三年级,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学季,学校向家长通报学生情况及有关出路的信息;第二学季,由校方、教室及学生和家长代表组成的班委会逐个研究每个学生情况,提出建议,通报家长;第三学季,经与家长交流提出最后方案,家长同意即算决定,不同意可上诉,由省里组织协商或考试。2、法国高中毕业会考(P205)被定义为大学第一级学位及授予这一资格的考试,但实质上又都指评价高中学业和上大学能力的考试及授予的资格。法国高中毕业会考既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又授予上大学的资格,历来被看作评估学生、学校、学区乃至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受到个方面关注。考试科目多,方式多,要求严。同时,也注意尽量多给考生发挥特长并取得成功的机会。3、大学校(P213-214)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法国的一种高等专门学校,主要包括工程师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商业、经济、管理学校。它起点高,要求严,重应用,讲实效,规模小,学生出路保险且待遇优于受过由其他机构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产物。大学校入学考试不统一进行,一些学校单独组织,一些方向、水平相近或有传统联系的学校联合组织。各校的主要共同点是,学制大多三年,基本不实行学分制,人文、社会、经济、语言等普通课占有相当比重,只颁发本校毕业文凭。一些学校还独立地或与大学等其他高教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第七章德国教育1、定向阶段(P240)德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主要招收基础学校的毕业生,学制两年。其基本形式分两种:一种隶属于各类学校,一种独立于各类学校之外。基础学校的学生升入哪一类中学的定向阶段一般由基础学校教师的建议来确定,也有根据学生家长的愿望来决定的。德国原则上规定在定向阶段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课程和内容,在定向阶段的两年中无留级制度。其作用是:促进各个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完成对天赋、能力和成绩的定向;对升学途径的决定作出改进;对社会的教育差异作出权衡。2、双重训练制度(双元制)(P247)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整个教育培训是在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中进行的,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企业中的实践与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其中理论教学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企业实践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二。其特点是:①同生产紧密结合;②企业的广泛参与;③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④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①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②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③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④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将考试与培训相分离更具公平。3、职业基础教育年(职业预备教育年)(P249)这是根据1969年的德国《职业教育法》强调加强职业基础教育的要求,逐步试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它招收已完成普通义务教育的青年,按13个职业领域授予有关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为他们进一步选择和接受各种职业教育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职业基础教育年或“职业预备教育年”为期一年,强调基础理论,通常由全时制职业学校和通过企业训练与职业学校训练相结合的双重训练制形式来完成。4、现行教育的特点(P252-256)德国在教育方面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教育联邦主义。德国在教育上实行地方分权的联邦主义。第二,注意办教育的效率。就宏观而言,其办教育的效率主要在于有一个合理的学校教育结构与定向教育方面。第三,出色的职业教育制度。第四,以法律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第五,重视双重训练制职业教育。第六,严格训练,注重实践。第八章苏、俄教育1、现行学校教育制度(P274)包括普通教育(含学前教育、普通初等教育、普通基础教育、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含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高校后职业教育)以及相应的各类教育机构。按照《俄联邦教育法》,普通高等教育包括在“高等职业教育”之中,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被列为“高校后职业教育”。2、高等教育包括四个层次(P283)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即大专水平的高等教育,实施机构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的前两年,毕业生可获不完全高等教育证书,持证书者既可深造,进入本科第三年,也可以在接受一年半以下培训后就业。高等职业学校也是实施不完全高等教育的机构。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学制四年,毕业生被授予学士学位和指明方向的高等教育证书,实施机构为普通高等学校,这是俄高等教育的主体。第三层次为专业(或完全)高等教育,在本科基础上学习2-3年。第四层次为研究生教育,学制四六年。细分为两个小层次:一为研究生院学制三年,毕业授予科学副博士,一为博士生院,学制三年,毕业授予科学博士学位,实施机构除高校外还有科研机构。3、承担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P285)一是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修业两年(或招收基础教育毕业生修业四年,同时授予完全中学教育),培养幼教工作者、小学教师,这类机构的数量持续下降,有全部被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取代的趋势。二是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学制四年,培养中学教师。这是师范教育的主体。三是综合大学教育系,招生对象同师范院校,学制四年,培养中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还承担对中学骨干教师、校长、教导主任进行再培训的任务。第九章英国教育1、《1944年教育法》(P296-297)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即《巴特勒教育法》)。该法的主要内容如下:(1)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2)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3)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4)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今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今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