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思考题1.如何理解“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来探测、研究地面目标的科学。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感知、测量、分析并判定目标性质,其空间展布、类型及其数量的探测技术。广义上的遥感:泛指一切不接触物体而进行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上的遥感:指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利用传感器(遥感器),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综合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地物波谱特性然界任何物体都具有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能力,这是由于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不同运动状态造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于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表面状态不同,具有相异的电磁波谱特性,这是遥感识别目标的前提;地物波谱特征可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测得。遥感的物理基础任何物体都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物体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这是遥感探测物体的依据。2.遥感的特点(优势)主要有哪些?遥感的特点(优势):面状信息获取:时效性:快速准确连续性:动态观测多维信息:平面、高程(立体)生动、形象、直观:经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3.说明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遥感应用的基本步骤:•根据研究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考虑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光谱波段等因素,目标不同、尺度不同、时相要求不同、光谱特点不同•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多时相图像配准、几何纠正、图像镶嵌、数据融合•特征参数选择波段选择bandselection、特征提取featureextraction(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原始波段进行处理,得到能反映目标地物特性的新的参数,如植被指数、主成分等等)•建立分类系统各类及亚类分类指标(定性、定量)•专题信息提取(分类)与综合分析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数量、质量、分布、发展变化特点与趋势、产生的原因)•结果检验与成果输出对结果进行验证(直接验证、间接验证),满足需要则输出结果,反之,返回第三步、第四步,进行相关的修改、调整。4结合个人的专业背景,试举例说明遥感的应用及前景。5.试说明遥感技术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层次:地面、航空、航天、宇宙从单一传感器---多传感器分辨率不断提高:空间、时间、辐射和光谱分辨率不断提高全天候、全天时: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微波静态---动态:短周期、多时相定性---定量:新的算法、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遥感和非遥感资料结合遥感和GIS、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PS、北斗、伽利略计划等)结合遥感技术的新特点1三高(1)高空间分辨率(2)高光谱分辨率(3)高时间分辨率2两全(1)全频段(全天时、全天候、多角度)(2)全方位(天、机、球)3一体化(1)遥感、导航定位、通讯、信息技术(2)空间、地面、应用技术第一章思考题1.掌握辐射出射度M、辐射照度E、辐射亮度L的概念。辐射通量Φ(radiantflux),又称辐射功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辐射能量。单位为瓦(w),即焦耳/秒(Js-1),表达为:Φ=dQ/dt辐射通量是波长的函数。下图:光谱辐射通量:表示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通量表达为:Φ(λ)=dΦ/dλ=dQ/dt.dλ单位为瓦/微米(wμm-1)。辐射出射度M(radiantexitance),指面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即物体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米2(wm-2),表达为:Md/dA/dA辐射照度E(irradiance),简称辐照度,指面辐射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收的辐射能量,即照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为瓦/米2(wm-2),表达为:Ed/dA辐射亮度L:辐射亮度,简称辐亮度,指面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单位时间内,在某一垂直于辐射方向单位面积(法向面积,Acosθ)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即辐射源在单位投影面积上、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如右图所示,单位为瓦/米2·球面度(wm-2sr-1),表达为:遥感观测到的是辐射亮度值L。2.试说明黑体的概念及黑体辐射的三大定律。黑体:是一个完全的吸收体和完全的发射体,即吸收率和发射率均为1的物体(无反射,也无透射);它是一个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假设的理想辐射体;但可由人工方法制作,它的行为表现可被实验室设备所模拟。黑体辐射遵循普朗克辐射定律、斯特藩—玻耳兹曼辐射定律(Stefan—Boltzmann)和维恩位移定律三条基本的物理定律。3.被动遥感的主要‘能源’是什么?试分析它们的特点。地表与大气的最主要能源是太阳辐射以及相伴的地球辐射。30%:被大气里的云、其他大气成分反射回太空17%:被大气吸收22%:被散射,以漫射的形式到达地表31%:直射到达地表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照度E与太阳天顶角θ有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照度还与大气的吸收及散射有关。(感觉不太对)2、地球辐射·长波辐射(6μm以上):指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此范围短波辐射可忽略不计。·短波辐射(0.3~2.5μm):指地球表面对太阳的反射辐射。此范围长波辐射可忽略不计。·中红外辐射(2.5~6μm):太阳辐射和热辐射的影响均有,均不能忽略。4.试分析遥感在研究地表辐射平衡中的作用和局限性。利用遥感研究地表净辐射α为地表反照率(半球反射率)(可由VIS—NIR遥感反演获得);Ts为地表温度(可由TIR、MW遥感反演获得);Ta为大气温度,可用红外测温仪对天空测得;εa为大气发射率,是大气温度Ta、大气水汽压ea、天空云量C的函数,无云天气下公式:多云天气下公式:εs为地表发射率,是波长的函数,约为0.9-0.98,可测量;σ为斯特藩—玻耳兹曼常数为:第一项表示入射的短波辐射能量和反射的短波辐射能量差,即收入的短波辐射;第二项为大气的热辐射部分,第三项为地物向上的热辐射部分,三项之和为地面的净收入。(参看书p432)需要说明几点:遥感所测得的数据:RS(反射太阳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RL具有非连续(窄波段)、窄视场、特定方向的特点;而自然界地物的反射与发射具有全波段、半球视场、各向异性的特点;两者间的差异是影响遥感反演地表参数反照率与温度Ts精度的重要原因,是定量遥感迫切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的研究途径:①通过方向模型,把地表方向反射率ρ转换为地表光谱反照率α;②通过野外(同步)试验,用遥感、地面、大气数据,建立宽波段辐射值(反射或发射),与窄波段遥感数据间的关系(多为统计模型)。3.散射的概念及大气散射作用对遥感的影响。大气散射(Atmosphericscattering)散射——指电磁波在非均匀或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改变原来传播方向的现象。大气散射对遥感的影响大气散射降低了太阳光直射的强度,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造成遥感图像辐射畸变、图像模糊。大气散射产生天空散射光,增强了地面的辐照和大气层本身“亮度”;使人们有可能在阴影处得到物体的部分信息,使暗色物体表现得比它自身的要亮;降低了遥感影像的反差(对比度),降低了图像的质量(清晰度)及图像上空间信息的表达能力(灵敏度)。因此,遥感器常利用滤光片,阻止蓝紫散射光透过。散射对低层大气尤为重要(约低于3km,湿度大、气溶胶集中。大气散射集中在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区。因此,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6.大气纠正及其基本方法。大气纠正:为了从遥感图像数据中提取真实地表信息,必须对传感器进行大气校正。这已成为定量遥感的必要条件之一。大气纠正就是消除这些大气效应(吸收、散射等)的处理。大气纠正模型1)基于图像特征模型2)地面线性回归经验模型3)基于大气辐射传输理论模型(具体的查看书本p25)7.试分析电磁波与地表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及影响因素。主要有三种基本的物理过程:反射(Reflection)吸收(Absorption)透射(Transmission)其中,能量R、A、T的比例及每个过程的性质,对不同的地表特征是变化的,它既依赖于地表特征的性质与状态(如物质组成、几何特征、光照角度等),又依赖于电磁波的波长。8.反射率的概念。反射特征用反射率(Reflectivity)ρ表示。它是波长的函数,又称光谱反射率(),被定义为:以百分数表示,其值在0—1之间,为无量纲的量.9.朗伯体的概念。当入射波长比地表高度小或比地表组成物质粒度(直径)小(粗糙表面)时,入射能量均匀地向各方向反射,则为漫反射(朗伯反--Lambert),即L在2π空间上各向同性。一个完全的漫射体称为朗伯体。严格讲自然界只存在近似意义下的朗伯体。只有黑体才是真正的朗伯体。对可见光而言,土石路面、均一的草地表面可属漫射体即是朗伯体。第二章思考题1.试说明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时间、辐射分辨率及其在遥感应用上的意义。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前者是针对遥感器或图像而言的,指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后者是针对地面而言,指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在应用上的意义:(1)空间分辨率高——划分地物越细,识别地物细节能力强。(2)不一定是空间分辨率越高越好,要根据应用的特定目的选择合适的空间分辨率。不同的研究目标、尺度需要相应的数据(城市、地质;区域、全球)。光谱分辨率(答案不一定对)•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中心波长位置;•波长间隔的大小。意义:光谱信息丰富,可探测到地物光谱的细微变化、微小差异时间分辨率:指遥感器重复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时间分辨率的意义:动态监测;时序分析时间分辨率的大小,除了主要决定于飞行器的回归周期外,还与遥感探测器、遥感系统的设计等因素直接相关(如:卫星测摆等)。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探测目标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即探测器的灵敏度。辐射分辨率一般用灰度的分级数来体现(量化级数)。图像的灰度级越多,视觉效果越好(分辨能力越强,但数据量越大)。2.遥感所利用的电磁波谱范围有哪些?它们各有哪些主要特性?光学波段----反射波段(0.3-5μm)、发射波段(3-15μm)反射波段:遥感器主要接收来自太阳辐射和地面物体的反射辐射的能量,包括UV(0.3-0.38μm)、VIS(0.38-0.76μm)、NIR(0.76-1.3μm)、SWIR(1.3-3μm)、MIR(3-6μm);其中的紫外—近红外波段(0.3-0.9μm)又称摄影波段;发射波段:遥感器主要接收来自地面物体自身的发射辐射的能量,又称热红外波段(TIR);包括MIR(3-6μm)、FIR(6-15μm),其中6.0-8.0μm因水汽强吸收地面遥感无法利用)。微波:(1mm-1m),遥感常用0.8~30cm,波段Ka、K、Ku、X、C、S、L、P3.如何理解地物的波谱反射与辐射特征研究是遥感研究的基础?自然界的任何物体自身都具有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能力和特征。物质的这种基本特征是由于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原子、电子的不同运动状态所造成的。从高能向低能状态的转动,将释放(发射)能量;从低能向高能状态的转化,将吸收外来能量。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原子组成、运动方式不同,发出的光的频率也就不同,则具有不同的电磁波谱特性。地物的反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特征随波长而变化。人们以波谱曲线的形式表示地物波谱特性,即地物波谱。物波谱可以通过各种光谱测量仪器测得。(不全好像也不对)地物波谱特性地物波谱特性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干扰,变化十分复杂;本身也是因时因地在变化着,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物波谱特性的复杂性,决定了遥感影像解译的不确定性,以及定量遥感的艰巨性。由于难以将这些干扰因素逐项加以定量消除,因而定量遥感研究中需要通过大量地面样本分析,建立先验知识,确定遥感模型的约束条件,以便提高定量遥感的精度。地物波谱研究地物波谱是遥感识别目标的前提,对它的研究与分析,是遥感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地物波谱是遥感定量化的依据,是联系遥感基础研究与遥感应用的桥梁;是选择遥感仪器最佳探测波段,以及遥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