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先秦书法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书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书法艺术的内涵因文字变化而显得更加丰富。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上有哪些变化?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上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块,在西周晚期基本消失。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化,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书风的地域特色?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①春秋早期齐系文字结体疏朗平整,用笔细劲圆润,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结体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变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到战国中晚期,用笔趋于简率。②春秋时期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转妩媚而不乏率真。战国早期结体方整,朴实谨严,到了晚期用笔简率,呈现典型的战国书风。③晋系文字,早期的古茂典雅,承西周书风,中期的侯马盟书,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晚期的晋系文字,结体修长,笔画纤细犀利,精劲富于装饰美。④楚系文字,早期的铭文结体朴肆,行款错落自然,呈纵势;中期的笔画屈曲宛转,有轻重疾徐的变化,有鸟虫篆;中晚期的楚系文字,结体由纵势向横势过渡,圆转宛劲,行款匀称,笔法统一,到了晚期,楚系文字用笔走向简率。⑤秦系文字,春秋早期的秦系文字,承接了西周晚期的传统,笔画细匀劲健。秦公簋笔画瘦劲而委婉,是秦系文字书风的代表。石鼓文笔画匀整,结字疏朗,用笔遒朴而有逸气,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总的来说,除秦系文字外,春秋早期各系文字书风大体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各系文字,书风逐渐摆脱了西周的影响,表现为颀长秀美,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到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书风总体走向简率。4、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段时期秦系文字发生了大篆小篆的变化,其代表作品有哪些?并阐述其嬗变轨迹。2答:代表作品:《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磐刻石—新郪虎符—泰山刻石。第二章秦汉书法1、结合秦代刻石概述秦代小篆的风格特征。答:秦代的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主要用于官方文书、纪功刻石及印章中。现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这些刻石,结体匀称,字形呈长方,上下取纵势,偏旁部首基本固定,笔法圆转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宛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和肃穆气,虽字字独立,然观其整体,相互依附,在章法上有行有列,并由其纵势产生了行间大于字距小的布白特点。2、汉代简牍书法可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何特色?答:汉代的简牍书法可以分为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两大类。江淮汉简,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的《老子》、银雀山的《孙膑兵法》,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书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讲究富于变化。西北汉简是指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西北汉简都有纪年作品,书体上大致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大量的作品是隶书。这些作品多出自驻守边疆的中下层官吏与将士之手,用笔多变,点画放纵,率意而有天趣。3、汉代铭刻书法可包括哪几大类,请结合实例阐述各类别的艺术风格?答:汉代的铭刻书法主要包括:金文、汉代石刻、汉砖瓦铭文、西汉骨签刻辞。汉代的金文的风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挺拔峻险爽利的镌刻之美,如西汉的《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另一类表现为柔韧浑厚圆转的风格,如东汉的《光和斛铭》、《镜鉴铭》。汉代的石刻极为丰富,有碑碣、摩崖刻石、墓志铭、石经等。其内容主要在汉人祭祀、纪功、记事、教化、凭证及宣教等,书体主要是篆书和隶书。汉代的砖瓦铭文是指表现物勒工名的砖瓦上的文字记号,如建筑、墓葬的铺地砖、饰墙砖、瓦汉的纪年、吉语装饰铭文、买卖地券的砖铭和墓志砖。汉砖瓦铭文的主要书体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篆书和隶书。西汉骨签刻辞,是记录在牛骨上的全国地方工官向中央政府上交供皇室和政府使用的各类手工业制器、器具和各类物品的一类骨刻文字。书体有篆有隶,也有草篆。4、汉代碑刻高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风格?试举例说明。答:汉代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上升不独立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政府根据《尉律》来选拔书法人才,以通经艺取仕,有力地促进了书风的盛行。汉代以孝治天下,并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开,厚葬盛行,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生平,为汉代的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3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有三种风格。一端庄平正、法度严谨类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袁博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二是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礼器碑》《孔宙碑》《尹宙碑》《曹全碑》。三是质朴高华、雄浑沈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石门颂》《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5、简述汉代各书体的演变过程,并举例说明在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规律。答: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现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成熟的隶书是在笔画的波挑成熟和掠笔的形成。在解散隶书结构严谨的同时,形成了章草书,主要的特征是在每字的结束时采和波挑法,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草书的形成,最早产生于篆书的草写当中,随间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朝古隶的快写方向发展。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在东汉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楷书,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早于早期的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的草法形成了行书的特点。6、东汉后期主要文人书法流派有哪些?对后代书法有什么影响?答:东汉后期文人书法流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文书法流派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东汉后期的书法流派主要有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和张芝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和蔡邕的隶书流派。曹喜的篆书,开创了悬针法、垂露篆,对后世的邯郸淳、蔡邕皆有影响,直到魏晋南北朝的碑刻篆书都有曹喜的篆书风格。杜操的草书硬瘦,其书法风格特征后来被张芝所继承,对魏晋南北朝书风产生很大的影响,张芝的草书对魏晋时期的文人书法流派中形成巨大的影响。这种流派的形成,为当时文人书家确立了一种艺术创作模式,并影响了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书家群。第三章魏晋书法1、三国、西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刻石?为什么说它对后世书家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请举例说明。答:曹魏碑刻中最著名的有《上尊号碑》和《受禅表》。还有《黄初残碑》、《正始石经》。《正始石经》以古文、小篆、分书三体刻成,上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另外东吴刻石著名的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唐宋元明文人书家多因为此两碑系是名家所书而作为师法对象,并标榜此为学汉碑,这是历史的误会。2、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答: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43、试述王羲之书风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书风来源。答:魏晋时期因为政治集团的激烈斗争和战争的连绵,使经学急剧后退,文人士大夫抛弃了两汉经学传统,重新解释天道自然,提出“贵无”的思想体系,这种以老庄思想为本的玄学对儒学的改造,使玄学风靡。魏晋文人在充分认识自然之美的同时,意识到自然是人性与艺术美的和谐,是整个宇宙、人生的感受和领悟,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书法风气的兴盛。道教、佛教也对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书法作佛事,在魏晋时期非常普遍,佛教盛行中,写经与刻经留下了许多遗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羲之自会稽任上以后,曾对会稽山水作了精彩的描述,这种自然之美,使得他超然物外。王羲之书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内质,正是其思想、品格的反映。王羲之的书法师承有三:一是源于东汉末年的张芝一系的草书,由卫、索家族传至东晋,成为王羲之学习的对象;二是东汉末年钟繇的楷书与行书,由卫氏家族中的卫夫人传递给王羲之;三是王羲之父辈的影响。4、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答: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今草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势,转折多方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妍美并存。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行书。王羲之成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王羲之的书法,表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面貌,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文人书法取之不尽的源泉。王羲之之后的百年间,成为影响南朝的书法的主角之一,并逐渐侵染北朝。初唐的欧虞褚薛的楷书均从王羲之真书中出,到颜真卿临王羲之出,转妍为质。行书一脉,王羲之的行草书原就蕴含着“平正”和“欹侧”两个方向,以后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策源地。草书一脉,从王献之到中唐张旭、怀素,将其纵逸一路向前推进,在中唐卷起狂草之波澜。5、王献之书风与王羲之有何不同?请结合其代表作阐述“古质今妍”的内涵。答:王献之的书法,与王羲之不同,新妍过其父,正合时尚审美,爱妍而簿质,人之情也。其行草书法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可见其打破传统束缚,突出人生情感。其小楷作品,变大王的内压为外拓,变蕴籍为外放,字法端劲,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草书气势开张,上下映带,连绵不绝。行书体形偏扁,草、行、楷间杂,用笔精到,沉着而开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新书风。6、东晋时间的著名墓志、刻石有哪些?它们的书体有何特征?答:比较著名的有《谢鲲墓志》,此志全文为隶书,在体势上变扁为方,笔画中的波挑不明显,减弱了“隶”势而增加了“楷”态。《王兴之夫妇墓志》,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张镇夫妇墓志》,其书体属于由隶向楷过渡的书体,笔画无起落粗细变化,刻写简单直露。《王仙之墓志》、《王建之夫妇墓志》转折收笔处都有隶书的特征。比较著名的刻石有《爨宝子碑》,楷隶相参,点画中的收笔如隶书的波挑,方折锋利的点画棱角,明显是刻手的发挥,此碑整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