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2、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1.作者名片作者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评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作品《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纪念白求恩》等2.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于4月20日夜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毛泽东主席写的一则报道渡江中路军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主席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3.文体知识(1)概念: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又称消息。狭义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和简明性。(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5)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自主学习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结构及语言特点。2.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1949年4月20日长江前线(芜湖—安庆)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敌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主体)分析本消息的结构合作探究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电头的作用: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品析语言,领悟情感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欣赏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当堂检测1、新闻的主要结构有:标题、导语、主题2、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3、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胜利南渡”点明了: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渡江已取得胜利作业: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正音辨形要塞()溃退()歼灭()xiè()气dū()战区yù()答案:sàikuìjiān泄督域﹒﹒﹒2.据义填词(1):(军队)被打垮而后退。(2):锋利无比,不可抵挡。(3):勇敢出众而且善于作战。答案:(1)溃退(2)锐不可当(3)英勇善战近义词辨析溃退、撤退【同】都有退出、后退之意。【异】“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撤退”不含垮和败,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后退。3.走进文本(1)阅读课文,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答案:①从二十日夜起;②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④起因:⑤经过:⑥结果:答案:④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⑥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2)阅读课文,画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答案: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二十日夜起”至结尾。1.布局谋篇(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作者在写作中是怎样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紧密衔接在一起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三路大军时间衔接所遇敌情语句衔接中路军二十日夜至二十一日夜西路军甚为微弱东路军答案:三路大军时间衔接所遇敌情语句衔接中路军二十日夜至二十一日夜甚为微弱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西路军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甚为微弱东路军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较为顽强2.语言品析本文用词准确,语言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有感情色彩。请仿照参考示例,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参考示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点拨:赏析:“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出其不意,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的强烈嘲讽。一试身手:(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答案:“不含”一词,准确地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避免了歧义。﹒﹒(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答案:“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使语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概。(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答案:“至发电时止”表明时间概念确切,暗含渡江胜利的豪迈之情。﹒﹒﹒﹒﹒﹒﹒﹒﹒﹒﹒﹒﹒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灿烂阳光:这则新闻报道了中西路军的进军情况之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记叙中的议论有什么作用呢?对此,大家有何看法?畅所欲言吧!旭日阳刚: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蓝色季风:我认为这里的议论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知识拓展】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记叙文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揭示了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束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本文的导语部分主要概括了渡江概况:,,主体部分略写了首战告捷,详写了______所向无敌和战绩辉煌,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答案: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