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总论•一、文学的觉醒与独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建安年间到隋朝统一)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文学的自觉,最重要或者说是最终的还是表现在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人所说的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术。•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列。•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陆机的《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并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论述。•刘勰的《文心雕龙》上篇主要对文体进行讨论,将文体分为三十三类•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文学的情采、声律、用事用典、对偶修辞等的追求,特别是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自觉地追求。•二、文学的士族化倾向•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形成,并在东晋达到其势力发展的顶峰。士族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如陆机、陆云、潘越、潘尼等。•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三、文学的宫廷化特色•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官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形,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巧,争一字之奇。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途既开,爰尚之情愈笃。”——《隋书·李谔传》•四、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阮瑀及其子阮籍、嵇康及其子稽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梁武帝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五、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贡献•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玄言文学、田园山水文学、永明文学、宫体文学、北朝文学,以及独立于文人文学之外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异象纷呈,各具风姿。•主题:脱出了两汉美刺教化的文学功利原则和“天人合一”的经学思想的桎梏,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现实人生和个人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成为文学的真正主题。•题材:不仅抒写传统的忧国忧民、建功立业、个人际遇,也面向更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面向与人的形神息息相通的自然山水。•技法:确立了声律的理论规范,形成了典故的运用传统,丰富了文学的修辞技巧。•体裁:既是五言诗的繁荣期、七言诗的发展期、抒情赋的高峰期、骈文的成熟期、小说与格律诗的草创期,也是理论散文进入更加思辨化的时期。•文学批评与理论:涌现出一大批专门的文章和著作,且就文学的创作和审美,提出了诸如文气、风骨、意象、缘情、神游、兴会、味象、形神、滋味等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文学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建安文学繁盛原因:•1、政治、思想、文学自觉•2、“三曹”的提倡•3、对前人创作手法的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风骨”一词,出自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简练刚健、准确、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建安风骨:指建安时代诗歌、文章的风格特点•内容充实,笔调明朗,文笔雄健深沉,格调慷慨悲壮,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情感真挚强烈。•“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清峻、通侻、骋词、华靡——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汉魏之际文学变迁》•清峻:用语简捷,词气峭厉,不容斟酌•通侻: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慷慨悲壮•骋词:注重文章的思想逻辑与艺术表达力量,气盛词壮•华靡:华丽(建安文学之趋向华丽,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曹操•一、生平、思想•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人。二十岁举孝廉,镇压黄巾军,起兵讨董卓。建安元年迎献帝建都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二、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对经学、书法、音乐、围棋、药理、建筑等都有较深造诣,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诗歌•曹操的诗、文,都能突破前任的思想传统,放言而无所顾忌,形式亦自由随便,具有清峻通侻之风。•曹操诗今存22首,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全用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曹操诗歌内容•1、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和民生多艰•如《蒿里行》、《苦寒行》、《薤露行》、《却东西门行》•《蒿里行》反映了初平之年关东州群起兵讨伐董卓,便令会师之后,他们各怀异心,观望不前,不久各路人马为争夺权势相互火并、自相残杀。军阀长期混战,造成百姓惨死,抛骨露尸于野的衰败景象。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并流露了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苍凉激楚,形象鲜明。因此,后人称《蒿里行》为“诗史”、“汉末实录”。•2、表现政治理想,抒发雄心壮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魄宏大,意境深远。•3、书写年命之悲,以及幻想长生的游仙诗•如《秋胡行》、《精列》等•《秋胡行》:“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反映了诗人矛盾复杂的心境。•曹操诗歌特点•1、把政治和社会关注结合起来,具有诗史性质•2、取境阔远,雄浑苍劲,悲凉慷慨•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3、语言古朴质直,不加雕饰•4、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行》•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吉凶与民同患意,思其与天下贤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吴淇《六朝选诗定论》•《龟虽寿》晋宋山水田园文学•山水田园文学的兴起•第一,东汉以来,豪族地主庄园兴起;汉末社会动荡,清流士大夫渐次脱离宦场,而移居田园。•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昌言》下•第二,东晋以前,中国的政治、文化重心在北方。南渡以后,“中原衣冠之盛萃于越,为六州文物之薮。高人文士,云合景从。”(《大清一统志·越郡志略》)•第三,晋宋王室与士族、士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使一部分士人在世俗的功利追求和个人的全身远害之间,持一种首鼠两端的态度,“朝隐”之风,由是盛行。•第四,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的人格美。•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郭象注《庄子》•而能否领略山水之美,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重要标准。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385—433),原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谢灵运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谢灵运山水诗特点•1、风格鲜丽清新•谢灵运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南史·颜延之传》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2、善于经营画境•性情渐隐,声色大开。——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从斤竹涧越岭溪行》•3、语言富丽精工,工于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多用典。•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4、结构单调: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多名句,少名篇。南北朝乐府民歌•南朝乐府民歌•南朝(公元420-58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四个汉人政权——宋、齐、梁、陈的总称。•南朝乐府民歌可分“吴歌”与“西曲”•吴歌曲目少而歌辞集中,今存曲目二十四种,诗歌三百二十六首,出于以建业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西曲曲目多而歌辞少,今存曲目三十四种,诗歌一百四十二首,出于荆、郢、樊、邓一带。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风格•内容:绝大部分属男女恋情•风格:深婉缠绵、清新艳丽•南朝乐府民歌内容与风格变化原因:•第一,以城市为中心的市民文化的形成。•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南史·循吏列传》•第二,南人敏感细腻,南方多山水林木之胜,故南方情歌情景相谐,婉媚而清新。•男女“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南史·循吏列传》)•第三,南朝君臣苟且度日,纵情于感官享乐,乐府采诗目的,乃弃两汉的观风察俗,唯以娱乐声色是务。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色•第一,长于以情景交融,写出悠悠情思。•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子夜四时歌·秋歌》其一•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秋歌》其十七•第二,语言上最大特点,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用以取喻起兴。•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其七•第三,南朝乐府民歌体制短小,情韵悠远。除小部分属三、五杂言和四言、七言外,十分之七为五言四句。北朝乐府民歌•北朝(公元386-581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存在于北方的五个朝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总称。•北朝乐府民歌多数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作者为鲜卑、匈奴、羌、氐、汉等各族人民。北朝乐府民歌内容与风格•内容:社会离乱,战争惨烈,家庭离析,社会贫富对立;男女情爱;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其一•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䟤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其五•风格:刚劲质朴,热情豪放,直抒胸臆,气盛词质。•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