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主讲于浴贤教授阅读参考书:1、《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而已集》全集之三)2、《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3、《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4、《中国中古文学史》刘师培5、《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6、《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7、《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绪论从汉末大乱到隋朝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就是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社会长期处于动荡分裂状态,朝代迭更,篡乱继作,国祚频移,社会政治动荡不定,学术文化新变迭出。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581-618)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东魏(534-550)北齐(550-557北朝:北魏<西魏(535-556)北周(557-581)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八代:东汉、六朝、隋第一节动乱时代与乱世文学一、战乱和分裂的时代1、战乱使人口耗减“卓部兵烧洛阳城外百里,又自将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三国志·董卓传》长安城中尽皆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晋书·食货志》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堡无复人迹。——《后汉书·陶谦传》谷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移道路。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晋书·食货志》: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曹操《军谯令》2、饥谨、疾役夺去无数人性命: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已分,可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曹丕《与吴质书》3、权势的争夺使名士惨遭杀戮“名士少有全者”:曹爽何晏高贵乡公嵇康郭象裴頠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嵇含阮修庾敳王衍谢灵运谢朓鲍照4、感伤的生命意识笼罩着整个时代二、乱世文学—感伤的悲剧性的生命主题1)生死主题、2)游仙主题、3)隐逸主题四种人生态度:一、提高生命质量,建功立业,如建安文人;二、增加生命长度,服药求仙,如正始名士服药清谈一派;三、增加生命密度,及时行乐,借助于酒,如正始名士饮任诞一派;四、不以生死为念,顺任自然,如陶渊明和山林隐逸一派。第二节人性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一、思想解放、人性觉醒的时代1、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名、法、兵、纵横各家思想的发展。“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鱼豢《典略·儒宗传序》2、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性觉醒。面对深重的社会灾难,人们或谋求生存,或希冀功名,或志在统一,从思想上冲破儒家经学的桎梏,积极思考和探索种种社会问题,于是,各种“异端”思想纷纷出现,社会解放思潮悄然到来。惟才是举“异端”诗教“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设使天下没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曹丕二、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1、追求诗文艺术形式美,而不强调“寓教训”。曹丕说:“诗赋欲丽”;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班固《两都赋》序2、“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独立地位确立。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鲁迅说:“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3、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准: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各种体裁有比较明确细致的区分,对各类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比较明确的区别;第三、对文学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宋文帝时立四学:儒学、玄学、史学、文学文笔之分:“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三、情感的复归和文学艺术形式美的创造1、文学情感的复归2、艺术形式美的探索和创造第三节玄学佛教对文学的渗透一、玄学的性质特点: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的衍变,它以“儒道兼综”为宗旨,把道家的无为和儒家的名教统一起来,使儒学向老庄靠拢,归本于道家,以道家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从而适应了新时期政治的需要。玄学崇尚自然,以无为本。在人格精神上,追求“不以物务营心”,追求玄远、玄静的境界。二、魏晋玄学的产生1、门阀世族和士大夫文士立身行事的需要。在汉末大乱和魏晋易代之际,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教规范已失去原有的约束力并受到质疑,于是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返归自然的生活就成为新的追求目标;身外的功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的人格。2、新的统治政治的需要。三、魏晋风度下突出的行为风尚:竹林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王戎、阮咸——竹林七贤正始名士:何晏、夏侯玄清谈服药、饮酒、任诞魏晋风度追求任性、畅情的艺术人生。其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四、玄学对文学的渗透:1、文学中老庄思想大量渗透“诗杂仙心”“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世极迍邅而辞义夷泰”2、隐逸高蹈的追求,与自然合一的旷达“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示形神于天壤,则名教之外别有风猷”“小隐隐陵薮,大隐隐市朝”庄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世无事事之心。”“志存轩冕,又栖心江海。”崇尚自然,不关世务,远身避祸亦官亦隐“大隐隐朝市,小隐隐林薮”朝隐3、“自然”“真率”成为文学创作风格的追求,也是文学批评的标准。4、玄言诗和山水诗的出现五、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思考练习:为什么称建安时期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建安诗歌一、“俊才云蒸”及诗歌创作的繁荣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七子:孔融阮瑀王粲陈琳刘桢徐干应瑒3、其他文人:蔡琰繁钦邯郸淳吴质杨修缪袭左延年邺下文人集团二、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1、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曹植《送应氏》阮瑀《驾出北郭门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悲愤诗》(五言)王粲《七哀诗》艺术特色:1、个人的经历境遇与百姓的悲惨遭遇相结合,2、一般情景的描写与典型事例的选取相结合;3、有个别,有一般,从多角度、多层面反映了社会苦难的普遍和深重,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曹操《蒿里行》“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蔡琰《悲愤诗》2、表现政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植《白马篇》《薤露行》《杂诗》(其五、六)刘桢《赠从弟》3、强烈的生命忧患和悲剧色彩曹操《短歌行》《龟虽寿》徐干《室思诗》阮瑀《七哀诗》曹植《赠白马王彪》《赠徐干》曹植《野田黄雀行》《吁嗟行》曹操《短歌行》艺术特色:“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吴琪1、化典入诗,自然浑成,恰切地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之情。2、善用比喻以抒情达意,形象生动。3、融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4、感情起伏低回,格调苍凉浑厚。《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曹植《白马篇》艺术特色:1、形象鲜明,栩栩如生。A、娴熟的射击、高强的武艺、战场上英勇破敌,少年英雄形象十分鲜明。B、用铺叙、排比的手法塑造形象。C、以白马衬少年,白马、少年二而为一,矫健、敏捷、勇敢、无畏的形象中有白马有少年。2、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最后议论抒情有画龙点睛之妙。3、具有边塞诗刚健豪迈的风格特点。4、鲜明的个性特征曹操《蒿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野田黄雀行》、《吁嗟行》曹丕《燕歌行》艺术特色:1、善于创造意境,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惆怅、哀伤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2、感情缠绵悱恻,笔调细腻、婉曲。3、语言浅显清丽。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如泣如诉,真切感人。4、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和谐流畅,情致委婉。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曹植《野田黄雀行》艺术特色:1、全用比兴,故事性强,形象鲜明。2、意境完整,结构精巧,起兴、议论与完整的寓言故事结合在一起,互相映衬。3、工于起调,开篇以自然环境喻社会环境,暗示自己所处的险恶危苦的环境,并为全诗奠定基调。建安诗歌的艺术成就1、五言诗繁荣并走向成熟——“五言腾踊”“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曹植大力写作五言诗,存诗90多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诗。曹丕许多五言诗干脆称为“杂诗”,而不用乐府古题,无复依傍地创作。三曹七子2、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曹操全部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存诗20多首曹操诗继承汉乐府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植诗歌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通过曹植才获得完成。3、艺术形式美的创造: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诗歌:感情缠绵悱恻,笔调细腻婉转;善于创造意境,情韵极浓。钟嵘评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语言纤丽工巧,音韵和谐。五言诗繁荣成熟,四言体再创佳篇,出现了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为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思考与练习:1、何谓建安风骨?试论建安风骨的内涵。2、试论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第二节正始之音(240—265)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65一、正始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1、魏晋易代的政治杀戮和恐怖社会环境;2、玄学的产生及特点;3、士人艰危的处境及人生态度的改变;4、魏晋风度的形成及表现。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忧生念乱,愤世嫉俗,隐逸,游仙。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第二节阮籍的诗歌创作《晋书·阮籍传》:籍容貌瑰桀,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籍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礼岂为我而设邪?”一、阮籍的诗歌创作《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人生感慨的记录内容:阮籍的诗歌充满苦闷、孤独情绪和强烈的忧生之嗟。A、强烈的忧生之嗟;B、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C、对现实虚伪、腐败的揭露和抨击;D、游仙和隐逸。艺术风格:隐约曲折,多用比喻,或借咏史以表现。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咏怀诗(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十七)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咏怀诗(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三十三)嘉树下成蹊,东园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