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填空:(1’x10)重要学派领导者提出的理论(拉采尔、麦金德、哈格斯特朗、洪堡)形成了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苏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①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倡导者,创立了政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对文化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为人类地理学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环境学派代表人物,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②麦金德: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先例。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大陆腹地学说”,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③哈格斯特朗:关于文化的空间扩散,瑞典著名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对文化的扩散过程做过深入研究,并为其理论和分类打下良好的基础。④洪堡: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他们是世界上公认的近代地理学大师,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的贡献: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人文地理学三大理论:人地关系论、区位论、行为论人地关系论:就是关于人地关系的各种认识、各种观点、各种理论,也就是论人地关系。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区位的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简言之,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行为论: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类行为规律的各种理论。文化地理学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世界三大宗教?哪些是民族宗教?分布?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东亚、东南亚。基督教——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亚洲、非洲、欧洲及美洲。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语言使用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汉语,分布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英语农业的发展阶段及其概念,某一阶段商业农业有什么特点,叫法?工业推进过程①原始农业,即迁移农业,以土地轮种为特点;②传统农业,即生计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③现代农业,即商业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农业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生产上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农场大规模化趋势明显;农业生产与企业联合,现代化程度很高。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德国与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规模等级、不同职能类型的一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城市有机整体,成为区域经济的基本骨架。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由奥尔巴哈提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来讲,人口规模局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位局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成为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Pr=P1/rq,式中Pr为r等级城市的人口数,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q为常数,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首位城市法则:国家首都并非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成为首都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2.名词解释: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人口年龄金字塔是一个由零岁逐渐升向高年龄的坐标图,纵坐标表示年龄,横坐标表示年龄级别的人口数,并用不同象限分别表示男女性别。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指区别人口经济地位、年龄状况、男女性别的这些侧面。人口性别构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的比例关系,通常用性比例表示。性比例是用一定人口中一种性别的总人数与另一性别总人数之比,通常用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来表示。(性比例=某时某地男性人口数/该时该地女性人口数*100)种族: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等级规模法则:1913年由费尔巴哈提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来讲,人口规模局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位局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成为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国家首都并非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成为首都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城市化:所谓城市化,就是由于近代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变化,也就是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简言之,城市化就是城市产生和生长扩大的过程。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发散,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行为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地理物象/环境映象:指客观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到人脑中的形象。心理图谱/意境地图:是人的知觉与认知的内在行为的最终产物。3.判断题(略)4.简答题:(纲条+适当的说明)文化扩散、文化区的举例和比较(文化扩散/文化区是什么?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大体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①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包含三个层次,以语言文化现象为例,形式文化区的中心地区语言文化现象表现最为明显和典型;而在周边的外围区则随着距离的增加,语言文化的典型性会逐渐减弱;外围区再往外会出现边缘区,是文化的过渡带,可能出现的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混合,边界通常难以划定,所以模糊。②功能文化区:是该文化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比如中国首都北京,是国家城市范围内的政治功能中心,其中心地位和边界界线都是明确的,中心功能性作用与区内功能联系确定了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③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民居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比如在美国的东南部地区,一些电话号码簿上或是汽车牌照上出现了“Dixie”字样,这种符号标志所包含的是人们对一段历史的情感记忆,没有具体形式或是边界,但往往通过一些活动或民俗表现出来。(2)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①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具体可分为:a.接触/传染扩散(电视等媒介对文化的传播);b.等级扩散(购物中心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c.刺激扩散(俄罗斯土著人受南部草原驯养文化的刺激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特点:具有空间连续性,新区由旧区扩大而形成。例子:中国造纸术的传播、电视的普及②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团体紧密联系,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空间上不连续;例子: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将中华饮食文化传遍世界。人口的转变模式分析人口模式,老龄化趋势,未来存在的问题一、概念: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生产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生产率)的过渡。二、人口转变模式:1.发达国家的转变模式(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达到低水平,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至最快尔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5)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2.发展中国家的转变模式多产多死型→多产少死型→少产少死型三、人口老龄化趋势及未来问题: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未来问题:①导致社会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②社会养老保障负担加重,老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和社区服务需求压力日益增长;③家庭养老功能减弱;④人口结构老化,人口趋于负增长;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乡村城市化、逆城市化的概念和异同点比较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一种先于经济水平的城市化,属于消极城市化的一种。是指农民在乡村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后,只得向城市迁移,表面上造成城市人口增加的现象。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并超越城市经济发展承受能力、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乡村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发展,城市地域扩大,农业用地转用作工厂、商店及住宅等非农业用地;农民由专业农户转化为兼业农户;进一步成为脱离土地的非农户;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和文化教育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趋同。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发散,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异同:假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在形式上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逆城市化和乡村城市化在形式上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基础理论及理论背景:大陆心脏地带学说(麦金德,提出背景、主要观点)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时值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大发展,使其成为“世界的工厂”,其工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居于垄断地位。十九世纪的后期,工业革命扩散到西欧、中欧、北美,其他国家工业生产急剧上升,出口量大增,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英的自由贸易政策难以为继。为了稳住海外市场英国不得不大力发展殖民地,引起了竞争与冲突。在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英国的海洋霸权遇到了挑战,反映了陆权大国的兴起。2.主要观点:麦金德于1904年大陆腹地学说,把欧亚大陆称为世界岛,东欧到中西伯利亚的中部地区为心脏地带。他所提出的“大陆心脏”这一概念,认为居于亚欧大陆心脏地区的国家人力和物力资源丰富,并远离海洋,海权国家的势力无法进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天然堡垒。他认为: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中心地带;谁统治中心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这一思想反映出,作为海权国家的英国面临着陆权国家兴起的严重挑战,需要修改战略和外交政策。陆心说的出现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适应了英国统治者对外侵略的要求。并且进一步提出英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