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评论作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獻評論作業評論者︰李景熙授課老師︰楊裕富教授—評論—文化全球化下的韓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AStudyontheDevelopmentoftheSouthKoreaMedia-CulturalIndustrywithinaBackdropofCultural出版年:西元2006年06月論文名稱:文化全球化下的韓國影視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校院系所名稱:銘傳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生:許家豪指導教授:洪孟啟博士一、論文摘要本論文所探討的論文摘要主要的問題點在於近年來韓國影視產業在全球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亞洲地區。該論文也將從文化全球化的角度,探討韓國是如何在西方文化強烈的植入之下,還能異軍突起,並尋求自身的定位。針對此問題點,該論文將藉由文化產業理論的角度分析韓國影視產業,探討範圍包括︰(一)、文化投資心態(二)、文化產業政策擬定(三)、文化產業本身具有的特質探討等,以釐出影視產業藝術與商業的雙重特性。另一方面,該論文的研究方法上採用文獻方析法,藉由尋求相關歷史資料、檢視歷史紀錄並客觀的對韓國的影視產業發展進行深入分析。有鑑於還國影視產業的成功模式,該論文希冀從韓劇發展模式深入分析,內容包含︰(一)、韓國政府扮演的角色。(二)、政府對於法規与政策的擬定。(三)、電視劇的生態。(四)、以及各個層面發展出的經濟效益等。該論文除了從政策面分析,也將從韓國本身的民族主義的角度探討与影視產業發展的脈絡關係。最後,經由該論文初步分析後,可釐出幾項重要研究結果,包括︰(一)、韓國政府具有明確的經濟發展目標,積極打造影視發展的環境、條例制定、政策擬定与培養人才等。(二)、因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反而越挫越勇地重整韓國企業,積極進行影視產業相關研發与行銷工作。該論文也針對我國影視發展提出幾項建議,包含︰(一)、提升我國自製的電視劇。(二)、政府應有明確的經濟目標,打造適合發展的環境与政策,設立統一部門,提升企業投資意願。(三)、人才培育上應該配合企業需求,配合影視產業,全力提升消費者消費意願,活絡台灣消費市場。二、本論文主要論點本論文研究背景方面︰西元2000年,由於在八大電視台播出韓劇《火花》造成觀眾熱烈迴響,也因此造成台灣連續劇板塊移動,緊接著播出《藍色生死戀》也一樣創造高收視率,從此台灣連續劇已被韓劇攻佔,除了八大電視台,其餘如民視、緯來与霹靂衛視等電視台從2000至2002年之間總計播出40部韓劇。除了現代偶像劇,緊接著「武裝劇」也引進台灣,例如︰《明成皇后》一星期總計在電視上出現近30次,之後最為國人熟知的《大長今》,也隨著女主角李英愛本人來台宣傳,再度掀起收視熱潮。另一方面,本論文著重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之後的隨著科技的進展而行程的文化殖民化(文化霸權),例如︰最徹底實行「資本主義」的國家美國,以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全球化的概念,打破東西間的間隔,讓資金快速流動,文化強國主導勢必全球消費者的消費傾向,造成產品全球化的風潮。也因為全球化效應下,勢必需要面對兩個問題︰(一)、同質化。(二)、異質化。當全世界文化趨向同質性的過程中,「異質化」即是一種正常的平衡反動,是一種在地化的過程,該論文也提及各國之間開始藉由產業化動力,將地區性的文化表現在商品上,以創造新經濟價值,並找尋出自己的定位。■(除了經濟價值也有將一國文化散播的可能性)本論文以韓國為例,將影視產品視作「文化商品」,內容包含著「大韓文化」的商品,尤其是韓劇成為另一種收視的主流,連一向以好萊塢美式文化、日本流行文化的台灣,也讓韓劇圖騰的商品進佔市場主要位置,所以,韓劇中所隱涵的「經濟」與「非經濟」價值顯示出韓國政府推動文化產業政策的成功。2-1研究內容本論文欲將藉由文化產業相關理論作為分析韓國影視產業的目的,如上所述,文獻探討範圍包括︰(一)、文化投資心態(二)、文化產業政策擬定(三)、文化產業本身具有的特質探討等,以釐出影視產業藝術與商業的雙重特性,以下為該論文相關文獻分析︰2.1.1.全球化下的文化轉型︰此章節主要陳述「文化全球化」的形成,文中提及資本主義的市場擴張與科技造就了全球化現象,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Beck)也認為,全球化是「距離的消失;被捲入經常是非人所願、未被理解的生活形式」,同時紀登斯(Giddens)認為,全球化指涉的是空間與時間(概念)的轉變,是一種對遠方的效應(Fernwirkung),而全球通訊與大眾交通系統強化了這種「對遠方的效應」。另一方面,全球化所牽涉的範圍廣泛,包括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歷史、宗教、種族等這些複雜的因果關係,既無法分割,也非三言兩語可說明,由於全球化的複雜性,假如我們從單一層面來探討則會顯得狹隘,若以一種多層面、相互刺激、複雜交錯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來剖析,又會見到彼此之間的對立與消長,事實上,全球化是一種不同趨勢和力量之間,相互抗衡的「對話與辨證」過程。同時,本論文也提及麥克魯漢(MarshallMcLuhan)曾言︰「電子媒介是人類多種感官的延伸」,而放眼全球市場的資本家,將文化商品運用這種科技日新月異的媒介上,形成跨越文化与疆界藩籬的消費行為,因此,電子媒介確實是文化全球化的主要來源与推動者。易言之,通訊科技與市場擴展的需求造就了跨國性全球文化市場的形成,促成各國對於「文化產業」(CulturalIndustries)的重視,同時該論文也指出6、70年代有「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imperialism),西方國家以電子設備以及媒介內容對發展中國家輸出印刷品,簡言之,文化帝國主義就是「西方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文化生活系統的滲透與控制,已達到重塑被壓迫人民的價值觀、行為方式、社會制度和身份,使之服從帝國主義階級的利益和目的」,在商品流通而言,世界文化多元性消失,趨向標準化與單一化,意即同質化。對於全球同質化現象,羅蘭‧羅伯森(RolandRobertson)對於文化單一提出不同看法,他多次強調全球化亦牽涉到地方化,意即全球化並非片面且單一,相反的,全球化反而使各地對地方的強調,而在商品策略上是以「全球地方化」為總體目標。另一方面,也提及「文化工業」與「文化產業」這兩個相對性的問題,以阿多諾(Adorno)所提出的「文化工業」為例,即是一種批評現象,他也認為文化工業產品作為一種商品,他的全部動機就在於把利潤的追逐放到各種文化形式上,最終的目的即是追逐利潤,與該論文探討相關的影視產品即等同於一種工商產品,自然被納入市場經濟的生產機制中,最重要莫過於生產与配銷,以影視產品行銷為例,可掌握產品的生產与行銷管道,不僅垂直控制生產、發行与映演,以符合大規模生產与降低成本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水平的經營廣泛的媒介產品、並購軟硬體、取得當地的勞動、資金与成果,以符合當地的需求,將產品行銷到全球。如上所述,不過由於「文化產業」一詞出現,使得「文化工業」定義更加複雜与模糊,一般而言,「文化」與「產業」不應該放至一起,以概括性而言,「文化產業」定義為「創造某種文化、販賣該種文化、以及販賣該種文化的產業」,也把藝術原本崇高的審美價值低俗化、庸俗化。以韓國影視產品為例,消費的重要性不是來自商品本身,反而是商品所帶來的文化意義,消費者在消費商品過程中,產品本身已經不是重點,而是產品所帶來的感覺。同時,本論文也已大前研一在《民族國家的終結》一書中以經濟角度探討國家角色的問題,他認為所謂的1.資金、2.企業、3.消費者与4通訊科技這四種力量結合,已將原本民族國家政府的經濟力量剝奪,所形成的跨國經濟打破傳統國界。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下導致「國家角色式微」的觀點,然而部分學者認為全球化並不會與主權國家有所衝突,但是在全球化與國家的關係上,國家雖然是促進社會、經濟、政治變動的主要力量,但在面對全球化的新變局,國家本身必須調整才能適應、例如:區域性與跨國性合作等。本論文章節末提到,在經濟全球化潮流下,讓知識經濟和資訊科技成為兩大強大推動時代的動力,文化傳播方式起了根本變化,也讓文化具有越來越大的經濟力量。另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讓過去軍事、政治与意識形態的對立逐漸減弱,文化已經成為替代軍事威脅、經濟實力的手段,如何在國際社會中發揚自己民族的文化,並在全球性的各種文化接觸與競爭中謀求發展,調整與制定合乎現實的文化政策,已經是各國政府首要課題,該論文提到的韓國,正是在1997的金融風暴後,制定新的文化政策,並由國家全力挹注,不但讓韓國再度站起,也讓全世界重新認識韓國。2.1.2.國家角色不容忽視︰對於「國家角色式微」的觀點,「熟重派」學者們認為全球化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並不會與主權國家有所衝突,或是導致主權國家一蹴不振。該論文提及某些學者認為,全球化的資本主義下,國外投資潮流主要集中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而大部分的跨國公司只是母國或是所屬區域支配下的產物,這些學者所報持的假設是,他們並不認為各國政府會因為國際上日趨密集的跨國經濟活動規範而停止運作,政府並不是國際化下的消極受害者,相反的,政府是國際化的基本架構。在一種「全球化迷思」之下,本論文也提及,國家雖然是促進社會、經濟、政治變動的主要力量,但在面對全球化的新變局,國家本身必須調整才能適應。在國界与領土絕對性的逐漸模糊,國家轉化成各種資源集散的角色,國家並未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消失,相反的,為了尋求更大且更多的經濟成長,國家主動与鄰國形成跨國合作,成為經濟擴張的促進者角色。白樂沖學者認為,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家作為民族和國家的理想組合已不在擁有昔日的權威,然而,只要國家間體系乃是現代世界體系的一個必要性,無論全球化發展到何種程度,民族和民族國家的實體乃會繼續存在下去。另一方面,以「轉型論」者的理論核心是相信當代全球化正逐漸重新建構或再造各國政府的權力、功能與統治權威,即使國家乃保有本身領土內所發生事項的相關主權,但是當與國際法或相關義務有所衝突時,可能也會受到相關限制,這種情況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運作相當明顯。另外,在約瑟夫‧奈(JosephNye)所主張的「國力觀點」認為,「軟權力」文化產業既然以成為縱合國力一部份,應有更多利用文化的力量去傳播自身的價值觀,在國際上形成對自己有利的情勢,這就是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所以,隨著文化產業的重要性逐漸增加,國家在文化產業發展所應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一)、以「美國」為例本論文提出一個問題為「美國如何將文化資源的小國轉變成為化產業的大國,並將「軟權力」(SoftPower」發揮淋漓盡致的國家」。美國似乎對本身的文化不加以管理,實際上,受到冷戰後世界經濟走向發展的影響,美國政府本身不僅在文化政策上採取不同程度的干預外,其結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際的作為包括︰A.1995年的《電信傳媒市場競爭與解禁法案》B.針對美國電台与電視台所成立的「聯邦通訊委員會」C.美國政府由政府資助的公共機構高度重視衛星電視,因此制定新的衛星技術規範、降低衛星直播電視業務早期經營成本的特別規定等。(二)、以「法國」為例相較於「市場導向」的美國文化產業,法國政府在文化發展上卻不信任市場作用,更相信國家的扶持与仳護,這一方面出自於法國對歷史傳統的驕傲,另一方面也出自於自己在文化競爭中處於守勢的無奈,特別的是在法國文化政策中幾乎沒有談到文化產業,相反的,它更多是提到法國政府從王室時代就十分關注文化發展,強調文化与法國「國家形象」密切相關,意即法國將要建立一個「文化國家」,在其《法國文化政策》中宣稱「文化是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法國要成為具有鮮明特點的(典型國家)」。(三)、以「英、澳」為例1980年代「柴契爾主義」主張的幾項改革理念,包括︰「效率管理」、「財政管理」(FMI,採行「節約管理」與「支出控制預算」)、「民營化」(含國營事業與政府行政機關開放民營),英國政府對於以公共補助支援文化事務意願開始降低,進入市場論述主導文化政策的時代。同為大英國協的澳洲政府,對於文化部門營利能力態度消極,抱持「自給自足」心態,但是隨著世界趨勢改變,文化部門日益壯大,甚至被視為獲利單位時,澳洲政府開始重視文化產業。英澳兩國在文化政策上的實際作為,英國部分︰A.英國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