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_____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证分析姓名:孙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张敏2011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第一章导言1.1问题的提出盈余管理(EarningsManagement)又称盈余操纵,是指公司的管理层为达到其个人效用昀大化或公司市场价值昀大化的目的,而对利润进行人为的“管理”或“操纵”,使盈利信息失去了真实性。盈余管理问题不仅现在有,过去也有,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困扰着会计界。在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现象非常普遍,银广夏公司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发票、伪造免税文件、伪造金融票据,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2000年虚构利润5.67亿元。2004年被称为台湾版安然事件的博达科技因虚增营业收入、假造应收帐款、伪造现金额度、套取公司现金,导致申请重整,严重冲击了台湾股市,引发台湾资本市场及相关监管制度诸多重大变革。2004年南方汇通虚增收入4.45亿元;2005年度德豪润达公司以“重大会计差错”取代“会计估计变更”,调节盈亏,少记费用1262万元。盈余管理不仅国内有,国外也有。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阿瑟.利维特在题为《数字游戏》的演讲中指出,上市公司面临的必须达到市场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使得公司将日常的经营活动摆到了次要的位置,公司经理、审计师以及证券分析师相互默契,参与利润操纵,危害了证券市场。可见,在美国,上市公司也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问题。美国爆发的安然事件进一步反映了美国证券市场上严重的盈余管理问题。仅2001年11月至2002年7月,就有安然、世通、施乐、默克、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等业界巨无霸相继“变脸”。2003年全球第三大食品经销商——荷兰皇家阿霍尔德公司被宣布,虚报5亿美元营业额;2006年显示芯片巨头NVIDIA由于涉嫌操纵股票期权回溯日期、财报造假,NVIDIA等多家位于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调查,并面临被摘牌的危险。可以看出,盈余管理问题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从统计数据来看,考虑盈余管理因素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亏损数量将大大增加。如果企业不进行盈余管理,在2004年度将有336家公司亏损,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4.42%;2005年度有374家公司亏损,占27.34%。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竟然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上市公司亏损,盈余管理问题日趋严重,上市公司质量令人担忧。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中,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和会计政策留有的空间进行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使其无法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巧用会计政策中,资产减值会计又是上市公司通过巨额冲销和收益昀大化实施盈余管理的昀大法宝。而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则是当前许多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如2002年ST小天额亏损4.18亿,其中对应收款和库存产品计提准备4.5亿元;2003年许多公司通过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并且有的计提比例非常高,八项减值准备合计占总资产的比重甚至超过50%或100%,比如*ST亿安(52.4%)、ST啤酒花(78.9%)、ST珠峰(105.3%)等;2004年嘉瑞新材净利润亏损2.9万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计提了1.2亿元的坏账准备,嘉瑞新材提高对关联方往来款项坏帐计提的比例,单这一项会计估计变更便影响净利润0.6亿元;2004年年报显示,四川长虹全年亏损高达36.81亿元人民币,而2003年长虹计提资产减值总计高达37.55832亿元人民币,其中,公司对APEX公司所欠货款按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准备的金额折合人民币约25.97亿元,该项会计估计变更对2004年的利润总额的影响数约22.36亿元。1.2研究意义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_____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证分析2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倍受中外会计学者的关注。盈余管理不仅是公司管理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可避免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管理当局出于战略考虑而权衡利弊做出的选择。当前我国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呈现出很强的中国特色,观测历年年报,“10%现象”、“6%现象”和“0区间现象”已悄然构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无论是股票发行与上市、配股、ST、PT及终止上市的处理规定,都以会计盈余作为判断指标。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是必要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严重。其危害具体表现在:1、误导投资者的决策,损害投资者的经济利益。2、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社会监管的难度。3、使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难以有效实现。4、妨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上市公司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上市公司盈余的质量是搞好股票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就难以有繁荣的股票市场,提高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任重而道远,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会计准则,以更好地缩小、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所以,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3国内外相关研究1.3.1基本概念1.3.1.1盈余管理概述及界定1、国外关于盈余管理定义的主要论述盈余管理在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己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国外理论界有诸多著述,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美国著名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Schipper,1989)曾发表过著名的《盈余管理评论》(Commentaryonearningsmanagement)文章,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披露管理”]1[。(2)Healy&Whalen(1999)在其《盈余管理研究述评及其对准则制定者的意义》(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anditsimplieationforstandardSetting)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定义进行了发展。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的过程中运用个人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的数字,达到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的目的”’]2[。(3)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2000)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昀大化的行为”]3[。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EconomicConsequence)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称为盈余管理。(4)Daviden&Weil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会计戏法”(Accountingmagie),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比较具体而狭义的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4[新疆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国内关于盈余管理定义的主要论述国内对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也同样存在分歧。其中,比较广泛被引用有以下几种:(1)陆建桥(1999)在《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一文中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昀大化的会计选择”]5[。(2)顾兆峰(2000)在《论盈余管理》一文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使自身利益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昀大化的行为]6[。其产生有内在的动机和外部条件。盈余管理虽然降低了企业财务报告中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要完全消除盈余管理却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3)魏明海(2000)在《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一文中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述,他系统地阐述了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对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也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包括盈余管理在足够长的时段来看,并不增加或减少公司实际盈利,但会改变公司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盈余管理的主体是公司管理当局,客体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盈余管理的作用表现形式非常复杂,有的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如经理人员分红的增加,有的是间接的利益如职位晋升、股价上升]7[。(4)章永奎、刘峰(2002)在《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一文中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特定目的而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并特别指明“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方法内”】【8。而国内对盈余管理的理解也处于一种争论不休的状态。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同属一个概念,两者无法区别;有的则认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管理手段,而利润操纵则是一种不合法的利润管理手段。3、盈余管理的界定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和本文行文的需要有必要对盈余管理做一界定。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会计或非会计的手段、同时运用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披露及生成或与其相关的辅助信息进行管理,借此实现其预定目标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管理当局相关利益集团自身利益昀大化或企业价值昀大化,其本质是一种基于不良动机的利润操纵行为,这种管理可能不违反会计规范,也可能为会计规范所禁止。本文所定义的盈余管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因此,利润操纵、盈余操纵、利润调节做同一概念使用。1.3.1.2资产减值准备资产是财务会计中一个昀为基本的概念,也是研究资产减值准备的首要问题。自20世纪以来,资产的定义逐步由未消逝成本观、经济资源观,过渡到未来经济收益观。在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定义作了修订,将其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会计制度也沿用了这一定义)。该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将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不良资产从财务报表中剔除,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次新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的定义又得到了充实,即“本准则中的资产,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_____基于资产减值准备的实证分析4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它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9这一定义为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奠定了基础。从会计学角度来看,资产减值是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时所产生的计量差异,这种计量差异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历史成本时,资产的账面金额就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该资产就发生了减值,二者的差额即为资产减值。它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利益的估值。所谓资产减值准备,是对于资产价值减少部分,按照一定的方法提取相应的准备以便使资产可以体现当期真实的价值,在会计上就是设置若干个资产减值准备账户。《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是为了防止资产计量不实造成虚增资产和利润,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准确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1.3.2国外相关研究在国外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是一个有近2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对证券市场上盈余管理的研究更是极大地推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国外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几乎全部集中于验证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和为什么进行盈余管理上。研究的发现说明盈余管理的引发因素众多,包括影响股票市场洞悉力、增加管理当局报酬、减少违反债务契约的可能性和避免监管部门的干涉。现将国外有关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如下:1、对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研究昀近的研究检验了报告盈余的分布以评价是否存在任何盈余管理的证据。这些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