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药品领用登记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8.4.11自觉增强程序意识(思想纵横)郭顺才《人民日报》(2018年04月09日07版)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先后次序,体现为一定的规矩。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自觉增强程序意识,按照程序办事,才能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习近平同志告诫全党,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对于强化程序意识的重要性,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比较清楚,但仍有人不愿按程序办事,总爱绕过程序拍肩膀定调、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许诺,一旦遇到矛盾就拿权力压人。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迷信人情关系。觉得大家平时都很熟悉,没必要走程序,遇事习惯于打招呼。二是浮躁心理影响。平时静不下来学习有关制度和程序,遇事坐不下来分析事情始末缘由,处理问题时总是怕麻烦、图省事,视程序而不见、置程序于不顾。三是私心杂念作怪。选择性看待程序,对自己有利的就要求严格按照程序办,对自己不利的就想绕过程序走捷径。程序的作用在于有效制约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在各项工作中守程序,既有利于工作开展,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按照程序办事,还能让人信服,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自觉增强程序意识,可以使权力运行得更加规范有序,让工作开展得更加阳光透明,从而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这对领导干部自己也是一种保护。当前,我们党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增强程序意识,严格按程序办事。领导干部增强程序意识,既是干事创业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体现。要自觉遵守程序,切实维护程序的严肃性,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履行程序不含糊,不能违背程序要求、破坏程序公正。尤其是在涉及民生福祉的问题上,必须强化程序意识,决策前多沟通,实施前多征询,该走的程序一步也不能落下,决不能随心所欲、置程序于不顾,更不能瞒天过海、把程序当“稻草人”。要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尽可能面向社会公开职能、公开决策、公开程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程序公正。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领导干部生活在社会公众的聚光灯下,任何一项不遵守程序的工作都可能被曝光,甚至被炒作。因此,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尤其不能觉得一些事情是小事而违反程序。小事之中有立场、有规矩、有风格,细节里面有政治、有形象、有人格。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切实管好家属和身边人员,凡事只要有规定的程序就要带头遵守,做到坚持程序一步不缺、履行程序一步不错,坚决纠正一切不符合程序的行为,让执行程序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能否严格按程序办事,考验的是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加强程序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遵守程序、按程序办事,有问题依靠法律法规、按照相关程序解决,坚决纠正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程序意识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程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防止其成为某些官僚主义者消极怠政、为官不为、推脱责任、不敢担当的挡箭牌,但这并不影响对违反程序行为的惩处。生态文明入宪,美丽中国出彩(新论)于文轩《人民日报》(2018年04月17日05版)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宪法层面,就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注入了灵魂前不久,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案中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一处表述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生态文明”“美丽”等新表述,不仅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普通老百姓守住绿水青山、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宪法保障。将“生态文明”写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对社会经济发展路径转变、优化升级的深刻理解。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今年两会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醒长江经济带建设避免走入“‘建设性’的大破坏”的困局。无论是领导人的殷殷嘱托,还是国家根本法的法律确认,都体现了当下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的追求,表明了党和国家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和魄力。从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正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更加成熟的姿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保障人民福祉。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生态文明全面提升,保障每一代中国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事关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两会前,2017年北京空气质量“清单”让人眼前一亮: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较上年同比下降20.5%,有9个月月均浓度为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天更蓝了,呼吸更畅快了,是老百姓生活中最真切的感受,亦是我国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的真实体现。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更有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子孙后代开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宪法中明确强调“生态文明”,也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生态环境法治包括环境立法、环境行政、环境执法、环境司法、环境守法和环境法律监督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呼应,共同致力于生态环境法治目标的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法治诸方面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贯彻生态文明的法治理念和宪法保障。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宪法层面,就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注入了灵魂,形成了一以贯之的理念线索和理论基础,回应了当前条件下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迫切需求。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等措施,也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理念上与宪法关于生态文明的规定紧密契合,构成了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需要共同行动的意志和理念,也同样需要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宪法作为我国根本法,不仅为我国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蕴藏于其中的宪法精神也能反哺保护实践,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入宪,也就不单是宪法意义上的法律确认,更彰显着中华文明对于美好生活、个人发展等人类重大命题的认识和理解,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路向前。(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化职能转变建设廉洁政府营造风清气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赵乐际韩正等出席《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8日01版)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4月27日,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胡春华,国务委员魏凤和、王勇、赵克志出席会议。国务委员肖捷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监委主任杨晓渡应邀出席会议。李克强说,过去五年,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着力转职能、转政风、严纪律、强监管、肃贪腐,以深化改革推动源头反腐,以制度建设规范权力运行,以严肃纲纪促进政风转变,以强化激励问责推动勤政有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一些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比较突出,滋生腐败的土壤尚未根除,对此还需要保持清醒认识。李克强指出,要以强化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为重点,大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一要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继续放权减权,加快制定完善各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二要确保公共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强化预算执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紧盯严管扶贫、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公共资金。三要推动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将公共资源交易纳入平台,切断权力插手的链条。四要看护好经营好公共资产,管住关键事、管到关键处、管好关键人,既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又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统筹抓好金融领域防风险和惩治腐败。五要强化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审批、实施等全程监管,使每项工程都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和安全工程。李克强强调,各级政府要着力加强政治建设,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强化以法促廉、依法行政、诚信施政,勤政尽责干事创业,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再创让人民满意的新业绩。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和上海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在会上发言。新时代劳动者当有新作为(评论员观察)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结合的“传动轮”,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勉励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字里行间充满党和国家对劳模群体的关怀和厚爱,让广大劳动者暖心,激发了建功新时代的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从袁隆平蹲田培育“东方魔稻”的场景,到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的瞬间,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的“急先锋”,到新时代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弄潮儿”,无数任劳任怨、拼命苦干的“老黄牛”,激励着成千上万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奉献光和热。踏上新征程,永远不变的,是精神底色;与时俱进的,是劳动素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竞争与高端产业角逐空前激烈,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归根结底要以强大的人才队伍做支撑,以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做保障。今日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困难多、挑战大,迫切呼唤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练就高超本领,撸起袖子加油干。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奋进冲锋号,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广大劳动者正当其时。展现新作为,以冲天干劲激发埋头苦干的奋进精神。任何时候,苦干实干都不过时,是事业成功的“捷径”。翻开劳动模范的故事,脚踏实地的奋斗贯穿始终。比如从零基础开始干铆工、一路铆成了传奇高铁工匠的李学忠,再如迄今攀爬总高度超过200多座珠峰的老电工周红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行当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来自长期摸索的笨功夫。“樱桃好吃树难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走好的,我们需要的是一股子永不松懈的干劲儿。不负新期待,以执着钻劲焕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如果说其他劳动要素还可能引进,唯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法引进。尽管当下我们能开展火箭、卫星等超级工程,但特种钢铁还依赖进口,消费者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抢购。拥有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在一丝一毫之间倾注心血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一同行动起来,在社会氛围和机制保障上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上多想办法,“大国工匠”一定会越来越多。建立新功勋,以争先闯劲迸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创新追逐的时代,“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近来,“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激发广大劳动者立志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结合的“传动轮”,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未来中国绝不会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滴答’‘滴答’,我的祖国,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